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青年自组织”与高校育人土壤并不割裂,其前端部分不少在高校中孕育而成

青年复旦人和他们的“草根社会组织”

2014年04月15日08:47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青年复旦人和他们的“草根社会组织”

“其实,最初diggers项目和赋启的形态并不是这样。” 复旦大学2008级MBA学生周颖对记者说,“我们最早的partner一共是四个人,都是当时在复旦求学时加入了爱心委员会这个公益社团组织,一起做了宁夏西吉三合中学的对口助学。回来之后就觉得教育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会让人和人之间有沟通。”

而后,周颖和她的伙伴们参加了复旦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成立了一家商业组织,专门提高青少年领导力,同时每年举办一些公益项目。“直到去年,我们成立了NGO赋启青年发展中心,有独立的架构,提供更好的产品和课程给流动青少年和大学生。”

两个月前,周颖创办的草根青年社会组织——赋启青年发展中心主办的“diggers青年领袖教练计划,获得了2013年度上海十大青年公益项目称号。颁奖典礼上,她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手中接过了奖杯。

“草根组织”也有“顶层设计”

与周颖一样,复旦大学原燕园剧社社长、中文系2001级学生卢璐也是从复旦社团组织中走出的草根青年社会组织创始人。毕业后,她与原燕园剧社的朋友一起创办禾邻社,专注于文化产品研发创作,“以禾苗为邻,与乡土为伴”。

经由4年的社区实践,禾邻社找到了将艺术与公益结合的途径,形成“全民植物地图”、“小米游侠记—自然艺术教育”、“手艺社区”三个主体项目。同享自然艺术与可持续社区的核心价值,共有以“自然、传统文化和公共空间”三个领域研发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我们不会接项目,我们不同于很多公益组织的一点是,我们不会为了生存拿到资金而去临时设一个项目,我们机构所有的项目都是在机构本身的理念下形成的,是在自身的肌体里头的。”谈及禾邻社今后的发展,卢璐对记者说,“禾邻社一直相信艺术是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为了生存进行的努力,我们将继续用所做的一切来证明我们的信念。”

而“苗苗阅读”的创始人、复旦大学2007级MBA周洋在青年社会组织的运作上与卢璐有相同的理念,“干之前就做方法论的演练,然后再去做” 。

周洋向记者介绍,“苗苗阅读”的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阅读的方法,学习借鉴了钱伯斯等国内外儿童阅读名家的方法论。最核心的就是提问题,和孩子讨论,而不是像上语文课一样,和小孩子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什么、主题思想是什么。不是用刻板的方法,而是把小孩子当成平等的对象,去做平等的讨论和提问,“就是大家一起聊聊书,通过长期的陪伴把对阅读的热爱传递给孩子们,并让书籍成为他们未来人生的成长伙伴” 。

截至目前,“苗苗阅读”这个2012年6月发起、立足于上海农民工子弟的阅读兴趣培养,相信书籍助益儿童成长、阅读滋养人生的公益组织,已拥有近百名志愿者,一年服务300名小学生。

谈及未来的组织建设,周洋的回答是:“一个模型一个模型地去建,一个制度一个制度地把它夯实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相关专题
· 中国共青团新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