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蓬飛 吳旭 李強
仿真室工程師在電波暗室對某型裝備進行頻譜參數測試。記者 穆瑞林攝
走進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仿真室,記者們無不感嘆——
它太新了,從組建至今,才幾年時間。
它太小了,作為團級單位,隻有19名文職干部。
但就是這樣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單位,卻在短時間裡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
完成30多項國家和軍隊重大科技項目的頻管服務保障任務,編制國家、軍用標准11部,取得國防專利2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8項……
小團隊,干出了大事業﹔小專業,發揮了大作用。在強軍興軍的征途中,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演繹著“以小創大”的精彩。透過這些精彩,一條新型作戰力量科學發展的先鋒之路赫然在目。
電磁頻譜是一種稀缺的戰略資源,我們對其開發、使用和管控遠遠落后於西方發達國家。如不盡快迎頭趕上,勢必會使我軍喪失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先機——
憂患在先:使命高於天,躬身犯至難
電磁頻譜有多重要?聽聽國際學術權威和軍事專家怎麼說:
——電磁頻譜和子彈一樣重要。
——電磁頻譜將是唯一能支持機動作戰、分散作戰和高強度作戰的重要載體,是未來戰場上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電磁頻譜資源有多稀缺?請看這樣一組數據:
國際電信聯盟規劃的可利用電磁頻譜范圍為10kHz-400GHz,但受技術水平限制,目前使用率隻佔其68%。其中,3GHz以下為最優頻譜,應用空間趨於飽和,我國78%以上的民用無線電設備和大部分軍隊用頻武器裝備都集中在這個頻段﹔3GHz-10GHz為好用頻譜,應用更廣泛,但競爭更激烈,其用於衛星定位導航的80%已被發達國家率先搶佔﹔10GHz-60GHz為可用頻譜,技術日漸成熟,各國已虎視眈眈﹔其余為待開發頻譜,還不能為人類所用。
而仿真室成立時面臨的現實是,我國電磁頻譜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不是落后一步,而是落后一代甚至幾代。
“如不盡快迎頭趕上,勢必會喪失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先機!”一種前所未有的強烈憂患意識,涌上仿真室科技人員的心頭。
使命如山,隻能大步追趕。
到底怎麼追趕?大家心裡都沒底。因為,電磁頻管仿真涉及核心機密,外軍封鎖極嚴,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經驗,而我國在這一交叉領域還停留在理論研究階段,既沒有技術儲備、也沒有專門人才。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高級工程師肖凱寧帶領5名剛走出校門的“80后”,開始了步履維艱的拓荒之旅。
有段時間,課題組成員天天吃住在實驗一線,辦公室裡擺上行軍床,加班晚了就和衣而眠﹔鐵皮櫃裡放上方便面,加班餓了就泡上一桶。
沒有技術資料,他們四處尋找國內外研究成果,深入科研院所、作戰部隊、訓練基地等幾十個不同類型單位學習調研,寫出近百萬字論証報告,在一張“白紙”上,漸漸畫出了我軍電磁頻管仿真的第一張藍圖。
在這張藍圖的引領下,短短幾年時間,仿真室先后發起了3次追趕跨越:
——搭建起一個國內一流的電磁頻譜特性綜合測試分析平台,實現了頻管精細化檢測手段的從無到有,從此我軍可以對用頻武器裝備頻譜參數進行精細化測試。
——將數字仿真技術引入頻管分析領域,建成我軍第一家電磁頻管數字仿真實驗室,把成體系的武器裝備“裝”進計算機進行用頻“兵棋推演”,變“概略打仗”為“精確打仗”,促進頻譜“血脈神經”暢通,武器裝備攥指成拳。
——展開電磁頻管領域半實物仿真分析和試驗,力求充分發揮數字仿真和實裝檢測技術“1+1>2”的融合優勢,使頻管仿真更加准確可信、更加貼近實戰。
如今的仿真室,已不再是當年那個電磁頻管仿真領域的“門外漢”,取得的很多成果已經處於國內一流水平。
誰持彩練當空舞?在無形的電磁空間,仿真室向世人呈現著一幕幕精彩演出。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