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动态
|
领导活动
|
干部论坛
|
时代先锋
|
各项工作
|
党建
|
反腐
|
人事
|
公告
|
海外
|
外媒
|
综合
|
讣告
理论
|
评论
|
社区
|
论坛
|
访谈
|
视听
|
党史
|
资料
|
文献
|
纪念馆
|
党史今天
|
专题
|
周刊
|
图书
|
杂志
中国共产党新闻
一个县委书记的驻点调研日记 (2)
2011年10月10日13:18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个县委书记的驻点调研日记 (2)--新闻报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
(二)
江苏沭阳县委书记蒋建明
时间:2011-10-1
地点:沭阳县李恒镇
乡村的空气像是经过水洗一般清新。早上7点,我按时起床,洗漱之后,打开电脑,浏览“网络会客厅”,看到有网民发帖感谢乡镇党委、政府帮助解决工程款问题,我心里和这位网民一样高兴。今天是国庆节,是我驻村调研的第二天,这个国庆假日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九月的农村,正是秋收时节,高粱红脸,稻荷飘香。吃完早饭,8:15,我去帮助群众收玉米。走在路上,我又想起了昨天思考的问题,如何帮助和解决农村家中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和空关户在田地种植方面的困难,我和陪我劳动的陈书记进行了探讨。我说出了我的观点,能否由村居牵头成立“帮工队”,或者由村居实业公司将上述家庭的田地“拿”回来,通过土地流转对外可以出租给花农等进行规模化种植,既能解决贫困户和空关户家中无劳动力问题,又给村居带来集体经济收益,同时农民也可以在出租地进行劳动获得工资性收入,实现“三方共赢”。
边走边聊,来到了玉米田头。今天,我帮收的对象是丁得义老大爷。我戴上护袖,拿起镰刀,和丁大爷一起收割玉米,收了三十米远,我已经出了汗。古诗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现在虽然不是夏天,我也来自农村,知道农活是体力活, 粒粒皆辛苦。旁边的陈书记告诉我,丁大爷已经70多岁,耳朵有点背,但身体健康,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县城打工,并在县城买了房子安了家,小儿子还没有结婚,也在外面打工,农忙时就回家帮忙。我看着丁大爷弯腰收割,心想,种庄稼,还得靠机械,既解放了人力,也增加了效率,农业机械化,我们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引导。陈书记告诉我,像丁大爷老汉这样留守的老人家庭还很多,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外出务工。我一边低头收割一边思考,出现目前空心村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缺少岗位,缺少实业,家门口没有就业岗位劳力必然要外流。近两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人数呈现逐年递减趋势,外出务工人数由2006年的37.3万人减少到目前的25万人,每年递减2万人左右,但仍有大量农民在外打工。想到这里,更加坚定了我推动工业经济、狠抓全民创业和三来一加等项目的决心。
帮丁大爷收割了一片玉米秸,我又来到村民葛绍国家。老葛家院落不大,水泥地上晒着刚收回来的玉米棒子。我接过老葛递过来的凳子,和老葛夫妻俩一起掰玉米。我们边掰边聊,只要少雨少旱,玉米亩产近千斤,玉米目前的价格是每斤1.4元,除去籽种农药化肥,亩均收入大概在千元左右。能不能把这个亩均收入再提高一点呢?我想,增加土地产出率除了依靠机械化,籽种改良更是一条捷径。我对老葛说,明年你改种糯玉米,鲜食糯玉米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亩产可达1500斤,先试种看看效果如何。他告诉我他一直种现在这个品种,已经形成习惯了。看来,农民缺少意识、部门缺少指导、基层缺少推动,这些问题都是现代农业中我们需要克服的问题,对农业必须要进行一场革命,打破传统的农业种植思想,在机械化推广和籽种改良上做文章,以增加农民土地效益,这也是群众致富的一个途径。我想,这个理念应该让村组干部尝试一下,在籽种改良上,先让村组干部做着看,领着干,群众看到效益了,观念自然也就变了。
因为要和镇村干部访谈,10:20,我来到镇政府,和镇村干部代表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我一直认为,领导干部是地方发展与稳定的支撑力量,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着地方发展的速度。我多次对党委书记说,“没有落后的乡镇,只有落后的书记。”在接下来的40分钟时间里,我分别访谈了镇党委书记崔树祝、镇长尤洪法和村支书代表柴南村支部书记赵兴建。三位同志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了发展中的困难,说了自己最满意的工作,也对李恒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听了他们的谈话,我既有表扬,也有肯定,还有批评。我告诉他们,李恒目前的发展已经滞后于全县的发展大局,要实现跨越赶超就必须拿出超常规的方法和措施,必须有自我加压、敢于争先的精神和斗志,必须有更多标准化厂房和全民创业、“三来一加”等项目的支撑,脱离了标准化厂房、脱离了项目,无论信心怎么高昂,发展还是一句空话。在和村支书访谈时,我特别问了村干部分工情况,结果和李恒居委会一样,缺少经济工作和民生服务等具体分管人,看来,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时间过得真快,还有1名副镇长没有访谈,时间已经到了11点,我来到了镇政府信访接待室,有些群众纷纷上前向我反映问题。我对他们反映的问题一一做了交办,对于群众反映的危桥问题,我立即让县分管领导和交通运输局局长下午就过来现场会办,帮助解决问题。接待了6名来访群众,我想,应该还有更多群众的问题没有解决,在合适的时间,我会采用私访的形式听一听群众的呼声,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难题。
中午12:10回到“家里”,饭菜还没有上桌,我又找了镇政府副镇长洪伟接着交流访谈。我重点和他交流了李恒镇的“三来一加”和全民创业情况。今年以来,李恒镇新增全民创业项目314个,“三来一加”项目57个,虽然在数量上还不是最多,但是工作的开展还是有成效的。洪伟告诉我,目前,县里针对全民创业和“三来一加”虽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按照政策享受金融支持还是很难,特别是在贷款担保环节上程序不通畅,虽然有些群众创业激情高涨,但是无法贷款。我立即安排了农工办、全创办、担保公司、农合行等单位负责人下午来李恒镇现场会办,就落实政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会办,迅速解决问题。
午饭后,我和老葛一家合了影。老葛3岁大的外孙女靠在我身前,笑得很灿烂,这机灵的小姑娘把我当成了“家里人”。镜头把温馨定格在了镜头里。
合影结束,我又浏览了一遍“网络会客厅”,短暂休息。14:40 ,我骑车来到镇政府三楼会议室,与部分老党员、老干部代表进行座谈。座谈中,老党员、老干部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土地流转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这些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我认真做了记录。我告诉一起参加会议的崔书记,老党员、老干部反映的问题,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应该分清轻重缓急,看哪些问题是依靠上级部门可以解决的,哪些是要靠自己解决的,例如村里在道路建设上错过了发展机遇,在水利建设上就不能再错过,今年中央和省、市都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大项目包装和对上争取力度,力争改变落后的农业水利基础实施面貌。对于缺少资金的问题,还是要创新观念和方法,学会融资,借鸡生蛋。座谈中,多位老同志提到李恒基础差,缺资金,离县城远,受城区辐射带动小,在发展经济上镇村干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知道,这句话是老同志从宽容和爱护李恒镇现任领导干部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不能苟同。李恒最发达的时候是30年前,那时候比邻镇汤涧强,后来渐渐落后于汤涧,原因是落后在思想上、穷在方法上。我讲了中国老太挣钱建房和美国老太贷款住房的故事,不同的思想和观念,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乡镇发展也是如此,不能因为群众的宽容就缺少压力,既然在这个岗位,就要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利用组织上给的这个舞台资源为群众办更多实事。座谈会气氛非常活跃,老干部、老党员畅所欲言,我真实地感受到李恒镇干部群众对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本来下午16:30我要去城区参加项目选址会办,结果时间顺延、顺延,一直顺延到了18:00还没有结束,原计划好的会办改期。
接着我又召开了困难群众座谈会。今年,我县整合资源,实施了“阳光救助服务工程”。但是,对于这些困难群体来说,因病因灾致贫,最高每月补助仅210元,对改善家庭生活来说仅是杯水车薪,我们在保障贫困家庭生产生活上任重道远,只有发展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才能解决更多的民生实事。我想,要将这些困难户家中的劳动力全部安排到企业做事,在工资待遇上由政府出面与企业协商,不一定要实行同工同酬,在工资待遇上可上浮一定比例,给予特殊照顾;同时要加大对贫困家庭下一代的培养力度,建立档案,跟踪帮扶,通过改变贫困子女的命运来改变家庭命运,我把这一要求进行了现场交办,从现在开始就要这样执行。
座谈结束,走出乡镇府的大楼,天已经黑了。回到房东家,饭菜已经上桌。刚坐下来准备吃饭,县民政局和规划办的负责同志到了。我匆匆吃完饭,就在房东的庭院里会办了县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方案。
19:30,我和陈永亮去李恒镇街区散步。走到街心的时候,陈书记指着两个服装店告诉我,这就是他的创业项目。我走进店里,空间很大,环境很好。陈书记告诉我,自从县里号召全民创业以来,村干部都带头创办了项目。今年以来,整个居委会新增贷款367万元,贷款余额1156万。我鼓励他继续带领群众发展村级经济,带领群众创业致富。夜晚的农村街道没有城市的喧嚣,却也灯火通明,步行过程中时不时有群众向我打招呼。一路上,我与陈书记谈标准化厂房建设、谈全民创业、谈三来一加、谈高效农业,聊了很多,回到房东家已经是20:30了。意犹未尽的我们坐在客厅里,就李恒居委会未来的发展继续谈话,聊天。聊天结束后,房东老葛高邮的兄弟葛永高又与我谈了来沭投资等相关事宜,我给他留了电话号码及我秘书的电话号码,鼓励他们回家投资办厂,造福百姓。
谈话结束,时间已经到了22:00,洗漱完毕,我又浏览了一遍“网络会客厅”,还是没有丝毫的睡意。就县域经济发展来说,我县已经按“全领域、全方位、全激活”的思路作了部署,但是就镇村发展、农民增收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工作可做。我想起今天算过的一笔账:县农委王少东主任告诉我,通过籽种改良,在没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水稻可以增加300元/亩,小麦可以增加200元/亩,玉米可以增加100—200元/亩。全县200多万亩耕地,平均每亩地能增加200元收益,那全县该是怎样可观的数字啊,这应该是一场真正的“农田革命”。
【1】
【2】
【3】
【4】
【5】
(责编:常雪梅)
最新评论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