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专题报道
徐向前 (4)
2006年09月21日15:43
【字号
大
中
小
】【
留言
】【
论坛
】【
打印
】【
关闭
】
困惑与磨难
历史是曲折的,在革命的征途中,徐向前又遇上了一条之字路。
1935年9月,徐向前、陈昌浩率红四方面军的九军、三十军及红军大学部分人员,按照张国焘南下的命令,再次穿过茫茫草地,返抵毛儿盖。随后,向松冈、党坝一带集结。
徐向前本来就话语不多,如今什么话都不想说了。回顾三个多月以来与中央红军由会合而分开的曲折历程,他感到前途坎坷,心情异常沉重。在穿过草地时,他和三十军政委李先念坐在一个山包上休息,只说了一句话:“我也不懂,红军和红军闹个什么劲!”行进的队伍,也失去了往日生动活跃的气氛。谁都说不出南下会怎么样。大地被凄风寒雨笼罩着,田野一片迷茫。
张国焘不顾党中央的警告和朱德总司令的一再劝阻,顽固坚持其分裂主义和南下方针,要把红四方面军及五、九军团拖到川康边去。为掩人耳目,混淆视听,他于9月中旬发布了《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诬蔑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进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说什么只有大举南进,才是真正的“进攻路线”。事实上,张国焘的“进攻路线”是完全错误的。从政治上说,它与党中央的北上方针相对立,完全脱离了全国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因而只能使红军处于愈来愈孤立的境地;从军事上说,南下遇到的对手,并不是什么“川敌残部”,而是蒋介石追击红军的数十万大军;从根据地的条件来说,所选择的川康边的少数民族杂居区域,地瘠民穷,人烟稀少,不利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这条“进攻路线”的碰壁和破产,是不可避免的。徐向前意识到了南下道路的艰难。他沉默中痛苦地思考着。然而,对于同蒋介石有着血海深仇的红军指战员来说,“进攻”却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这些来自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的英雄儿女,一听说南下是去打蒋介石,不少人又磨拳又擦掌。张国焘正是利用了广大指战员对反动派的阶级仇恨心理,以售其奸。
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了高级干部会议,会址在一所喇嘛寺里。黄昏后,军以上负责人陆续来到寺内。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都到了。会议由张国焘主持。他一面慢条斯理地作报告,一面察颜观色。张国焘的攻击矛头主要指向“毛、周、张、博”。他诬蔑中央红军是“向北逃跑”,“右倾机会主义”,“分裂红军”,大言不惭地以列宁和第二国际决裂、另立第三国际的历史作类比,为其另立第二中央的反党行为张目,声言要“开除毛、周、张、博的党籍”,“撤职查办叶剑英、杨尚昆”。有的人发言慷慨激昂,甚至攻击党中央,表态拥护“张主席”的决定。
徐向前表情严肃,坐在一个角落里,一言不发,“吧嗒吧嗒”地猛抽烟。纷繁复杂的党内斗争,使他心里乱如麻团。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浪中,他第一次碰上了最棘手的局面。他一时理不出头绪来,只好用沉默来对待这一切。
张国焘“请”朱德和刘伯承发言。刘伯承讲了一番革命形势和加强红军团结的话,话里有话,反对张国焘那一套。朱德总司令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哪,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嘛!天下红军是一家,红军是一个整体,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朱毛”,在一起好多年了,全国和世界都有名。要我这个“朱”去反“毛”,我可不能反呀!不论发生多大的事,都是红军内部的问题,大家要冷静,要找出解决办法来,可不能叫蒋介石看我们的热闹!
徐向前对朱德总司令十分敬仰,从南昌起义开始,他就听说了朱德的大名。在东江、鄂豫皖和川北的年代,徐向前总是把朱德、毛泽东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对朱德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品德,尤为敬佩。他对朱德说的“天下红军是一家”,“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完全同意。尽管会上有人示意要他发言,要他反对中央,他始终没有发言。
在这次会上,张国焘公然宣布成立所谓“中央政治局”,“决议”开除“毛、周、张、博”的党籍和“下令通缉”他们。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朱德总司令后来回忆这段历史的时候说:“那段时间张国焘造反。我们当时的处境很困难,但碰上困难有什么办法呢?坚持吧!”“他那几天想叫下边互相打架,下边有人要打架,我反对。我对他说:我们现在是如何支持下去,下面再打架,就活不下去了。要不要命?我们都要命。我威胁他,打架被制止了。”“这时他又搞了个‘中央’,我说:要搞,你搞你的,我不赞成。我按党员规矩,保留意见,以个人名义做革命工作,不能反中央。一直和他斗,我们人少,但理直气壮。我们的办法是,他搞他的,我们做我们的工作。只要革命,总会到一块的。”(朱德与红二方面军战史编写组同志的谈话。)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说:“会后,张国焘找我谈话,我明确表示,不赞成这种作法。我说:党内有分歧,谁是谁非,可以慢慢地谈,总会谈通的。把中央骂得一钱不值,开除这个,通缉那个,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即便是中央有些做法欠妥,我们也不能这样搞。现在弄成两个中央,如被敌人知道有什么好处嘛!”
10月7日,红军总部发布了《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计划》,规定红军主力采取秘密迅疾手段,分由观音铁桥及党坝沿大小金川两岸夹河并进,配合夺取绥靖、崇化。随即分取丹巴、懋功,以作南下出天全、芦山、邛崃、大邑的依托。另以一部牵制并扼止鹧鸪山、马塘、梭磨、梦笔山一带之敌,以使主力得以各个击破敌人,夺取目的地。
10月8日,部队分为左右两路纵队,先后向大小金川沿岸急进。
大小金川地区,地形复杂,利守难攻。沿途多深山狭谷,要隘急流,不便大部队展开。大金川沿岸的绥靖、崇化、丹巴一线,由刘文辉部的两个旅防守;大金川以东之小金川沿岸的懋功、抚边、达维一线,由杨森部的4个旅另1个团驻守;达维以东的日隆关、巴郎山等地,由邓锡侯部1个团驻守。红军按原计划发起战役后,首先由右纵队抢占绰斯甲附近的观音铁桥渡河,以便左右两军夹河而进,隔岸呼应。但是,右纵队抢渡受阻,延迟了出动时间。11日,率左纵队行动的徐向前临时决定由四军立即出动,从党坝地区抢渡大金川,三十军及二十七师跟进。左纵队抢渡成功后,即沿河急进,攻克绥靖、丹巴、抚边、懋功、达维、日隆关、巴郎山等地。至20日,战役结束,共溃敌刘文辉、杨森部6个旅,歼敌3000余人。这一战役的最大缺点是未能集中优势兵力击敌。当右纵队渡河受阻后,按兵不动10多天,任务全由左纵队承担。这样,等于只有一半的兵力投入战斗,其余一半则陷于无用武之地。左纵队兵力不足,无力乘胜围歼逃敌,结果只打了一个击溃战。
10月20日,红军总部又发布了《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决定:以主力乘胜速向天、芦、名出动,彻底消灭杨、刘,并迎击主要的敌人刘湘、邓锡侯部,取得天全、芦山、名山、雅州、邓邛州、大邑广大的根据地为目的。对康定、汉源、荥经、灌县方向,采取佯攻姿态配合主力行动。徐向前日夜精心筹划,决心要打好这一仗。这时,敌人的防御部署是:以刘文辉部防守金汤及泸定至汉源、雅安一线;以杨森部防守宝兴至大硗碛一线;以邓锡侯部防守宝兴以东大川场至水磨沟一线;以刘湘之模范师9个团集中守天全;另从绵竹等地抽调18个团向西增援。
红军共分三路纵队进击:右纵队以四军、三十二军组成。由丹巴经金汤攻取天全,并以一部向汉源、荥经活动;中纵队以三十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九军二十五师组成,先进占宝兴、芦山,而后向名山、雅安及其东北地区进攻;左纵队为九军二十七师,除一部巩固抚边、懋功、达维外,主力向东伸进,威胁灌县、大邑之敌。另以五军团为右支队,巩固丹巴地区;以三十三军为左支队,留驻马塘、两河口,相机威胁理县、占领威州。徐向前和陈昌浩随中纵队行动。
10月24日红军发起攻势。仅半个月的时间,即攻克宝兴、金汤、天全、芦山等地,占领了邛崃山以西、大渡河以东、青衣江以北和懋功以南的广大地区,毙俘敌1万余人,击落敌机1架,造成了进可横扫川西平原的态势。
天、芦、名、雅、邛、大一带,崇山峻岭,森林丛错,悬崖峭壁,道路崎岖。红军以惊人的毅力和神速动作,连续翻山越岭,勇猛追敌。充分表现了红四方面军的旺盛攻击能力和顽强、果敢、迅猛的战斗作风。
战局打开后,西取康定、泸定,还是东进川西平原?是摆在部队面前的突出问题。张国焘提议,重点夺取康、泸,以道孚为战略后方,在川康边立脚发展。徐向前和陈昌浩则认为:天全、芦山一带粮食和人口较多,便于补充和发展,主张在此与敌决战,得手后趁势推向川西平原。他们于11月7日发电给张国焘,提出:如马上进西康,补给困难,减员更大,力量分散,天气极冷。目前仍在此寻机打敌,先打开左翼局势,然后配合四军夹击天全。此地决战得手,则东出或西进均易,西进只是万一之路。张国焘未再坚持他的意见。徐向前、陈昌浩遂挥军向名山、邛崃地区进击。这时,刘湘为确保川西平原,屏障成都,已调集主力前来防堵,在名山、夹门关、太和场、石碑岗一线梯次配置,兵力共达80余团。徐向前决定以1个师围困名山,以一部钳制荥、汉方向之敌;以主力对名山东北方向之敌,取中央突破两翼迂回的战术,力求将敌分割全歼。
战役发起后,进展相当顺利。这一带地形多是平川和水网地带,敌人靠大量明碉暗堡防守。红军发扬了近战、夜战的特长,打得敌人抱头鼠窜。14日,占王家口、朱家场、太和场等地。16日,扫敌200多碉堡后攻占百丈关重镇;接着将援敌6个旅击溃,沿百丈通邛崃的汽车路猛打猛追,相继占领黑竹关、治安场、王店子。此时前方仍有优势敌人防堵,徐向前道令先头部队停止追击,构筑工事,准备对付敌人反击。在追击中,由于红军紧紧咬住溃退的敌人不放,敌机分不清哪是白军,哪是红军,无法投弹、扫射,只能在上空盘旋一阵飞走了事。
11月19日拂晓,敌10几个旅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东、北、南三面向突出于百丈地区的10余里长弧形红军阵地猛烈进攻。徐向前亲临前线指挥部队与敌血战。在敌机的疯狂轰炸扫射下,百丈附近的房舍、村落成了一片火海。红军战士一次又一次地与冲上来的敌人肉搏格斗,鲜血染红了稻田里的泥浆。敌人的后续部队越增越多,象蝗虫似的,一群接一群地向百丈地区云集。战斗持续了七昼夜,红军毙伤敌1.5万余人。徐向前和陈昌浩考虑连续血战十分不利,乃命令部队撤出战斗,转移到北起九顶山,南经天品山、王家口至名山附近之莲花山一线,凭险防守。
百丈战斗红军伤亡近万人,被迫转入防御,处境日趋艰难。四川军阀主力集中于东面的名山、邛崃地区;薛岳部6个师向南面的雅安、天全地区集结;五十三师李抱冰部则部署于西南之康定、泸定地区。他们采取稳扎稳打办法,实行堡垒战术,在巩固既有阵地的基础上步步推进。
时值隆冬,雨雪连绵,寒苦异常。粮食没有来源,部队经常靠挖野菜、土豆充饥。徐向前虽多次命令后方部队想办法打野牦牛,但漫山皆白,打牦牛的队伍不仅收获不大,许多人还得了雪盲症,无法继续行动。这里又是少数民族杂居区域,生产落后,物资缺乏,人口稀少,经过发动群众虽有些人参军,但为数寥寥,难以弥补红军的战斗减员。所有这些,使徐向前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张国焘的南下方针是错误的。这时在广大指战员中也引起了日益增长的怀疑和不满。
南下期间,徐向前一直忙于在前线指挥打仗,有时回总部去汇报军事情况才得见到朱德总司令。这期间朱德一直不放弃同张国焘的原则斗争,总是劝张国焘,说他这个“中央”不是中央,要他服从中央的领导。朱德对红军部队的作战指挥不干预。因为红军要生存就要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徐向前对朱总司令这种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态度,由衷敬佩。
一天,中央红军直接打电报给徐向前和陈昌浩,告知在直罗镇打了胜仗的喜讯。徐向前拿上电报,兴冲冲地找到张国焘,说:
“出个捷报吧!中央红军打了胜仗,对我们的部队是个鼓舞。”
张国焘冷淡地回答:“不要管他们,用不着出捷报!”
这使徐向前很反感。他觉得这人对中央红军打了胜仗都要封锁消息,不让下面知道,可见他心中是怕中央了。
不久,从共产国际回来的张浩(林育英)打电报给张国焘等人,传达了共产国际高度评价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行动,接着,中共中央又把“十二月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内容电告红四方面军。1936年1月下旬,张国焘在任家坝召开会议,讨论中共中央的决议。徐向前态度鲜明地支持中共中央的决议和朱德关于谋求党内统一和放弃川康根据地北上抗日的观点。陈昌浩的态度也有较明显的转变。张国焘见大势已去,先是致电张浩表示“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继又表示“原则同意”中央路线,作出了急谋党内统一的姿态。
中共中央为团结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争取张国焘的转变,采取了积极的方针。1月24日,由张闻天致电朱德,电称:
“党内统一一致,才是挽救殖民地危险,才有利于中国革命。接读来电至为欢迎,兄与国焘兄均党内有数老同志,此间同志均取尊重态度。弟等所争持者为政治路线与组织路线之最高原则,好在国际联络已成,尽可从容解决。既愿放弃第二党组织,则他事更好商量。
“兄处组织仿东北局例,成立西南局直属国际代表团。暂时与此间发生横的关系。弟等可以同意。原有之西北局、北方局、上海局、南方局的组织关系照旧,对内对外均无不妥。特复。”
2月14日,林育英、张闻天又致电朱德、张国焘:
“三电均悉,兄等对政治决议既原则上同意,组织上亦用西南局,则对内对外均告统一,自是党与革命的利益,弟等一致欢迎。”
关于战略方针,电报中提出:“育英动身时曾得斯大林同志同意,主力红军可向西北及北方发展,并不反对靠近苏联。四方面军及二、六军团如能一过岷江、一过长江,第一步向川北,第二步向陕甘,为在北方建立广大根据地,为使国内战争与民族战争打成一片,为使红军真正的抗日先遣队,为与苏联红军联合反对共同敌人——日本,为提高红军技术条件,这一方针自是上策,但须由兄等估计敌情、地形等具体条件的可能性。”
“二、四方面军在现地巩固的向前发展,粉碎围剿,第一步把苏区迫近岷江;第二步进入岷沱两江之间。这是夺取四川计划,但需估计堡垒主义对我们的限制,需不失时机以主力跃入堡垒线外,在外消灭敌人,发展苏区。二、六军则靠近川南苏区,在云贵川三省之交建立根据地,与四方面军互相呼应。”
“四方面军南渡大渡河与金沙江,与二、六军取得近距离会合,甚至转向云贵滇川发展,寻求机会的前进。以上三种方针请兄等考虑选择之。”
这时,天全、芦山地区薛岳部正集中6至7个师的兵力与川军配合,向四方面军进逼。方面军领导人一致决定,执行北上方案,率军向道孚、炉霍一带转移,伺机策应二、六军团北进。
【1】
【2】
【3】
【4】
【5】
【6】
来源:
zzzzzz
(责编:武立伟)
[
打印正文
] [
给编辑写信
] [
E-mail推荐
]
留 言 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4.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或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人民网强国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 码:
到强国社区注册
镜像:
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
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京朝工商广字第0394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