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徐向前 (5)
2006年09月21日15:43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心中升起新的希望
1936年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按照《康(定)、道(孚)、炉(霍)战役计划》分为三个纵队向道孚、炉霍、甘孜进发。徐向前率一纵队行动,经过两次过草地,又苦战几个月,他的身体相当虚弱,晚上一般不参加总部的会议,提前休息。但一路上他仍坚持步行,把马让给伤病员骑。每当警卫员劝说他骑马,他总是说:“天冷,走路比骑马暖和。”
从丹巴至道孚,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主峰党岭顶天矗立,终年积雪。冰雪晶莹,空气稀薄。徐向前从当地群众中得知翻越折多山要两天路程,每天下午山上起风暴,要通过主峰党岭,必须赶在正午以前。他细心地计划了路程,命令部队头天下午整装出发,向半山腰前进。他和指战员们一样,拄着木棍,顶着风暴,一步一步地攀登。为了安全通过这座大山,前锋和后卫部队均配属电台,与总指挥和军部保持联络。入夜,风暴越来越大,部队不得不停止前进。战士们一堆一堆挤在一起御寒取暖。拂晓,部队继续前进,山上的空气越来越稀薄,大家拖着冻得麻木的双腿,你挽我扶,气喘吁吁。被汗水浸透的衣服,转眼冻成了冻筒;漫山皆白,在阳光反射下不少人刺得象“睁眼瞎”似的。一些体弱的战士,走着走着,一头栽下去就长眠不醒了。徐向前看到这些情景,心如刀绞。他一次又一次发出命令,要把病伤的同志保护好。正午前,徐向前和先头部队终于胜利通过党岭。他下令把一面红旗插在顶峰,让鲜艳夺目的红旗在风雪中飘扬,给后续部队指引奋力前进的目标。
3月15日,方面军机关总部抵道孚,继后进驻炉霍。接着,三十军占领西康东北部重镇甘孜。至4月上旬,红军控制了东起丹巴,西至甘孜,南达瞻化、泰宁,北连草地的大片地区。徐向前命令部队积极筹粮准备北上。这时,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和十五军团已东渡黄河进行东征。红二、六军团正转战在滇西北地区,拟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合。朱德总司令和方面军总部决定:四方面军就地休整,准备接应红二、六军团。
4月中旬,徐向前和陈昌浩派出三十二军和四军一部,进占雅江、西俄洛,将李抱冰敌阻止于雅江以东,以确保二、六军团北进时翼侧的安全。红四方面军全军动员,积极进行迎接二方面军的准备工作。在一次干部会上,徐向前说:“红军就象一家弟兄,一、二方面军好比是老大、老二,我们是老四。上次我们和老大哥的关系没搞好,这次可要注意呀,和老二只能搞好,不能搞坏。不然,人家就说老四太没道理了。”一番话把于部们都说笑了。
红四方面军自南下以来,减员很大,从原来的8万余人减至4万余人。为此,方面军重新进行了整编。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周纯全,辖6个军19个师。第四军军长王宏坤,政治委员王建安,辖第十、十一、十二师和独立师;第九军军长孙玉清,政治委员陈海松,辖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师和教导师;第三十军代军长程世才,政治委员李先念,辖第八十八、八十九师;第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兼,政治委员詹才芳,辖第九十一、九十三师;第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黄超,辖第十三、十五师;第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李干辉,辖第九十四、九十六师。另有妇女独立团、骑兵师、四川抗日义勇军、金川省军区、红军大学等部。
5月间,东征的红一方面军回师陕甘苏区。这时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愈来愈得到东北军、西北军和各阶层爱国人士的支持和赞同。红一方面军同张学良的东北军达成了秘密的团结抗日协定。形势正急剧地发展着。经中共中央领导人来电与张国焘反复磋商,以及经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的一再催促,张国焘终于同意北上,于6月上旬宣布取消了他的第二中央。“会合二方面军,准备北上抗日”的口号,激励着全军指战员。7月初,红二方面军领导人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肖克、上震等到了甘孜,会见了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等。徐向前因在炉霍准备组织队伍先行北上,未能参与会见。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在一份政治工作报告里,叙述了两军会合的情形:
“看见了四方面军的整齐严肃与其阶级友爱的热情,使我们感觉了无限的兴奋。”“甘孜已普遍的建立了番民的独立政权与群众武装,我们到绒岔时,即有番民的劳动妇女跳舞唱歌慰劳我们,并有番民群众高呼口号,使我们在精神上感觉非常愉快。”“党、军、政机关努力下,筹集了大批粮食供给我们,并有当地政府慰劳了一些牛羊。给养上比前得到了改善。……”
7月2日,徐向前率中纵队从炉霍出发,向甘南进军。接着,四方面军的左右两个纵队和二方面军亦陆续开拔。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又一次开始了穿越草地的艰难行军。他们这是第三次过草地了。由于事先准备较充分,这年草地里雨水稀少,故减员比头两次要少得多。行军途中,红二方面军政治委员任弼时不顾疲劳,分别同朱德、刘伯承、张国焘、陈昌浩、傅钟等个别交谈,交换促进党和红军团结的意见。
在草地里,徐向前才见到任弼时,这是他俩第一次会见。徐向前对任弼时提出的通过召开六中全会(共产国际派代表参加)来消除分歧、加强团结的倡议表示赞同,他并向任弼时讲了自己对党内问题的一些看法。大意是:
(一)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北上方针是对的。自己当时没有跟中央走,是不想把四方面军分成两半,而且主力队伍也不是一个人能带得动的。
(二)大敌当前,团结为重。张国焘另立中央,很不应该。但是谁说话他都不听,朱老总的话他也不听,现在取消了“中央”,对团结有利。北进期间,最好不谈往事,免得引起新的争端。
(三)一、四方面军会合,我们很高兴。但中央有的同志说四方面军是军阀呀,土匪呀,逃跑呀,政治落后呀,太过份了,伤害了四方面军的感情,我和四方面军许多指战员都想不通。
(四)我们从参加革命起,就表态拥护第三国际,臂章上也是那样写着的。由共产国际出面解决以往的分歧,我赞成。
任弼时对徐向前很敬重,他认为徐向前的看法是积极的,态度是真诚的。他满怀信心表示:愿为促进党和红军的团结而努力。
甘南守敌王均、毛炳文、鲁大昌等部得悉红军北上的消息,慌忙布防,企图构成西固至洮州、天水至兰州两道封锁线,阻止二、四方面军出甘南。8月5日,朱德、张国焘发布《岷洮西战役计划》,要求四、二方面军以迅雷手段,速出甘南,先机夺取洮、岷、西地区,以利继续北进。据此,徐向前和陈昌浩从包座率四方面军先行。8月9日攻占腊子口,10日占大草滩、哈达铺,逼近岷州;20日克洮州、旧城;26日克渭源;9月7日克通渭。从而打破了敌人的封锁线,为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个方面军大会师,指日可待。徐向前心中充满新的希望。
甘南的风波
1936年,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共中央根据二、四方面军北上,两广事变发生,日本企图进攻绥蒙割断中苏关系等情况,对红军的战略方针和行动计划有一个新的考虑。其要点是:红军必须利用这一时机,配合东北军,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以占领兰州,打通苏联,巩固内部,出兵绥远为基本战略方针。8月9日,中共中央在致张学良的信中提出:“占领兰州是整个计划的枢纽,其方法:用东北军守城,红二、四方面军攻击城外之毛炳文,胜利后红军一部转向兰州上游给马步芳以打击,然后以一部取甘、凉、肃三州,一部取宁夏配合东北军之一个军出绥远抵御德王的进攻,树起抗日的旗帜,红军之另一部,则在陕甘宁交界控制黄河东岸,并准备南下策应东北军主力抵抗蒋之进攻。”
8月12日,中共中央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要求二、四方面军尽力夺取岷州地带,控制洮河两岸之一段,作为临时根据地,伺机配合东北军行动,完成“打通苏联,巩固内部,出兵绥远,建立西北国防政府之任务。由此任务之执行以配合并推动全国各派统一战线,达到大规模抗日战争之目的。”这时,陈昌浩正指挥九军、五军围攻岷州县城,因城坚难摧,连攻未下;朱德、张国焘、任弼时驻岷州以西之三十里铺,徐向前率前指住漳县。徐向前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红军总部的指示,令四军一部克渭源,三十军一部逼近陇西,造成了威胁兰州的态势。不久,中央又发电征求西北局领导人的意见,大意是:依据现时力量,假如以二方面军在甘南、甘中策应,而以四方面军独立进取青海及甘西,直至联系新疆边境,兄等认为有充分之把握否?张国焘在电话中问徐向前:“把握如何?”徐向前说:“问题不大,四方面军有这个力量夺取甘西。”接着,徐向前即令参谋人员收集河西的敌情、地形资料,准备适时挥军西渡黄河,独力进据甘西,接通新疆。
8月25日,中共中央将调整后的战略发展计划报告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指出:“如果苏联方面能答应并且能做到及时的确实的替我们解决飞机大炮两项主要的技术问题,则无论如何困难,我们决乘结冰时节以主力西渡接近新疆与外蒙。”具体部署为:(一)以一方面军约1.5万人攻宁夏,其余保卫苏区。(二)以四方面军12月从兰州以南渡河,首先占领青海之若干地方作根据地,待明年春暖逐步向甘、凉、肃三州前进。(三)以二方面军位于甘南,成为几块苏区的联系。“以上是基于从今冬至明年以占领黄河以西为基本方针之作战计划”,如各种条件不允许,“则我们只好决心作黄河以东之计划,把三个方面军之发展方向放到甘南、陕南、川北、豫西与鄂西,待明年冬天再执行黄河以西的计划。”但暂时放弃占据河西的计划有下列损失:“甲、将被迫放弃现有陕甘宁苏区,这是非常不利的。乙、红军发展方向不是与日本进攻方向迎头,而是在相反方向,即不是抗日方向而是内战方向。丙、因此也就无法避免与南京在军事行动上发生冲突。丁、日本帝国主义有利用此时机截断中苏关系的可能。戊、宁夏、青海、甘肃等反革命也将利用明年大大加强其堡垒主义,将更加投靠日本,使得尔后红军西进发生困难。”由此可见,西进计划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力主实现的最新战略方针和部署。9月上旬,西北局(二、四方面军北上途中,中共中央于1936年7月21日批准成)以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的西北局,统一领导两支部队。)提出了两个战略行动方案:一是红军出西北,据黄河以西的甘宁青三省地区;二是出川、陕、豫、鄂。中央复示:“你们提出的出川、陕、豫、鄂方案,是一种向南京进攻的姿势,只在不能出西北及与南京谈判决裂之时,才是可行的与必须的,我们已把此点电告国际,我们向国际提出亦是出西北与不得已时出东南两方案。”为保持出西北或出东南的机动性,中央已令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率二方面军向陕南交界的风县、徽县、成县、康县一带进击,由四方面军继续发展甘南根据地。
两广事件和平解决,蒋介石吃了定心丸。当即命令开赴长沙向两广施加军事压力的胡宗南部迅速返回西北,以实现其“攘外必先安内”的“灭共”计划,并趁机分化东北军和撤换张学良。9月14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远方(按:指苏联或共产国际)回电已许我们所请,请用全力准备宁夏工作。”同时,党中央电告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国际来电同意占领宁夏及甘肃西部,我军占领宁夏地域后,即可给我们以帮助。”
整个红军迫在眉捷的问题是:如何应付胡宗南部?如何实现打通国际路线的计划?围绕这个问题,发生了新的分歧。
陈昌浩主张四方面军应集中主力于现地区,伺机北出通渭、静宁、会宁地区,配合南下的一方面军夹击敌胡宗南部。“将来四方面军主力应向陇东北地区发展,使二、四方面军形成重新夹击敌人。”
朱德、张国焘认为,中央前次来电主张西渡黄河,在西宁、宁夏、甘西地区发展,不得已时才向川、陕、豫、鄂发展,“估计目前情况,我一、二、四方面军应以两个(方面)军渡河为宜,一个(方面)军尽量在黄河右岸活动,现在应加紧准备。”同时,“用极善意态度向张学良部联络,……对毛(炳文)王(均)也加紧办外交缓和他们,使胡宗南陷于孤立。”
9月13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在岷州三十里铺磋商后,共同向中共中央(并徐向前)提出如下作战方案:
“为先机打破敌之既成计划,争取抗日友军,造成西北新局面,一、四方面军乘胡敌在西北公路上运动之时机,协同消灭其一部。二、四方面军尽力阻止和迟滞胡敌西进。”具体部署为:
(一)我一方面军主力由海原、固原地区向静宁、会宁以北地区活动,南同四方面军在静、会段以袭击方式侧击运动之胡敌,并阻止其停滞静宁以东。
(二)我二方面军以主力在徽、两、凤以北地区。并以一部进到宝鸡活动,虚张声势,扬言:二、四方面军即直出汉中,与一方面军(向南)会合,以牵制王均于天水地区和吸引胡敌不敢长驱西进为目的。二、四方面军除以九十三师主力即向静会段以南地区活动外,以一部机动兵力集结陇西、武山,并适时以八团以上兵力打击静会间之胡敌,相机打通一方面军。
住在漳县的徐向前接到电文后,反复思考,有不同看法。他主要考虑两点:第一,大敌当前,在西兰公路附近与敌决战不利。那里交通方便,利于敌人运动和增派援兵,红军如南北夹击不成,反会遭受敌人的左右夹击。第二,陕甘北地区人口稀少,仅40万人,9座县城,粮食困难,不便大部队集结。因此,他向朱德、张国焘建议,以一部兵力速围马步芳的家乡河洲,吸引马敌,主力乘虚从永靖以南的莲花渡过黄河,进据古浪、永登、红城子一带,与兰州的东北军配合,控制这一战略枢纽地区,休整补充,为策应一方面军西渡黄河,共取宁夏,打通苏联,创造有利条件。但是,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中共中央接到朱德、张国焘、陈昌浩9月13日建议电后复电称:彼此意见大体一致,“唯我们意见四方面军宜迅以主力占领以界石铺为中心之隆静会定段公路及其附近地区,不让胡敌占领该线,此是最重要着。”复电还指出,一方面军主力不宜离开陕甘宁边区南下作战,“对东敌作战宜以二、四方面军为主力,一方面军在必要时可以增至一个军协助之。”这样,在西兰通道与胡敌决战的任务,事实上就要由四方面军为主承担。徐向前意识到,这一仗很难打,但准备硬着头皮干。
张国焘见中央要四方面军迎击胡宗南部而不是一、四方面军南北夹击,心怀疑虑,迟迟不表态。经中央连电催促,张国焘被迫于9月中旬末在岷州召开西北局会议,讨论行动方针。会上,陈昌浩与张国焘发生了争论。陈昌浩主张立即按照9月13日的方案和中央要求,北上静、会地区,与胡宗南部决战,会合一方面军。张国焘则认为,既然一方面军主力不能南下,四方面军独力与胡敌决战不利,应即西渡黄河,进据古浪、红城子一带,伺机策应一方面军渡河,夺取宁夏,实现河西计划。会上,多数人赞成陈昌浩的意见,否决了张国焘的方案。接着,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的名义发布了静宁、会宁战役纲领。朱德当即电告党中央:“亲译密电悉,已释疑虑,现迅速取得会合在会宁道上,以便消灭胡敌。”
正当徐向前等紧张调动队伍准备北进之际,张国焘连夜骑马赶到漳县。进门就说:“我这个主席干不了啦,让昌浩干吧!”徐向前、周纯全、李先念等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件。他们请张国焘坐下来,有话慢慢地说。张国焘满腹怨气,讲了他和陈昌浩在岷州会议上的争论,显得很激动,还掉了泪。他说:“我是不行了,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情,中央会交给陈昌浩搞的。”
徐向前等比较了两个军事行动方案,认为张国焘的意见,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四方面军的部队已是三过草地,消耗很大,疲惫不堪。装备也大不如前,每个战士的子弹多则20来发,少则几发。如果开进西兰通道那种便于敌人运动的地区,与优势装备的胡宗南决战,显然无取胜把握;弄得不好,部队会被压到黄河以东、西兰通道以北的地带,利于敌人全力北向,对付一、四方面军。根据张国焘提出的方案,徐向前等人对着地图,反复磋商,当场确定了如下的具体行动部署:四方面军以两个军从永靖、循化一带渡过黄河,抢占永登、红城子地区作立脚点;以一个军暂在黄河渡口附近活动,吸引和牵制青海的马步芳敌;以两个军继续布于漳县、岷州地带,吸引胡宗南部南下,而后这三个军再渡河北进。主力出靖远、中卫方向,配合一方面军西渡黄河,共取宁夏。徐向前回忆说:“这个方案,一是避免了在不利地区同敌人决战;二是吸引胡敌南向,减轻了对一方面军的压力;三是并不违背中央关于两军先取宁夏、后取甘西的战略企图;四是便于解决四方面军的就粮问题。”(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498页。)21日晚,张国焘把这个方案电告朱德总司令。
朱德原先以为张国焘先去漳州,是组织部队北进执行静会战役计划的,没想到会出现新的分歧。他一面着陈昌浩先赴漳县,一面电告党中央:“我是坚决遵守这一原案,如将此案推翻,我不能负此责任。”当天,他和西北局其他委员也分别赴漳县会商。会商的结果,一致同意按新的方案行动,并将这一方案报告中央。随后,徐向前即带先头部队向洮州进发,调查行进路线。各部队亦奉命迅速筹足8天干粮,待命行动。
9月26日,党中央复电,不同意这一行动方案。复电指出:四方面军有充分把握控制隆、静、会、定大道,不致于受重击,而一方面军可以主力南下策应,二方面军亦可向北移动钳制之。“背后,粮食不成问题。若西进到甘西只限制青海一面,尔后行动困难。“当天,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连续致电党中央,陈述四方面军采取新方案的理由,中央均未同意。9月27日,中央明令四方面军部队立即北上。徐向前在洮州以北向老乡调查的结果是:黄河对岸已进入大雪封山季节,气候寒冷,道路难行。他即返回洮州向朱德、张国焘汇报,这时才看到了中央的来电。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按中央的命令北上。29日,方面军总部下达了北进静、会地区的命令。
【1】
【2】
【3】
【4】
【5】
【6】
来源:
zzzzzz
(责编:武立伟)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