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難當頭,英雄挺起了抗戰救亡的民族脊梁
英雄之所以為英雄,不僅在於他們用鮮血和犧牲換來了革命的勝利,更在於國難當頭時,那種視死如歸、頑強戰斗的英雄精神。
在最早淪陷的東北三省,楊靖宇領導的第1路軍各部指戰員們,在缺衣少食的條件下,與超過自己幾十倍的敵人頻繁作戰、堅持斗爭、苦苦周旋。因叛徒告密,楊靖宇不幸壯烈犧牲。喪心病狂的日軍剖開了他的尸體,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連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
英雄的犧牲是悲壯的,英雄的犧牲也是極富感染力的。1943年春,面對侵華日軍對江蘇北部淮海抗日根據地的“大掃蕩”,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4連82名官兵,在劉老庄戰斗中頑強阻擊日寇,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犧牲,當地群眾當即挑選出82名優秀子弟,重建“劉老庄連”。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加強對抗日軍民的思想攻勢,日本近衛內閣先后三次發表誘降蔣介石、企圖滅亡中國的聲明。一部分人動搖了,放下武器當起了亡國奴。汪精衛更是公開投降,建立起傀儡政權,組織起漢奸部隊協同日寇作戰。
在民族危難關頭,英雄主義、英雄精神就像一束束火炬,照亮了中華兒女抗戰到底的道路。在長江兩岸地區,新四軍將士馳騁於山林水鄉之間,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短短2個多月的時間,新四軍六支隊謝繼書、謝繼祥、謝繼良三兄弟在與日寇作戰中先后壯烈犧牲。眼看自己3個兒子全部為國捐軀,英雄母親含淚忍痛地說:“我和兒媳要把四個孫子培養成人,讓他們長大后精忠報國!”
這是一部氣勢磅礡的英雄史詩,這種挺身而出、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勇敢殺敵、奮不顧身的戰斗精神,無所畏懼、不屈不撓的英雄精神,有力地提高了全民族抗戰的覺悟,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凝聚了偉大的精神力量。
![]() |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