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 李 強
為適應與引領經濟新常態,浙江今年全面啟動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兼具旅游與社區功能的特色小鎮,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是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區域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效路徑,有利於加快高端要素集聚、產業轉型升級和歷史文化傳承,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
特色小鎮是浙江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新探索新實踐
在新常態下,浙江利用自身的信息經濟、塊狀經濟、山水資源、歷史人文等獨特優勢,加快創建一批特色小鎮,這不僅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而且有利於破解經濟結構轉化和動力轉換的現實難題,是浙江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重大戰略選擇。
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空間資源瓶頸的重要抓手,符合生產力布局優化規律。浙江隻有10萬平方公裡陸域面積,而且是“七山一水兩分田”,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在非常有限的空間裡優化生產力的布局。從塊狀經濟、縣域經濟,到工業區、開發區、高新區,再到集聚區、科技城,無不是試圖用最小的空間資源達到生產力的最優化布局。瑞士的達沃斯小鎮、美國的格林威治對沖基金小鎮、法國的普羅旺斯小鎮、希臘的聖多裡尼小鎮等,雖然體量都不太大,但十分精致獨特,建筑密度低,產業富有特色,文化獨具韻味,生態充滿魅力,對浙江優化生產力布局頗有啟迪。特色小鎮是浙江特色產業、新型城市化與“兩美浙江”建設碰撞在一起的產物,既非簡單的以業興城,也非以城興業﹔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業園區概念。從生產力布局優化規律看,生產力配置一定要在功能的集聚與擴散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生產、生活、生態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浙江之所以在城鄉接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鎮,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裡充分融合特色小鎮的產業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區功能,在構筑產業生態圈的同時,形成令人向往的優美風景、宜居環境和創業氛圍。
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有效供給不足的重要抓手,符合產業結構演化規律。紹興紡織、大唐襪業、嵊州領帶、海寧皮革等塊狀經濟,是浙江從資源小省邁向制造大省、市場大省、經濟大省的功臣。然而,步入新常態的浙江制造,並沒有從“微笑曲線”底端走出來,產業轉型升級滯后於市場升級和消費升級,導致有效供給不足和消費需求外溢。產業結構演進的一條基本規律是,趨向高加工度化、技術集約化、知識化和服務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以后,主導產業逐漸從以紡織業為主的輕紡工業向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轉換。為此,我們提出,特色小鎮必須定位最有基礎、最有特色、最具潛力的主導產業,也就是聚焦支撐浙江長遠發展的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七大產業,以及茶葉、絲綢、黃酒、中藥、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寶劍等歷史經典產業,通過產業結構的高端化推動浙江制造供給能力的提升,通過發展載體的升級推動歷史經典產業煥發青春、再創優勢。
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夠的重要抓手,符合創業生態進化規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到來的時代,競爭的關鍵是生態競爭。良好的生態不僅使內在的發展動力得以充分釋放,對外在的高端要素資源也形成強大的吸附力。硅谷之所以源源不斷誕生諸如蘋果、谷歌、甲骨文這樣的世界級企業,越來越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之所以願意到杭州的夢想小鎮創業,秘訣就在於這些地方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創業創新生態。浙江建設特色小鎮,聚焦七大產業和歷史經典產業打造產業生態,瞄准建成3A級以上景區打造自然生態,通過“創建制”“期權激勵制”以及“追懲制”打造政務生態,強化社區功能打造社會生態,集聚創業者、風投資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等耦合,為特色小鎮注入無窮生機。夢想小鎮啟用僅半年,就吸引了400多個互聯網創業團隊、4400多名年輕創業者落戶,300多億元風投基金蜂擁而至,形成了完整的互聯網創業生態圈,如今在全球互聯網領域已聲名鵲起,這就是創業生態的獨特魅力。
特色小鎮是破解浙江城鄉二元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符合人的城市化規律。浙江的城市化進程走到今天,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已經出現,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的能力已經大大增強。在城市與鄉村之間建設特色小鎮,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融合,既雲集市場主體,又強化生活功能配套與自然環境美化,符合現代都市人的生產生活追求。夢想小鎮是“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新型空間、新型社區,在互聯網時代和大交通時代,這種新型社區會對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帶來一系列的綜合性改變。這種改變,就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抓手,符合現代人既要在市場大潮中激情創新、又想在優美環境中詩意生活的追求。不久的將來,在特色小鎮工作與生活,會是最讓人羨慕的一種生存狀態,也會成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一道新風景。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