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徐向前 (3)
2006年09月21日15:43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以团结为重
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军、三十军(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走另一路),经过五天左右的艰苦行军,终于胜利通过了被称为绝境的草地,于8月下旬到达班佑地区。这时,中央纵队和一军团也抵巴西;三军团殿后,仍在行进途中。巴西、班佑地区,有一些喇嘛寺庙和民房,有粮,有水,有牛羊,对于刚从草地过来的红军,简直象是另一个世界一样。
距离巴西、班佑100多里的上下包座,是通往甘南的要地,由胡宗南部驻守。迅速占领包座,打开北进通道,是摆在右路军面前的紧急任务。
上包座环山傍水,居高临下,是控制这一地带的主要制高点。守敌一个团,驻扎在山顶,利用山险路狭,修筑许多碉堡,并备有大批粮食,构成了可以长期固守的防御阵地。胡宗南得悉红军北进的消息后,又调其伍诚仁第四十七师向包座疾进,进行增援。徐向前到达班佑后,就派人侦察地形、敌情,开始了攻打包座的战斗部署。他鉴于三军团还未上来,一军团又相当疲劳,因而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建议,攻打包座的任务,由四方面军部队承担。毛泽东批准了这一建议。徐向前的具体部署是:三十军为主攻部队,以八十九师二六四团(善攻坚)攻击大戒寺之敌;以八十八师两个团和八十九师另两个团伏于上包座西北地区山林中,准备打援;四军为助攻部队,以一部攻击求吉寺之敌,配合三十军解决战斗。一军团作预备队,集结于巴西和班佑地区待机,并负责保护党中央的安全。
8月29日,徐向前命令部队发起攻击。当夜,二六四团连续排除了一些碉堡,歼敌两个连,但大戒寺其余守敌仍凭借后山的工事顽抗。30日夜,敌援军先头部队进抵大戒寺以南。为诱使援敌全部进入伏击圈内,一网打尽,徐向前令埋伏的主力部队继续注意隐蔽待机,攻打包座的部队则适当后撤。31日,敌师长伍诚仁率师部进驻包座以南,令3个团兵力沿包座河东西两岸进击,企图“迫匪于上下包座附近而歼灭之”。三十军代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见敌人已经进入红军的包围圈内,下午3时,下令发起反攻。埋伏在山林间的红军,象无数把尖刀,突然插向敌军,将其截成数段,激战至夜半,敌四十九师大部被歼。总计毙伤敌师长伍诚仁以下4000多人,俘敌800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余支、轻机枪50余挺及大批粮食、牛羊,打了两军会合以来的第一个漂亮仗。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十分高兴。战斗结束后,一方面军还派出宣传队,前往包座进行慰问。
通路已经打开,但严重的党内斗争又爆发了。张国焘本来就对中央的北进方针心怀不满,满腹狐疑,左路军出阿坝不远,他便借口地理、天候、粮食等困难条件,拟令部队返回阿坝,妄图改变北进方针。9月1日,徐向前、陈昌浩、毛泽东致电朱德和张国焘,指出目前的敌情、我情、地理情况,极有利于按原定计划向甘南发展。因此,“右路军须以主力向前推进,以不突出西固、岷州线为度。第一步以一、三两军控制罗达地区,四军、三十军主力控制白骨寺地区,其一部控置(制)包座。这样控置(制)了两条平行东向路,并随时可与胡敌五个旅有把握的作战,决不会被敌截断,更不是从间隙偷出封锁线。候左路到达,即以一支队向南坪方向,又一支队向文县方向佯攻胁敌,集中主力从武都、西固、岷县间打出,必能争取伟大胜利。”
9月3日,张国焘致电徐向前、陈昌浩并转中央。内称:“(甲)上游侦察七十里,亦不能徒涉和架桥,各部粮只能吃三天,二十五师只两天,电台已绝粮,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无向导,结果痛苦如此,决于明晨分三天全部赶回阿坝。(乙)如此,已影响整个战局,上次毛儿盖绝粮,部队受大损;这次又强向班佑进,结果如此。再北进,不但时机已失,恐亦多阻碍。(丙)拟乘势诱敌北进,右路军即乘胜回击松潘敌,左路备粮后亦向松潘进。时机迫切,须即决即行。”这样“北进”和“南下”之争,再次成为牵动全局部署和影响红军命运、前途的斗争焦点。
徐向前、陈昌浩对于张国焘的这种突然变化,甚感焦虑。他们商量,认为既然北进是毛儿盖会议政治局讨论决定的方针,且右路军占领包座后又打开了北进通道,无论如何,都不应变更原决定。徐向前对陈昌浩说:“目前箭已在弦,非进不可。主力合而后分,兵家大忌,还是要劝他们上来。”但是,他又考虑从组织上讲,前敌总指挥部是接受红军总部指挥的,如果总部和中央的意见不统一,下面执行起来很为难。所以,他和陈昌浩商定:一是准备抽一个团出来背粮食、带向导,前去接应左路军;二是发电报陈述意见,劝说张国焘执行中央的决定。9月8日,由徐向前、陈昌浩共同发出急电致朱德、张国焘:“胡不开岷,目前突击南、岷时间甚易。总的行动究竟如何?一军是否速占罗达?三军是否跟进?敌人是否快打?飞示,再延实令人痛心。”“中政局正考虑是否南进。毛、张皆言只(有)南进便更有利,可以交换意见;周意北进便更有出路;我们意以不分散主力为原则,左路速来北进为上策,右路南去南进为下策,万一左路若无法北进,只有实行下策。如能乘(敌)向北调时(取)松潘、南坪仍为上策。请即明电中央局商议,我们决执行。”当晚,党中央领导人通知陈昌浩、徐向前去周恩来住处开会,会议一致通过,向左路军领导人发出如下电报:
朱、张、刘(伯承)三同志:
目前红军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须要我们慎重而又迅速的考虑与决定这个问题。弟等仔细考虑结果认为:
(一)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
(甲)地形利于敌封锁,而不利于我攻击,丹巴南千余里,懋功南七百余里,均雪山、老林,隘路。康、炉、天、芦、雅、名、邛、大,直至懋、抚一带,敌垒已成,我军绝无攻取可能。
(乙)经济条件,绝不能供养大军,大渡河流域千余里间,术如毛儿盖者,仅一磨西面而已,绥、崇人口八千余,粮本极少,懋、抚粮已尽,大军处此有绝食之虞。
(丙)阿坝南至冕宁,均少数民族,我军处此区域,有消耗无补充,此事目前已极严重,决难继续下去。
(丁)北面被敌封锁,无战略退路。
(二)因此务望兄等熟思深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行军中即有较大之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即以往青、宁、新说,亦远胜西康地区。
(三)目前胡敌不敢动,周、王两部到达需时,北面敌仍空虚,弟等并拟于右路军中抽出一部,先行出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配合行动,吸引敌人追随他们,以利我左路军进入甘肃,开展新局(面)。
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则革命之福。
恩来、洛甫、博古、向前、
昌浩、泽东、稼祥
九月八日二十二时
与此同时,即8日22时,张国焘以朱、张的名义电令徐、陈:“一、三军暂停向罗达进,右路即准备南下,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右路皮衣已备否?即复。”接电后,陈昌浩改变了态度,同意南下;徐向前不愿把左右两路军分开,也只好表示南下。由陈昌浩将他们的意见报告了中央。党中央当天再电“国焘同志并致徐、陈:陈谈右路军南下电令,中央认为是完全不适宜的。……中央认为: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在东出不利时,可以西渡黄河占领甘、青交通新地区,再行向东发展。”9日,张国焘电复徐向前、陈昌浩并转党中央,仍坚持南下。声言:“南下又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
鉴于张国焘公然对抗中央的北进方针,劝说无效,命令也无效,9月10日,党中央率一、三军团单独北进。
9日晚,毛泽东来到徐向前的住处,问道:“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实际上想看看徐向前的态度。徐向前说:“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毛泽东没再说什么,遂告辞而归。
这时,一军团已在俄界,党中央连夜率三军团开拔,向俄界集中。10日凌晨,徐向前、陈昌浩才得知一方面军单独北进的消息。徐向前回忆说:“那天早晨,我刚刚起床,底下就来报告,说叶剑英同志不见了,指挥部的军用地图也不见了。我和陈昌浩大吃一惊。接着,前面的部队打来电话,说中央红军已经连夜出走,还放了警戒哨。何畏当时在红军大学,他跑来问:是不是有命令叫走?陈昌浩说:我们没下命令,赶紧叫他们回来!发生了如此重大的意外事件,使我愣了神,坐在床板上,半个钟头说不出话来。心想这是怎么搞的呀,走也不告诉我们一声呀,我们毫无思想准备呀,感到心情沉重,很受刺激,脑袋麻木得很。前面有人不明真象,打电话来请示: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陈昌浩拿着电话筒,间我怎么办?我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陈昌浩不错,当时完全同意我的意见,作了答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他是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假如他感情用事,下决心打,我是很难阻止的。在这点上,不能否认陈昌浩同志维护团结的作用。那天上午,前敌指挥部开了锅,人来人往,乱哄哄的。我心情极坏,躺在床板上,蒙起头来,不想说一句话。陈昌浩十分激动,说了些难听的话。中央派人送来指令,要我们率队北进;陈昌浩写了复信,还给张国焘写了报告。”(徐向前:《历史的回顾》。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452—453页。)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徐向前在关键时刻的这句话,字字千钧,表现了一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对党和红军团结的珍视!它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丰碑上。
【1】
【2】
【3】
【4】
【5】
【6】
来源:
zzzzzz
(责编:武立伟)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