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副書記、省長 李 強
改革創新是特色小鎮高質量、內涵式建設的根本動力
特色小鎮建設從概念提出到全面展開、效果初顯,前后不到一年時間,為什麼進展順利?因為它是經濟新常態下的一次改革探索,著力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既尊重市場規律又發揮政府作用。更是因為它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創新空間和生活空間,政府搭起平台、集聚資源,企業找到產業升級的機會,人才獲得最優的創業服務,所有參與者甚至周邊的老百姓都身處宜業宜居的優美生態環境之中。可謂“小空間大戰略”,更可謂“空間雖小、多方受益”。
特色小鎮是浙江的積極探索,始於改革創新,也隻能成於改革創新,一定要摒棄行政化的思維定勢、路徑依賴和體制束縛,用改革與創新的精神推進規劃、建設和運營,大膽探索,大膽試驗,走出新路。
新在規劃理念,實行“多規合一”。特色小鎮規劃不是單一的城鎮規劃或園區規劃,而是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因此,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多規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統籌考慮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摒棄“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堅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與產業支撐力,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結合資源稟賦條件,聯動編制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三化驅動”,項目、資金、人才“三方落實”的建設規劃。規劃編制要精細,不僅要編制概念性規劃,還要編制控制性詳規、核心區設計規劃等,畫出空間布局圖、功能布局圖、項目示意圖,確保小鎮規劃可落地。
新在運營機制,實行“企業主體”。特色小鎮的成敗不在於政府是否給帽子、給政策,關鍵在於企業是否有動力,市場是否有熱情。因此,特色小鎮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攬,必須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好編制規劃、保護生態、優化服務,不干預企業運營。要摒棄“先拿牌子、政府投資、招商引資”的傳統做法,引入有實力的投資建設主體,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要給予小鎮獨立運作的空間,發揮當地居民、村(社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小鎮的規劃建設,使市場主體和當地居民成為特色小鎮開發建設的真正主體。要創新融資方式,探索產業基金、股權眾籌、PPP等融資路徑,加大引入社會資本的力度,以市場化機制推動小鎮建設。要引入第三方機構,為入駐企業提供專業的融資、市場推廣、技術孵化、供應鏈整合等服務,使特色小鎮成為新型眾創平台。
新在制度供給,實行“優勝劣汰”。堅持質量導向,把實績作為唯一標准,重點考量城鄉規劃符合度、環境功能符合度、產業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內涵建設情況。實施“創建制”,重謀劃、輕申報,重實效、輕牌子,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寬進嚴定、動態管理,不搞區域平衡、產業平衡,形成“落后者出、優勝者進”的競爭機制。實施“期權激勵制”,轉變政策扶持方式,從“事先給予”改為“事后結算”,對於驗收合格的特色小鎮給予財政返還獎勵。實施“追懲制”,對未在規定時間內達到規劃目標任務的,實行土地指標倒扣,防止盲目“戴帽子”,確保小鎮建設質量。
鎮小能量大,創新故事多﹔鎮小夢想大,引領新常態。創新百個特色小鎮的生動畫卷已經在浙江大地展開。不久的將來,一個個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功能疊加融合、體制機制靈活的美麗小鎮將深刻改變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推動新常態下的浙江發展保持中高速、邁向中高端。
(《今日浙江》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