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探尋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仿真室的先鋒之路【2】

梁蓬飛 吳旭 李強

2015年07月15日10:08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探尋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仿真室的先鋒之路

新型作戰力量的“新”,只是一時的“新”。倘若不先人先建先用,遲早會變成被戰場淘汰的“舊產能”。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必須確立這種“時效觀”——

創新在先:追隨無止境,腳步不停歇

仿真室的前身是總參某電磁頻譜管理中心計量室和重點實驗室。

有人說仿真室“一出生嘴裡就含著金鑰匙”,因為“前人栽下的樹”——由重點實驗室升級的綜合測試分析平台,其硬件、軟件都是國際一流的。借助這個平台,他們不愁沒成果。

再者,手裡攥著那麼多“資格認証”,需要做檢測的裝備長年排著隊,不愁沒任務,也不愁沒經費。

隻要好好“乘涼”,日子一定過得很安逸,但仿真室沒有。

成立之初,他們就把優化綜合測試平台作為“一號工程”,立志把其建成我軍頻管領域真正意義上的“作戰實驗室”。

為此,數年裡,已經兩次延遲退休的高工肖凱寧,一直在這方面探尋前行,先將綜合測試分析平台升級為數字仿真平台,接著完成了建設融兩者之長的半實物仿真平台的理論和技術准備,距離實現當初的目標越來越近。

2015年春節,在肖凱寧的推動下,仿真室向上級主管部門遞交了搭建半實物仿真平台的申請。此時,他已將滿61歲。

很明顯,這個課題,對他而言,可謂“功未成,人已休”。

“何苦這麼拼呢?”面對別人的善意勸阻,肖凱寧坦露心聲:“作為一支新型作戰力量,我們必須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一人之言,折射眾人心聲。走進仿真室這個群體的內心世界,總會感到有這樣一種“時效觀”催人奮進:新型作戰力量的“新”,是一時的“新”,如果不抓緊先人先建先用,遲早會變成被戰場淘汰的“舊產能”。

仿真室,是伴隨著我軍信息化建設浪潮應運而生的一支新型作戰力量。

說它新,是因為它的專業新。頻管仿真這個交叉學科,此前全國全軍並沒有,其模子模樣、骨骼血肉、思想內涵、氣質特征,都是肖凱寧帶著一批年輕的博士、碩士,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一年一個台階干出來的。

說它新,是因為它的作用新。仿真室組建時間不長,就先后破解30多項國家和軍隊重大科技項目的用頻難題。人們這才注意到,一個小小的基層業務室,一出手就是“國字號”“軍字號”工程。

也正因為新,其形成戰斗力,總需要一個“實踐—理論—實踐”的積累升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總要出現一段“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寂寞期。

那麼,作為一支新型作戰力量,如何時刻保鮮、歷久彌新?作為一種新質戰斗力,如何始終處於“滿格”狀態?仿真室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追隨無止境,腳步不停歇。

仿真室主任崔凱告訴記者,其實,無論是頻管仿真,還是陸航、特戰、電子對抗、衛星導航等等,每一種新力量,不過都是新的作戰樣式送上的一頂“新帽子”,如果跟不上時代和戰場變化,就會“老得比誰都快”。

這些年,仿真室一直在奔跑、始終在路上。

翻開《仿真室大事記》記者看到,除了擔負用頻武器裝備檢測、協調軍地頻譜應用等例行任務,他們每年都有一項或多項科研課題立項:從解決機動通信和指控裝備電磁兼容問題,到研究戰時電磁環境對主戰武器影響﹔從制定武器裝備用頻規則,到設計建設全軍頻譜管理數據庫﹔從規劃聯合作戰頻譜應用,到參與構建新一代寬帶無線通信網……這些帶著硝煙味和充滿時代氣息的創新成果,正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主戰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全局性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