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期刊选粹>>党的文献
解析斯诺身份:从作家到友好人士 (3)
尹韵公
2006年08月09日17:39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又过了五年。

  1970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张约占版面四分之三的特大照片,照片的主角是毛泽东和斯诺,斯诺的身份被出人意料地介绍为“美国友好人士”。

  全世界立刻读懂了这张照片的背后含意:中美要和解。斯诺说:“1970年国庆节检阅游行队伍时,周恩来领我的妻子和我站在毛主席的身边,并照了相,没有一个美国人曾受到过这样的重视。明眼人看得出,新鲜的事正在发生。”(裘克安编《斯诺在中国》,第312页。)
 
  中美双方走到这一步,主要在于国际战略格局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美国陷进了越南战争的泥潭,虽然动用了一切最先进的常规武器,但越南人仍不屈服,并越战越勇,美军不但根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相反,国内的反战运动如火如荼,越闹越大。其次,苏联趁机扩张,咄咄逼人,美国越来越采取战略守势,而苏联则越来越采取战略攻势。美国为调整全球战略,改变被动态势,只能尽快从越南撤出,并拉拢中国一起遏制苏联的扩张态势。再者,中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包括核导弹和运载工具的稳步发展(斯诺语),加强了对美谈判筹码。显然,从美国的国家利益而言,最为紧迫的是尽快摆脱因越战而陷入的战略困境。斯诺写道:“美国一旦决定了从越南撤出,显然就不可避免地要同中国达成谅解。”(裘克安编《斯诺在中国》,第311页。)而从中国的立场看,中国也非常愿意寻机同美国和解,毕竟苏联百万大军压在北部中苏边境上,直接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最为严重的威胁。也就是说,来自苏联的威胁压倒和超过了一切问题。中国需要美国,美国也需要中国。

  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动,逼使中美两个大国最终靠拢。更何况1969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就其政治胆识而言,超过了1960年的肯尼迪和1965年的约翰逊。尼克松清楚,毛泽东10年前曾经发出过示好信号,但美国不理不睬,因此,这一次应该由美国首先主动示好,才能双方扯平。刚刚上任不久,尼克松就开启了和解的慢板,他知道:信号的起初不能太强烈、太招眼,但又必须是明确无误,然后逐渐地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这一年的夏秋间,美国停止了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到年底,美国又停止了军用飞机对中国大陆的侦察和挑衅。对此中国方面也没有理会。1969年2月,尼克松提交给美国国会的报告中说:“中国人是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的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转引自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尼克松后来说:这是“对华主动行动的第一个认真的公开步骤”。应当说,这是尼克松公开发出“美国要同中国和解”的第一个信号。1970年10月初,尼克松会见了美国《时代》周刊记者,他说:“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应当说,这是尼克松公开发出“美国要同中国和解”的第二个信号。

  同年10月26日,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到达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欢迎宴会上,尼克松一改过去共产党中国的称呼,而有意地正式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尼克松说:“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应当说,这是尼克松公开发出“美国要同中国和解”的第三个信号。

  同年11月10日,来华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向周恩来总理转达了他上月访美时尼克松总统捎来的口信。周总理请示毛主席后,又托叶海亚?汗给尼克松带回中方的口信。应当说,这是尼克松发出“美国要同中国和解”的第四个信号。

  这一年,除了因美国入侵柬埔寨,一度使北京怀疑尼克松的诚意外,尼克松还向中国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友好姿态。譬如,美国撤销了对中国的贸易禁运,解除了两国间旅行的禁令,等等。中国方面也相应地作出了一些友好表示,譬如释放被俘美军飞行员等。

  美国人心情急切。当毛泽东连连不断地收到尼克松的和解信号,并判定后者的态度是认真的后,便于同年12月18日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斯诺,长谈5个小时。毛泽东告诉斯诺:中国政府不久将让能代表美国广泛的政界和新闻舆论界的右、中、左三方面的一些人访问中国。斯诺问:是否应当让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尼克松这样的右派来呢?毛泽东回答:应当欢迎他来,目前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要跟尼克松解决。毛泽东表示,他将高兴地同尼克松晤谈,无论是作为旅行者还是总统来都行。

  过了七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前面提过的那张毛泽东与美国友好人士斯诺同在天安门城楼的著名照片。从以上中美高层之间秘密的和公开的联络信息的情况来看,那张著名照片的刊登,实际上是中方对美方发出和解信号的“首次公开回应”(熊向晖语),它显示了中方对中美必然和解的把握以及对中美关系必将正常化的一种自信表达。斯诺后来在谈及这件事情时,也说过:“凡是中国领导人公开做的事情,都是有目的的。”这番话,是对这件事情的最好诠释。此时的斯诺已从一些外交官朋友那里了解到,除了他这条渠道之外,北京方面还开辟了若干其他渠道,与美国方面进行私下沟通。

  斯诺最后一次访华是1971年2月6日离开广州的。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与毛泽东的那次长谈,尼克松说:我们在几天后就知道了。可是,当时斯诺人还在中国,且中美之间尚无热线,那他又是怎样迅速传递信息的呢?人们至今也没有搞懂。以至于熊向晖也不无幽默地写道:“斯诺采取什么办法这么快地就使尼克松知道了,这是难以查考也无需查考的事。”(转引自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第221页。)


(《党的文献》授权人民网发布,请勿转载)


【1】 【2】 【3】 【4】 

   
 
来源:zzzzzz (责编:蒋荣华)

[打印正文]  [给编辑写信]  [E-mail推荐]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