中国共产党新闻>>综合报道
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

贵州毕节试验区24年践行“三大主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2年12月02日17:07   来源:贵州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生存突围:围绕“三大主题”进行“三位一体”的探索实践,以开发扶贫促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让人口从“包袱”变成“财富”

  这是乌蒙腹地科学发展的壮丽画卷。

  走进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合心村地界,独具风貌的“芙蓉王新村”映入眼帘:新村共占地56亩,70幢“别墅”分成三排街面连接,每幢面积240平方米。房前是硬化的院落,成排绿化树,房后是畜圈,新村配套超市、太阳能路灯、水冲式厕所、篮球场、健身设施等。居住在新村的70户人家,仅仅一两年前,住的还是泥巴房。

  迤那镇的巨大变化,是威宁自治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写照。2009年9月,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威宁被列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县”,掀开了威宁攻克贫困落后、奋力后发赶超的新篇章。

  在迤那镇,“从糠箩跳进米箩”,最有名的是马仙仙家。2011年1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同志到迤那访贫问苦,在马仙仙家住了两晚上,与他促膝谈心,鼓励他树立发展生产的信心。此后,马仙仙不仅利用地处公路边的优势开起了小百货店和机动车修理店,还在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的帮助下,搞起了“林下养鸡”和食用菌大棚种植,年收入5万元以上。如今,马仙仙改名为“马先”,意为不忘省委领导的鼓励,要在发家创业中一马当先。由附近村民共同参与的“马先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已经组建,免费培训食用菌种植技术500余人次。

  站在海拔2600多米的威宁马摆大山上,狂风刮面,10余座山头的白色“大风车”飞速旋转,从山顶到山脚,成排的华山松站立成整齐方队,守护着一座座绿色山头。远眺,威宁县城与“高原明珠”草海相依相偎,高耸的电梯楼依稀可辨。深入威宁城乡,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农业发展如火如荼,交通建设迅猛推进,一处处新农村生机盎然,在发展中挥汗如雨的干部和群众脸上充满幸福。一家德国媒体前不久到威宁采访时感叹:“眼前的一切觉得像谜一样不可思议。”

  2011年,威宁经济发展的综合测评在全省位居第13位,比2009年上升41位;完成生产总值79.07亿元,比2009年增长79.91%;固定资产投资95.24亿元,同比增长382.23%;财政总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05.18%;农民人均纯收入4068元,同比增加1515元。森林覆盖率达到40.2%,获贵州省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三年少生人口3.1万多人,扭转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被动局面;净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危房改造、养老保险、医保低保等民生工程整县推进。

  以开发扶贫促进生态建设,寓生态建设于开发扶贫,让“人口包袱”成为助推科学发展的“人力财富”,毕节试验区围绕“三大主题”,进行“三位一体”的探索和实践。威宁巨变,正是试验区在科学发展中积累巨大能量后,实现后发赶超的结果。

  毕节试验区成立之初,工业经济、商品经济薄弱,解决农民温饱主要依靠土地。面对既要解决温饱又要发展生态的时代使命,毕节探索出了“五子登科”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通过大兴“水电路”,狠抓“粮烟树”,治山上保山下,以山下促山上等办法,让温饱问题不断解决,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变好。

  当西部大开发风生水起,毕节试验区抢抓“西电东送”机遇,主动向上拼争项目,敞开山门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电工业,金沙、纳雍、黔西、大方、七星关五县区的火电项目相继建成。工业经济解决了大批农民就地务工,拉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调整。毕节的三次产业排序从“一二三”变为“二三一”,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三,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工业反哺农业,地下支持地上,成了毕节试验区如今的开发扶贫主题曲。近年来,毕节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以外促内”的开放带动战略,让工业经济从“煤电唱戏”向循环工业、装备制造、生物药园、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纵深推进;通过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发展市场型的现代农业,让城镇成为农民安居置业的选择地,让农村成为城里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多措并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迈步小康。

  开发扶贫唱响了时代主旋律,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也紧密跟进。毕节的“穷根”,在于人多地少,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毕节立足于借水养鱼、以外促内的战略眼光,在狠抓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通过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引富余劳动力出山,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财富”。

  目前,毕节外出务工人员达150万人以上。输出一人,带富一家,带动一村,土地压力大幅缓解,退耕还林有效巩固,坡耕地重新披绿挂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粮烟独舞”到“工业唱戏”,从“三农独步”到“三化同步”,从种生态林到种“摇钱树”,从“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财富”,毕节通过人口、生态、扶贫“三位一体”的探索和实践,描绘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小康生活图画,科学发展观在这里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责编:方蕊娟、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与实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