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冽,轟鳴聲乍起,一架殲-15戰機從大海深處的遼寧艦上騰空而起。
2015年12月25日,作為部隊指揮員,戴明盟率領戰友進行年度最后一次艦載機實戰化課目訓練。
3年前——2012年11月23日,戴明盟駕機在舉國關注中完成“驚天一落”,成為中國軍隊飛行員“航母著艦第一人”。
3年光陰,彈指而過。從一名尖子飛行員成長為一名優秀指揮員,戴明盟這一人生角色的變化,是中國海軍艦載機部隊從無到有、拔節成長的生動見証。
推開戴明盟這扇“窗”,能看到3年多來中國軍隊新型軍事人才隊伍建設的蓬勃發展,感受到3年來中國軍隊高素質軍事人才方陣快速崛起的強勁脈動。
國以才興,軍以才強。3年多來,全軍和武警部隊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牢固樹立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准,按照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狠抓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工程,為實現強軍目標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要打贏明天的戰爭,須打贏今天人才的戰爭——
頂層設計:用“在桅杆上瞭望”的眼光全方位布局
戎馬鳴,金鼓震。
黨的十八大如催征號角,中國軍隊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此時,中國軍隊必須面對的,是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
我軍打信息化戰爭能力不夠,各級指揮信息化戰爭能力不夠,我軍現代化水平與國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還很大,與世界先進軍事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
這是習主席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科學分析世界安全格局、國家發展形勢、軍隊戰斗力建設現狀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
中國夢,需要中國軍隊護航。
強軍夢,需要中國軍隊變革。
歷史和現實昭示: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就沒有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真正崛起。
“能力不夠”“差距還很大”……這字裡行間,展現出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
怎麼辦?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究竟該如何破局?
“強軍興軍,要在得人。”謀劃改革強軍的大棋局,習主席洞悉世界風雲變幻——無論未來戰爭形態怎麼變,裝備怎麼發展,決定勝負的關鍵依舊是人。當今世界軍事領域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實現強軍目標,必須要有一大批高素質、敢擔當的建軍治軍骨干。要把干部隊伍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眼觀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習主席一語中的——誰擁有了人才優勢,誰就掌握了軍事對抗的戰略優勢,誰就掌握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命脈。
要想打贏明天的戰爭,須首先打贏今天人才的戰爭。在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習主席再次強調,“著眼於開發管理用好軍事人力資源,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
人才!人才!
從首都北京到閩西古田,3年多來,習主席沉穩有力的聲音,響徹全軍和武警部隊官兵耳畔——建設信息化軍隊,最緊缺、最急需的是人才。
從北國演兵場到南海軍港,3年多來,習主席視察座座軍營,一次次傳遞著他對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期盼——打贏信息化戰爭,最迫切、最緊要的是人才。
統帥排兵布陣,全軍上下奮發作為。習主席的高瞻遠矚和殷切期望,迅速化為全軍部隊人才建設的強大動力。
正視差距,才能聚力追趕﹔目標堅定,才能鑄造輝煌。
抓人才建設,零打碎敲不行,必須以全局化視野進行頂層設計——
制定《關鍵領域急需人才培訓專項計劃》,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干部考核工作的意見》,頒發《關於努力建設聽黨指揮、善謀打仗的新型司令機關的意見》……
3年來,一份份人才培養頂層設計方案,清晰地勾畫出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抓人才建設,走老路子不行,必須以整體性思維融合資源創新途徑——
2013年7月,為充分發揮軍地高校教育資源優勢,創新軍民融合培養軍事人才模式,原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與教育部發出《關於做好軍地高校招收培養“雙學籍”飛行學員工作的通知》。
2014年1月,原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聯合下發《加強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的意見》,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和各軍種指揮院校相繼組織培訓試點,拉開了聯合作戰指揮員專業化培訓的序幕。
2014年6月,原四總部頒發《關於加快發展軍事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健全完善軍隊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的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
2015年1月,原總政治部下發《關於做好基層軍政主官換崗鍛煉工作的意見》,首次全面系統地對全軍和武警部隊推開基層軍政主官換崗鍛煉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
3年多來,一項項著眼“打勝仗”要求探索出的人才培養創新舉措,推動著我軍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隊伍建設步伐不斷加快。
3年耕耘,我們欣喜地看到:我軍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建設已實現由應急式、補缺式培養向全方位、成體系培養轉變,由關注個體成長成才向打造群體方陣轉變。
掃描2015年度軍事新聞,一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活躍在世人視線之中——
三次蟬聯“金頭盔”,在長空追求卓越的空軍航空兵某團團長蔣佳冀﹔掌握30多項特戰技能,曾與30多個國家的特種兵同台競技的原成都軍區某旅參謀長黎登貴﹔扎根深山,精心守護“大國長劍”的火箭軍戰略導彈專家曾佼龍﹔時刻准備征戰沙場,精心鍛造新一代“藍軍”的原北京軍區某旅旅長滿廣志……
這一張張自信的面孔,讓老百姓看到了中國軍隊人才隊伍建設正在發生新的可喜變化。
聚焦2015年度時代大舞台,最讓中國軍隊感到自豪的事,莫過於“9·3”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
那一天,讓世界驚艷的,不僅僅是氣勢磅礡的我軍新一代國產武器裝備方陣,還有我軍新一代指戰員的瀟洒風採。
國外輿論如此評價:中國軍隊不僅“換裝”了,關鍵是“換人”了。
如今,時光的車輪,已邁入2016年門檻。
新年前,經習主席批准,中央軍委印發了《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隊伍建設,將是下一步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才培養,是“最艱巨的戰爭准備”,是改革征程上的“瓶頸”,需要全軍官兵持之以恆下大力、創新招去攻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