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方陣加速崛起【2】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軍和武警部隊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大抓人才隊伍建設述評

2016年03月23日15:19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方陣加速崛起

戰爭形態日新月異,人才競爭必須爭分奪秒——

重中之重:突出抓好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新型作戰力量人才

這一天,注定將鑲嵌在鮮紅的八一軍旗上——

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宣告成立。

這支新誕生的部隊,是此次改革強軍的“大作品”,也是中央軍委優化整合資源、高起點推進新型作戰力量一體發展的“大手筆”。

此次改革,不是簡單的精簡縮編,而是軍隊全面轉型的“升級版”,同時也是人才轉型的“升級版”。

改革成敗,關鍵在人——人才的信息化,比裝備的信息化更重要。

因為,人作為武器裝備的使用者、軍事行動的實踐者,既無法“批發採購”,也難以“臨陣磨槍”培養。

人們常說:“仗怎麼打,人才就怎麼培養。”然而,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就難在培養目標的確立、能力模型的建構、實施推進的科學有序。

進入21世紀,新軍事革命浪潮洶涌澎湃,戰爭形態加速演進,一體化聯合作戰成為基本作戰樣式,新型作戰力量成為軍事能力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撬動打贏天平的“新杠杆”。

洞悉現代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深刻變化,透過高技術局部戰爭的硝煙,習主席以深邃的目光強調指出,堅持按照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工程,特別是要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培養作為重中之重,努力推動人才隊伍建設整體水平有一個大的躍升。

最高統帥的號召,就是強軍興軍行動的號角——

原四總部聯合頒發《聯教聯訓實施辦法》,打破指揮人才培養壁壘﹔原總參總政聯合下發《加強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的意見》,建立我軍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專業化培養模式……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台,為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培養鋪就了一條“快車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多次到部隊調研,所到之處,念茲在茲的是打造精銳作戰力量:

登上遼寧艦,他勉勵官兵勤學精練,早日成為優秀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為武警部隊“獵鷹突擊隊”授旗,他希望大家從難從嚴訓練,真正成為特戰精英、反恐尖兵﹔接見戰略導彈部隊官兵,他強調要大力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

1年前,一條沒有引起人們太多關注的新聞,卻在我軍聯合作戰指揮員培養的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5年2月1日至6日,由海軍水面艦艇、潛艇和飛行部隊一線作戰軍官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長代表團一行29人,先后訪問華盛頓、紐波特和紐約,參觀美海軍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海軍水面作戰軍官學校、海軍戰爭學院等3所院校,與美海軍同行對話。

搜索記憶,在中美兩軍30多年交往史上,雙方海軍一線指揮人員開展如此規模的交流,這似乎還是第一次。

透過這群年輕的80后指揮員越洋跨海的匆匆腳步,我們強烈感受到人才強軍的催征號角。3年多來,各級黨委機關以習主席和軍委決策部署為遵循,因地制宜探索創新,傾心勾畫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新型作戰力量人才成長“路線圖”、推進實施的“工程圖”——

體系化塑造。第54集團軍著眼一體化聯合作戰使命任務,僅2015年就安排30余名營以上干部參加中級指揮培訓,20余名軍政主官、師旅團班子成員、機關處長進入院校學習聯合作戰指揮。如今,該集團軍團以上領導班子中有軍政雙重任職經歷的有23.4%,跨兵種任職經歷達52%以上,100%指揮或參與過大型軍事演習。

實戰化錘煉。自2014年以來,海軍陸戰隊連續3年在隆冬時節跨區機動數千公裡分赴塞北大漠、白山黑水、西北戈壁,開展野外生存、實兵對抗等訓練演練,全面提升海軍陸戰隊全域作戰能力。

深度化融合。空軍實施軍民融合培育新型飛行人才新模式,招收的飛行學員先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3年的公共基礎課程和航空專業課程,在空軍航空大學進行1年的飛行訓練。數據顯示,學員初級教練機訓練階段成才率超過93%,創空軍歷史新高。

舉一綱而萬目張。緊緊抓住、抓好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建設這個“牛鼻子”,使軍事斗爭人才准備往前趕、往深處走,日益成為帶動戰斗力整體躍升的“新引擎”。

矚望深藍大洋、萬裡空天,我們看到一批“懂作戰、通聯合、精指揮”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正闊步行進在強軍征程上——

也門內戰的隆隆炮聲中,正在亞丁灣、索馬裡海域護航的臨沂艦艦長高克臨危受命,冷靜指揮,率艦穿行於危險無處不在的航道上。9天時間,臨沂艦三進三出交戰區,將163名中國同胞以及13個國家269名人員安全護送至吉布提,圓滿完成撤離任務。

南蘇丹朱巴維和任務區,中國首次向海外派出的整建制維和步兵營營長王震,帶領官兵克服安全形勢嚴峻、自然環境惡劣等困難,科學制定行動方案、探索兵力運用新方式,圓滿完成各類任務共計4000余次,處置應對難民營騷亂、武裝沖突等各類突發情況20余起。王震榮膺聯南蘇團歷史上第一個“杰出指揮官獎”。

“和平使命—2014”中外聯合軍演,某陸航旅旅長陳靜江帶領一批年輕的飛行員駕駛著新型直升機戰狂風、斗狂沙,時而垂直打擊,時而俯沖攻擊,飛出了中國陸航部隊的強勁航跡。

三軍演兵場上,一大批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建功新質戰斗力生成——

近3年來,原南京軍區某旅工程師方陣先后創新23項戰法、有15項革新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助力某新型無人機等新裝備快速形成體系作戰能力﹔原成都軍區某團“軍事訓練龍虎榜”悄然出現變化,信息化崗位人才佔訓練標兵總數的70%左右﹔原濟南軍區某旅遠程火箭炮營80%官兵通過了計算機等級考試,一批電氣工程師、信息工程師合力鍛造聲震九天的“新質鐵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