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希望村塾,菜單式服務,立體化宣傳,關愛行動
一、項目背景
1、項目的意義和必要性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人口大量轉移到城市,留守流動兒童、農民工子女逐漸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團區委牽頭建立大學生村官團工委,成立志願服務隊,吸納有知識、有能力、有意願在基層一線為孩子們提供幫助的大學生村官、青年志願者加盟。通過以希望村塾為載體,通過實施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課程方案,彰顯人文關懷。
2、項目可行性
配套資金:每個希望村塾由團委“希望工程”基金每年資助5000至10000元,連續資助3年。
工作團隊:本項目以大學生村官志願者為主體,兼容社會公益志願者,其中骨干志願者8人,常態化志願者60多名。主要開展關愛弱勢群體、環保宣傳等公益活動,旨通過青年人的積極行動,號召新時代的年輕人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志願服務精神的弘揚者,良好社會風尚的倡導者。曾多次受到市、區級榮譽表彰。
活動能力及既有經驗:團隊成立以來,已在4家“希望村塾”開展公益活動2年,平均志願服務時長達50小時,其中從未出現事故。團隊圍繞關愛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獨立開展過自護教育夏令營、傳統文化比賽等重要公益活動,曾多次受到市區主管部門表彰。
3、項目創新性
“希望村塾”項目借助於“四有一責”建設中形成的功能較為完善的村(社區)部,一室多用,擁有獨立活動陣地,每年由地方團委希望工程提供專項資金。受助群體主要通過當地學校、各村(社區)等推薦,收集符合接納條件的關愛對象,並依據現有的志願者力量安排關愛對象進駐“希望村塾”。
志願者團隊人員充足,經驗豐富,平均每月可提供2-4次志願服務活動。志願服務內容方面,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本地文化特色以及關愛項目,定期設立國學講堂、古箏、書畫、舞蹈、電腦、心理輔導、課業輔導等多個服務項目,寓教於樂,激發關愛對象的學習興趣,受到受助群體及家長的認可及好評。
二、項目方案
1、項目主要內容
“希望村塾”以傳承和弘揚國學傳統文化為使命,致力於打造管理規范、環境整潔、純公益性的服務於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的“課外學堂”,讓孩子們感受到一樣的藍天下,一樣溫暖的家。
2、實施地域、受益對象
本項目致力於服務江都區農村留守兒童和農民工子女。通過以希望村塾為載體,通過實施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課程方案,彰顯人文關懷。親情陪伴,溫暖關懷,讓愛傳播,讓心感動,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心和關愛。同時,用實際行動呼吁更多的公眾關注、關愛、關心留守流動兒童。截止2014年8月,江都區已建立希望村塾4家,投入資金3萬多元,招募常態化青年志願者60多名,短期青年志願者200多人,惠及關愛對象400多人。
3、項目進度安排
“希望村塾”建議后,通過當地學校、各村(社區)等推薦,收集符合接納條件的關愛對象,並依據現有的志願者力量安排關愛對象進駐“希望村塾”。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本地文化特色以及關愛項目,定期設立國學講堂、古箏、書畫、電腦、心理輔導、課業輔導等多個服務項目,寓教於樂,激發關愛對象的學習興趣,平均每月2-4次志願服務活動。“希望村塾”定期召開家長會,邀請教育、心理、醫學等專業領域志願者給家長以指導。
資金方面一部分由團區委“希望工程”基金對每個“希望村塾”每年資助5000至10000元,連續資助3年。另一部分資金來源主要依靠社會愛心募集,用於改善村塾的條件、購置必要的用品、資助特別困難的兒童以及各類活動支出。
三、主要做法
1、區域化團建。團區委結合走聽轉辦活動,先后走訪了園區附近的基層團組織,充分溝通交流建立區域化團組織的思路和想法,以取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提出以工業園區所在地村(社區)為中心,將團支部升格為團委,將園區周邊區域內團組織納入村(社區)團委管理,由園區所在鎮團委班子分別挂鉤各基層團組織,擔任團建指導員,實施業務指導,形成“區域化大團委”格局。
2、制度化運行。“區域化大團委”建立以后,團區委選擇合適的場所成立青少年活動中心----“希望村塾”,通過希望工程、青商會等團屬資源,募集專項資金。村塾內配備電腦、運動器材、圖書館等硬件設施,為園區周邊農民工子女和留守兒童提供了一個課外學習和活動的樂園。團區委經多方交流,制定出台了“希望村塾”活動室配備標准、運行管理制度、管理員職責、告家長書等基礎性規章制度菜單,以確保“希望村塾”的正常運作並明確工作人員與家長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3、菜單式服務。團區委以各鎮為單位,成立青年志願服務隊,發揮微博、團屬網站、傳統媒體等平台,招募樂於奉獻、多才多藝、有教育經驗的退休教師、熱心市民、大學生村官等擔任“希望村塾”義務輔導員。通過當地學校、各村(社區)等推薦,收集符合接納條件的關愛對象,並依據現有的志願者力量安排關愛對象進駐“希望村塾”。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本地文化特色以及關愛項目,定期設立國學講堂、古箏、書畫、電腦、心理輔導、課業輔導等多個服務項目,寓教於樂,激發關愛對象的學習興趣,並定期召開家長會,邀請教育、心理、醫學等專業領域志願者給家長以指導。
4、立體式宣傳。2013年8月全市首批“希望村塾”建成以來,團區委注重爭取各級媒體的支持,加強與新聞媒體的合作,加大對各項活動的宣傳報道力度,擴大活動的影響面。為了增強宣傳影響力,團區委針對不同群體設置不同的宣傳方式。針對保守型人群,在機關、學校、企業、青年志願者服務驛站等場所進行廣泛宣傳﹔針對拇指達人型人群,以網站、微博、微信、QQ群等平台為重點積極宣傳報導已經和即將開展的服務活動,以此引領號召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積極參與到吳江“希望來吧”中,努力形成“我志願、我快樂”的社會氛圍。
四、取得的成效及下一步打算
“希望村塾”以傳承和弘揚國學傳統文化為使命,致力於打造管理規范、環境整潔、純公益性的服務於農村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課外學堂”,讓孩子們感受到一樣的藍天下,一樣溫暖的家。“希望村塾”建設以來,惠及人數不斷增多、相關制度日益完善、社會效益逐步凸顯,日益成為農民工子女、留守兒童生活和學習的新家園。
關愛對象方面,使受助群體體驗到社會的關心和溫暖,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豐富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帶去歡樂。
團隊成員方面,通過前期的組織安排及志願服務活動提高大家的組織能力、應變能力、表達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培養我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團隊成員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方面,引起當地青年的積極響應,使他們踴躍參與到我們的活動中來,提高青年的綜合素質,引領社會正能量。同時,幫助家長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使家長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想法,為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
下一步,江都團區委將加強“希望村塾”建設和“關愛行動”工作力度,在全區形成共同關愛農民工子女成長的良好氛圍,改善轄區農民工子女的生活質量,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帶動更多的人關注農民工及其子女的生活,讓他們享受到更多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