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全国基层团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辽宁大学加强高校学生会建设及规范学生社团管理 

2014年09月23日16:5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关键词】大学高职、辽宁沈阳、团组织凝聚力建设、优化组织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学生组织与模式创新、科学、规范、创新组织

为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使团组织更有效的发挥教育、引导、服务、维护青年的作用,把团建创新作为基层团组织的重中之重,我校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团建创新的新方法、新途径,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新组织、新体系、新模式,在为广大青年做好服务的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

一、 背景与起因

新形势下,随着信息化对青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日益影响以及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价值观、活动方式发生了变化,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团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适应这种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在团组织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建团,积极探索新的基层团组织设置形式,完善运作机制,更好地吸引、凝聚青年团员学生。

(一)团组织设置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创新性。

基层团的组织建设创新是团建创新中最紧迫、最重要的方面。目前,大多基层团组织的机构较为冗杂,部门设置没有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部门内人员分工不科学,队伍建设缺乏严格的选拔、考核、奖惩制度,不利于团组织更好地发挥凝聚作用。

(二)学生组织工作缺乏民主性、体系性、活动单一化。

近年来,学生组织的民主建设工作逐渐铺开,但民主化多停留在形势民主,实质民主在学生工作中铺开较为缓慢,学生自主参与管理的渠道和方式还有待完善。学生组织工作没有形成模式化,体系化,开展的活动内容较为单一,形式不够新颖,导致工作效果不明显。

(三)社团管理不够细化、体系不够制度化。

社团作为繁荣校园文化的最有效的载体,也作为学校最庞大的学生团体,分类别的聚集着不同兴趣爱好的青年团体。然而目前,各基层团组织对于社团的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其管理模式较为单一、程序较为复杂、已经无法适应正在逐渐壮大的社团,导致社团在搭建平台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障碍。

二、做法与成效

(一)完善组织设置,规范学生干部培养机制

辽宁大学团委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章程》中的相关规定,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紧随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多层次需求的变化,结合多校区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会基本组织设置和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指导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设置科学、选拔规范、管理有序的良好发展局面。

1.科学设置学生会组织机构,创新交互性管理模式,夯实组织建设的制度基础。

根据全国学联对高校学生会组织提出的“按需设置、合理优化、精简高效”原则,辽宁大学学生会突破了由主席团和若干传统部门组成的平面横向组织架构,在学生会主席团(其中主席一名,副主席6人)下设涉及学生学习培训、文化生活、就业服务、创新创业等各领域的委员会7个,并聘任校团委专职团干部担任学生会秘书长,指导各分校区、二级学院学生会的机构设置及工作的开展。在多个校区内形成了一个班子,多套人马,一个理念,交叉管理的格局,为我校学生会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职能的实现奠定了建设的组织基础。

2.规范学生会成员选拔制度,引入科学测评体系,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打破申请—选拔—考察—认命的传统选拔模式,将管理学中的胜任力模型和360°学生干部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学生会干部选拔体系。将学生会干部所需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领导力和创新力等指标设计为调查量表,根据申请人测量和评价结果对候选人进行合理的岗位配置。并对入职的学生干部采取360°全方位测评体系,分别考量组织内教师、同学、开展活动及服务主要对象对被测评人的客观评价。最大程度避免以貌、以背景、以过去经历取人的弊端,实现人岗匹配。

3.有序开展学生会日常管理,完善学生干部培养机制,提升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辽宁大学学生会在长期的运转过程中已形成了高效有序的培养管理体系,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学生会干部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监督反馈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在确保学生会在校党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的前提下,积极转变学生会组织的管理模式,营造宽松、理性的工作环境;在学生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学生会实行项目化管理,组织内部细化目标责任,注重对部门和内部成员的工作效率考量,为学生干部建立管理档案;加大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力度,实行阶段性的按需培训和长期性的成长培训相结合,近3年来通过团校、大学生骨干培训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以及各类校级论坛讲座培训了学生干部3500余人次,全面提升了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采取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竞争激励、行为激励等多层次激励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会成员的潜能,为学生会组织这一优秀群体保持旺盛活力和创新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完善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构建民主管理体系

学校党政高度重视学代会建设,将其纳入重点工作日程、学校“十二五”规划和校党委工作报告中。秉承坚持教育方针、把握主题方向、体现民主精神、贴近学生实际、锐意改革创新、促进全面发展的工作宗旨,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代会真正走进了学生,切实维护了学生权利和利益,加快了学生工作的民主化进程,成为学生组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1.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组织工作建设

对于学生代表的选举,学代会遵循民主协商原则,充分体现民主精神。各学院学生组织在民主集中制原则指导下,广泛征求基层学生组织和广大同学意见,民主协商,按多于应选代表20%的比例提出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名单,经所在学院党团组织审查通过后,经由学生代表会议或学生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差额选举产生。为保证代表的广泛性和先进性,大会筹备工作委员会成立学代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对全体代表的资格和产生程序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确保选举产生的学代会代表具有选举权,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并能充分代表广大学生行使民主权利。

2.贴近学生利益诉求,规范学生代表提案制度

校党委和团委高度重视提案工作,认真部署,充分做好提案征集的准备工作,为提高学生对提案工作的认识、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提案,召开学代会代表团团长会议,就提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围绕代表提案征集的重要性、严谨性、时效性和工作流程进行详细的部署;提案征集后,进行严格审核,分类、整理、审查和汇总;落实责任,密切沟通、注重协调,及时将提案转送到相关部门,要求各部门和单位加强监督、迅速处理、认真反馈,做好落实工作,及时将提案处理结果书面报告提案工作委员会;为增强提案处理的透明度,提案工作委员会将处理结果反馈给代表;对于因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落实的提案,提案工作委员会也尽快给予答复及说明或作为下届学生会的工作内容予以实施。

3.丰富学代会文化,打造主题精品活动

在学代会的筹备和召开期间,精心设计开展一系列富有学代会特色的主题活动,开展校长与学生代表“面对面”交流活动,学生代表以代表团为单位,围绕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识教育长期发展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毕业生就业择业等焦点话题进行提问。开展学生会主席论坛活动,各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从各基层团学组织工作实际出发,相互交流讨论各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创先争优等方面的特色工作和亮点工程;邀请部分校友重返母校,做客主席论坛,分享成功的人生收获;积极搭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平台,组织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学生会主席以及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学生会主席参加主席论坛,结合学校的成功案例以及学生干部经历,相互畅谈校园文化建设、交流学生工作经验。此外,依托素质拓展节和社团文化节的开展,举行学代会文化知识竞赛;撰写团学工作日志,记录学生工作的成效成果。在多年的开展中,这些精品活动不断改革、完善、创新,成为打破学代会传统模式、创新学代会工作载体、迎合当代学生校园文化需求的新突破,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校园学代会文化氛围。

4.扩大学生话语权,扎实推进二级学代会制度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二级学代会建设,不断探索完善二级学代会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全面规范以二级学代会等为基本形式的学校基层民主管理制度。

工作中,学校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充分发挥职能,按照维护学生权益、参与民主管理、加强基层学生工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工作思路,重点进行维权能力建设,主动与基层学生组织沟通协调,了解各学院二级学代会的筹备和召开情况,进行代表产生程序、学生干部选举、学院工作计划等的指导,为部分单位提供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协助并鼓励各学院团委积极解决学生代表在提案中提出的各项问题,促进二级学代会的全面开展。

(三)加强工作指导,发挥学生会组织的作用

1.以实现“三自”职能为根本,夯实学生会工作的基础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高校学生会组织的最基本职能,学生会的最基本工作也必须围绕实现“三自”职能而展开。在自我教育方面,辽宁大学学生会始终坚持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实现自我教育的核心,通过报告会、宣讲会、研讨会等形式强化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促进思想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重大纪念活动等增强同学的爱国情怀。在自我管理方面,学生会是学校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依靠力量。依照学校管理方面的相关要求,加强自我管理是辽宁大学学生会工作的重点,如成立宿舍、食堂、教学楼自我管理监督委员会;组织同学参加早操,倡导同学诚信考试、文明上网、节能减排等都充分展现辽大学生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自我服务方面,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提升自我是大学生的重要需求,辽大学生会始终把广泛开展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同学课余生活;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培育创新精神,提升业务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经验交流、素质拓展训练以及生活服务、心理导航等服务同学的现实需求的工作作为自我服务的主要途径。

2.以促进均衡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生会工作的体系

依据《全国学联的章程》,高校学生会组织既要接受学校党委的领导和团委的指导下,同时又要能够独立的、主动的开展工作。为此,辽宁大学学生会组织始终致力于建立健全自身的工作体系。一是把建章立制作为保障。多年来,辽大学生会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类制度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特别是2008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学生会的制度进行了废、改、立。二是把阵地建设作为重要依托。推进学生会的工作,必须要赋予学生会组织有力地学生工作阵地。辽大学生会积极打造微博、微信、广播台等新老媒体、扩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利用率、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等推动自身的阵地建设。三是把激发活力作为关键。辽宁大学对于学生会工作的开展采取牢把方向、热情鼓励的原则,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会组织的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支持学生会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同时也采取团学合作、校院联办等多种模式发挥学生会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

3.以塑造品牌活动为带动,推进学生会的工作创新

打造品牌活动是辽宁大学学生会一贯坚持的发展理念,通过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特点和需求的品牌活动是凝聚和吸引青年学生的有效途径,多年来,辽大学生会开展的“挑战杯”系列竞赛、大学生素质拓展节,女生节,学生会主席论坛,人生成长论坛等活动吸引了数万人次的学生参与。品牌活动的塑造也有效促进学生会的工作创新,坚持活动设计以学生为本,贴近青年发展需要,注重形式的新颖性,保证内容的导向性都需要学生会的组织者开拓思路,集思广益,把精品活动的品牌效应不断传承。同时,在活动的运作上,辽大学生会注重项目化运作模式,在项目申报、审批、实施、总结评估方面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

(四)强化学生社团管理理念、基本方法和创新模式

1.建立制度化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大学生社团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第一,规范学生社团发展方向,强化思想引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团委的具体指导下,实行社团建团的管理模式,在学生社团中定期开展共青团员主题教育活动;此外,对于按照生源地、兴趣特长等方式组成的新型青年组织,积极吸纳其主要成员进入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把握发展方向,做好思想引领。第二,规范学生社团管理方式,简化管理程序。学生社团组织以《辽宁大学学生社团管理章程》为行动指南,《章程》共七章四十四条,准确阐述了组织成立的宗旨和原则,明确了学生社团申请与成,注销、变更和解散,内部建设,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运行11年来,经过不断补充和完善,为学生社团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第三,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和引导,优化资源配置。采取分校区、分学科、分规模、分性质、分特色的分类管理和引导模式,因地、因人制宜的做好社团活动的组织和管理。采取导师聘任制,鼓励社团活动的国际视野、校际联合和社会资源介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2.完善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注重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效引导。

一方面,细化社团管理体系,夯实分类引导的组织基础。现有学生社团按照管理方式划分为校级社团、校级院管社团、院级社团和个办社团四类,其直接管理分属于校团委、学院团委;按组织规模划分为大型社团(1000人以上)、中型社团(100-1000人)、小型社团(30-100人)、微型社团(少于30人),针对各类社团进行分类引导。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加强学生社团联合会内部建设。加强学生社团联合会服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的做好社团申请、审批、活动申办、考核、评优等工作;主要学生干部的聘任遵循社团推荐的原则;举办社长峰会,把握实际问题,完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服务的专业性。

3.创新多元化的管理模式,着力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平台。

一方面,依托大学生社团文化节,打造学生社团的文化品牌。以学生社团为依托,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包括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十大舞蹈新星大赛、校园十大主持新星等传统项目。举办社团专场演出,评选“十佳明星社团”,活动数量超过70个,成为社团品牌发展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依托志愿服务、大型赛事和创业实践,着重学生社团的特色发展。我校社会公益类社团25个,千人以上社团2个,创建时间在10年以上,服务总时间分别达到20000小时以上,致力于开展特殊群体陪伴、支教、防艾、敬老、大型赛事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多次被中国高校社团联盟评选为“全国百强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30个,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思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依托挑战杯、外研社杯英语辩论赛、奥运会、全运会等全国赛事提升特色发展水平。

三、 主要启示

新时期下,内外环境的变化要求基层团组织不断自我深化、完善、修正、发展、创新,使团组织能够与时俱进,永葆内在活力,从而提升组织凝聚力。

因此,我校在加强高校学生会建设及规范学生社团管理,从机构设置、组织创新方面,从工作制度、体系、模式的探索改革方面,从社团的建团,管理方法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对于我校基层团组织而言,这是巩固团组织基础,加强薄弱环节的新方式,也是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是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增强了团组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进性和科学性,加强了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的扩展了团组织对于青年团员的覆盖面,从而不断巩固和扩大了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对于青年团员而言,通过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组织建设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创新和改革,有力的保障了青年团员的自身利益,使青年团员能够更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实质性民主得以落实。同时也增强了团员对于基层团组织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团员能够更好地聚集在团组织中。活动的多样化也为团员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展示舞台,有利于团员成长成才,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于学校而言,加强高校学生会建设及规范学生社团管理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有利于学校更好的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也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