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時代先鋒

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發言摘編【5】

2015年03月03日09: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法治“燃燈者”

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記者 郝 洪

鄒碧華驟然辭世后,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鄒碧華人物通訊和評論,並連續刊登評論文章,討論“鄒碧華現象”。

這些報道,與其說是我們採寫的,不如說是自發追悼鄒碧華的人們共同書寫的。

鄒碧華離世后,網上網下,哀思如潮,紀念文字噴涌而出,追憶懷念連綿不絕。人們稱贊他,“法官當如鄒碧華”“一個真正的法律人”“燃燈者鄒碧華”。

今天的社會,價值多元,眾聲喧嘩,人們早已習慣對偶像的質疑和解構,為什麼鄒碧華能夠凝聚起如此強大的輿論認同?

當我們走進鄒碧華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經給周圍人們所帶來的溫暖與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於人們心頭的信心和希望,終於明白,人們為什麼一致為他獻上“燃燈者”冠冕。因為,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燒的一生,回應了時代需求,回答了社會迷惘。

燃燈者,光亮源自內心。鄒碧華心靈燈火源自何處?

採訪鄒碧華北大同學,他們回憶當年一起求學歲月,那正是中國法治建設求新求變的年代。親歷這段流金歲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篤志革新、砥礪奮進,法治理想和信仰漸漸融入他們血液。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學畢業后,鄒碧華的同學有的當了律師,有的在企業從事法務工作,收入遠比他這個法官高。在基層法院實習時,事務的瑣碎,也曾讓他有些茫然。

可時間久了,鄒碧華卻發現,每審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處理得很得體、很公平,雙方當事人都會很滿意。后來,鄒碧華和媒體回顧這段歲月時說,這些經歷讓他體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找到工作的目標和意義,這種自我價值滿足感和幸福感,成為鄒碧華心中的長明燈,也成為他行動的光源。

燃燈者,用內心溫度,溫暖他人。鄒碧華的心靈燈火是怎樣照亮了他人?

很多人說,鄒碧華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溝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師說,和兒子講道理,我費勁說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兩語。兒子說,因為爸爸很少會沖我發火,他和我說一件事,不同角度分析,再一對比,道理就很明白了。

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體會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是鄒碧華的同理心。他在一次演講時曾說,我們需要一個有同理心的社會。

鄒碧華將同理心傾注到法院管理當中,喚醒法院干警內在的激情。走進長寧法院,我們看見,他壓縮會議室等公共空間,給每個法官分隔出獨立辦公室,面積雖然狹小,但這是要“創造條件,維護法官的職業尊榮”﹔立案大廳分隔出一個個獨立小隔間,保障當事人的隱私權,也讓當事人感受尊重﹔甚至,連食堂餐桌設計他都強調要人性化,要保持一定寬度,以免不熟悉的人面對面吃飯,心生尷尬。

2012年清明,鄒碧華在博客中寫下他的人生感悟,“生命中最為可怕的,是生命熱情和詩意向往的流逝。”后來,他總結自己工作時說:“堅持用理想與激情去影響下屬,引導大家不抱怨,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好工作,手頭工作做好了,就是推進法治進步。為事業注入理想,就會產生持久而強大的熱情,會對下屬產生影響力。”

許多人回憶,與鄒碧華共事的歲月是激情燃燒的歲月,一位年輕法官說,“他是我們活著的理想”。鄒碧華盡自己最大努力,讓世界再多一些人,一起為法治進步而努力,這何嘗不是一種溫暖!

燃燈者,是沖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艱難,鄒碧華為何能義無反顧?

“一人逝去而眾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艱”。這是一位律師對“鄒碧華現象”的解讀。

改革從來多艱難。在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鄒碧華們並不是在一張白紙上描畫中國法治未來,而是要打破多年來形成的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重新調整,每走一步都會碰到“硬骨頭”,都要涉險灘。明知前路艱難,鄒碧華為何還能義無反顧?

他夫人唐海琳老師告訴我,鄒碧華曾不止一次感嘆,趕上一個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有一批愛才惜才的法律前輩引領,有走出國門、開闊眼界的機會。像他這樣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山鄉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於這個時代。他感恩這個改革時代,也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這個時代。

他敢於擔當,因為他對改革充滿信心,不怕遭受挫折。

他敢於擔當,因為他的專業素養和執著睿智,這是他能夠“一點一點往前拱著改革的底氣”。

他敢於擔當,還因為他有著“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

鄒碧華是“燃燈者”。他生命最后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強大的輿論認同,凸顯了人們對法治中國的期待,凸顯了人心所向和強烈的改革共識。這樣的共識彌足珍貴,這樣的共識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03日 23 版)

上一頁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評論·熱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