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著力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點,努力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的實質性轉變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突出問題導向,聚焦關鍵環節,集中力量攻堅,推動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好轉。
第一,降霧霾、增藍天。清新空氣不僅是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最強烈的願望,也是一個地方環境競爭力最直觀的體現。要堅持多方面齊抓共管,多領域協同並治,堅決把霧霾降下來,讓良好“氣質”多起來,切實減輕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更大力度降煤、控排、禁燒,減少污染源。降煤,主要是降低煤炭消費總量,著力實施電力行業煤炭等量替代、非電行業減量替代,推動煤炭清潔使用,更加注重優化能源結構,推動新能源規模化應用。控排,主要是嚴格控制各類廢氣尾氣和揚塵排放,嚴格實施重點工業行業廢氣治理提標改造,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源污染控制工程,全面推行“綠色建造”、“綠色施工”。禁燒,主要是禁止秸稈焚燒,嚴格落實全面禁燒的措施,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高秸稈機械化收儲水平,拓展秸稈利用渠道。
第二,保清水、治污水。江蘇因水而美、因水而興,保護好水環境就是保護發展的命脈。要堅持不懈地把水環境保護好治理好,讓碧波美景不僅在太湖重現,也要在全省放眼可見。一是清水量不減。採取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和手段,對良好水體實行清單式保護。把建設規劃和水體保護規劃統一起來,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原有水系,保護好水鄉風貌,真正“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二是污水必處理。污水未經處理達標不能排放,達標排放也要控制總量。全面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系統整治工業點源、農業面源、生活污染源,加強入江入海入湖河流和排污口整治,大幅度削減入水污染物總量。加大城市黑臭河道的整治力度,建設海綿城市,推進雨污分流。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制定實施新一輪太湖治理行動計劃。三是飲水保安全。開展飲用水源地環境整治,建立從水源地到水龍頭的安全屏障,確保人民群眾喝上安全穩定優質的放心水。嚴格控制地下水開採,積極防治地下水污染,保護好看不見的水源。
第三,護淨土、治臟土。與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不易被發現,處置不好就會成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隱形殺手”。要抓緊制定實施我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強化土壤環境綜合監管,防控污染土壤風險,保一方淨土、護人民健康。切實加強對危險廢物的管理,對偷排偷埋行為鐵拳重擊,對處置能力不足、違法違規行為查處不力、遺留問題久拖不決的地區,堅決實行區域限批。加快提升工業“三廢”處置能力,推進處置專業化、科學化。大力推進土壤污染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和修復,修復的土地主要用於生態建設,嚴格控制再次開發利用和流轉。要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農業,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提升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努力做到增產不增污。實施村庄環境改善提升行動,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率,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第四,守紅線、善留白。從人多地少的省情實際出發,切實把握好開發與保護的平衡點,統籌謀劃國土開發、產業布局、人口分布,科學劃定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控制開發強度,節約集約開發,更多地為生態建設留白,決不能突破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極限。關鍵要嚴守三道紅線:一是生態紅線。全面落實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按照紅線面積不減少、生態功能不降低的原則,調整優化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確保生態紅線面積不低於國土面積的22%。二是耕地保護紅線。加強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將核定的基本農田保護任務落地到戶、上圖入庫。三是城鎮開發邊界紅線。根據生態紅線和耕地保護紅線,明確城鎮建設區、工業區、農村居民點等的開發邊界。這三條紅線是江蘇生態文明空間管控的高壓線,不允許突破。沿江地區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建設“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一手抓沿江生態岸線保護,一手抓產業轉型升級,騰出高端產業和生態建設的空間。沿海地區要嚴格按照國務院批准的規劃進行開發建設,產業要進園區、園區要規模發展、環保設施要優先配套。要切實加強沿江和沿海地區生態修復,組織實施生態屏障建設、濕地保護修復、防護林建設等重點工程,打造綠色走廊、彰顯江海風光。
第五,重建設、廣增綠。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我們不能隻向自然索取,也要向自然投資,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推動自然資本大量增值。要系統推進生態建設,大力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要深入挖潛拓展造林增綠空間,沿路兩邊空的地方抓緊補綠、綠化質量不高的進行樹種優化和林相改造,產業優化升級中騰出的廠房、工地拿出一些種樹添綠,礦山廢棄宕口推進復墾覆綠,利用城市建設中的空余空間見縫插綠,讓綠色嵌入生產、生活。扎實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確保森林資源持續增長。要切實加強自然濕地保護,積極開展退化濕地生態修復,嚴格禁止無序圍墾和填埋,充分發揮濕地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抓根本、轉方式。生態問題本質上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共同衍生的問題,治本之策還在於推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產業結構調整要突出調綠導向,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大力推進綠色清潔生產,推動建立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體系。加強項目環評上的源頭管控,提前淘汰相對落后的低端低效產能,堅決關停高耗能、高排放的污染企業。推進資源高效利用,推行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反對鋪張浪費、過度包裝和奢華消費,倡導綠色居住、綠色出行,倡導使用綠色節能產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