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蓬飛 吳旭 李強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機械化時代的作戰理念,“兵馬未動,頻管先行”是信息化戰爭的制勝之道。樹立全新的戰場觀,是打贏明日戰爭的先決條件——
見識在先:用兵先用頻,管頻方能戰
如果讓武器裝備生產廠家列一個“最較真的單位”名單,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仿真室一定在列。
因為,仿真室那股認真勁兒,讓他們又敬又怕。
這一年,我軍某通信指揮裝備研制進入最后階段,隻要再通過仿真室“全面體檢”,就能定型生產。
萬事俱備,隻欠“批條”。但讓他們失望的是,很多時候“批條”沒來,倒被潑了一頭“冷水”:電磁輻射超標、系統兼容性不足、射頻抗擾性不強……仿真室沒留情面,一連指出幾十個問題。
“這都是些小瑕疵,就不能‘通融’一下?”廠家並不甘心。
“標准絕不能降!”仿真室的同志絲毫沒有讓步,“平時這點小瑕疵可能不算什麼,但打起仗來就是大麻煩。腦子裡沒有‘頻譜觀’、新裝備過不了‘用頻關’,都沒資格上戰場。”
最終,生產廠家隻能按照仿真室的檢測意見,對該裝備進行回爐加工。
“別看一次回爐加工,它撬動的是一條生產線的改良,帶動的是一個生產體系的優化,推動的是一種觀念的形成。”仿真室主任崔凱告訴記者,這種觀念,就是“用兵先用頻,管頻方能戰”的全新戰場觀。
他坦言,這種戰場觀其實並不新。自1888年電磁波被人類發現以來,就迅速成為改變戰爭勝負的“魔幻之手”,是人類目前唯一能鉸鏈偵察預警、指揮控制、信火打擊、戰場評估的理想媒介。而且,世紀之初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反復証明:未來戰爭,誰善於控制、駕馭和運用電磁頻譜,誰就能贏得戰場主動權。
如果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機械化時代通行的作戰理念,那麼進入信息時代,“兵馬未動,頻管先行”就是現代戰爭的制勝之道。採訪中,全軍頻管辦負責人介紹說,在信息社會,以一千米為半徑,其所在的圓圈裡就有一千個發射源,也就是說有一千個設備在使用頻譜。
社會生活尚且如此,那縱橫金戈鐵馬、拼個你死我活的未來戰場呢?這個問號,決不是拉直這麼簡單。
早在幾年前,軍委總部就鄭重提出,頻管仿真要“進入作戰、進入作戰室、進入作戰計劃”,同時明確要求,“要像組織火力協同一樣組織頻譜協同”。
這些年,仿真室也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探索——無論是當“電磁醫生”助推數百種新裝備健康走向戰場,還是做“電磁先鋒”為重大演訓活動掃清用頻路障﹔無論是當“電磁衛士”護衛電磁空間安全,還是支撐“電磁管家”促進軍地頻譜資源共享﹔無論研發用頻推演系統模擬打仗,還是編發頻管教材培育專業隊伍,他們從未停止過思考、呼吁和推動。
未來戰爭,在明天。但贏得它的路,在今天。
就在仿真室這個典型推出之際,即將告別軍旅生涯的肖凱寧向記者表達了他的深情寄望:進一步加強我軍電磁頻譜管理頂層設計和推廣應用,借用這雙“魔幻之手”去開啟通往未來戰場的大門。
這是一位頻管拓荒者的心聲,更是一個信息化時代的召喚。
![]() |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