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她橫豎不說一句話,一年內家裡的三個男人----丈夫、父親、公公相繼離世,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她的頭卻從沒有低下!天津河西區下瓦房街福建路社區居民朱秀芳堅定著勇往直前的信念,用28年的堅強,養育患有腦癱的兒子,照顧年邁多病的母親,用一個傳統中國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詮釋了什麼是對生活的不卑不亢,什麼是孝老愛親。
一棟建成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老樓裡,住著祖孫三代三口人。癱瘓在床、年逾九旬的老人,罹患腦癱、身殘志堅的青年,還有體弱多病、常年捧著藥罐子的女主人朱秀芳。幫老母親做按摩、教兒子在電腦上練習打字……這是朱秀芳現在每天必做的事兒。在她看來,現在做這些事情,遠比以前“容易”得多。28年前,兒子出生后就被確診為腦癱﹔10多年前,丈夫、父親和公公也相繼離世,隻剩下兒子和年邁多病的母親相依為命。面對不幸與坎坷,她選擇了堅強和承受。
朱秀芳悉心給母親梳頭。資料圖片由天津文明網提供
1.讓他自生自滅還是陪他重獲陽光?不生二胎 無論多難不放棄!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8年前,朱秀芳的兒子王天宇一出生便被確診為腦癱,存在語言和肢體障礙。確診后大夫直言目前在醫學上,沒有一個很好的治療辦法,國際上也是難題,建議她把身體養好后再要第二胎。婆家和好心的親戚朋友也勸她把孩子送回農村老家,讓他自生自滅。朱秀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責當中。她想,既然把這個小生命帶到世上,就該對他負責任,拋棄孩子,不僅道德上會受到譴責,良心也會不得安寧。經過一翻思想斗爭后,朱秀芳決定要承擔起做母親的責任,無論生活如何艱難,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去給孩子治病,承擔起做母親的責任,爭取出現奇跡。
1983年,經朋友介紹,在羊毛衫廠工作的朱秀芳和丈夫相識,經過幾個月交往他們很快墜入了愛河,並在兩年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朱秀芳懷孕的消息,讓她和丈夫興奮不已,也讓這個家充滿了期盼。
因為當時已經有了3個孫女,朱秀芳的公婆天天念叨兒媳婦給他們生個大胖孫子。十月懷胎,一朝分娩。1985年12月,也就是懷孕7個月的時候,身子本來就很虛弱的朱秀芳出現了先兆流產的跡象,一到醫院,一個3斤多重的小男孩就提前降生了。早產,孩子出現了黃疸、下肢浮腫等現象。看著還沒有完全發育好的寶寶,他們既開心又擔心。高興的是終於滿足了老人的心願,而擔心的就是孩子的健康問題。
雖然有很多擔心,但醫院當時還沒有暖箱這些先進設備。在醫院住了些日子之后,丈夫便把朱秀芳和孩子一起接回了家。臨出院時,大夫開了很多中藥,囑咐夫妻倆按時給孩子喂藥。那時候,夫妻倆覺得隻要他們悉心照顧,一定會把孩子養好。
80年代的天津,不少人還過著一大家子擠在一起的生活,而朱秀芳就有了自己的小家。盡管屋子隻有13平米左右,但添丁之后的小家顯得格外的溫馨。為了給孩子保暖,朱秀芳和丈夫總是貼身抱著孩子,生怕孩子凍著﹔奶水不足,他們想了很多辦法催奶,生怕孩子餓著……“孩子能吃能睡才能長身體”,兩口子一直這樣想。
“三躺六坐八爬”,是老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可是,兒子幾個月了,還是不像別的孩子那樣硬朗。補鐵、補鋅、補鈣……兩口子始終覺得是早產兒發育晚,需要補充各種營養元素。長輩們也說:“孩子就是身體弱,慢慢補補就會好的”。
“咱們還是好好去大醫院檢查一下吧,這樣自己也踏實”,在丈夫的主張下,朱秀芳決定帶著孩子去做一次全面的檢查,以打消疑慮。
“什麼?抽脊髓化驗?”面對醫生給出的檢查方案,朱秀芳的腦袋“嗡”的一下就大了。“抽脊髓傷身體,對孩子傷害太大”、“不行,堅決不能抽脊髓”……醫生的建議,起初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
從醫院回來后,朱秀芳一眼不眨地看著躺在床上的孩子,而心裡卻早已絞成了一團。而那一夜,朱秀芳和丈夫幾乎無眠。
朱秀芳手把手教兒子寫字。資料圖片由天津文明網提供
幾天后,他們去醫院取化驗結果。一路上,朱秀芳和丈夫沒有一句交流,只是在心裡默默的為孩子祈福。
“這種病治愈率極低,基本是沒什麼希望看好的”,醫生對他們講這番話的時候,朱秀芳的心理防線幾乎崩塌,強忍著不讓眼淚流出來。“過幾年再生個二胎,這是符合條件的”、“把孩子送回老家,讓他自生自滅吧”……一時間,周圍的人給了她太多的意見。鐵了心要給孩子看病的朱秀芳和丈夫,心裡沒有一絲動搖。他們四處為孩子求醫問藥,盼望著出現奇跡。
抬頭、翻身、坐立……對於一個正常的嬰兒來說,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但她的兒子卻用了4年時間,瘦弱的朱秀芳抱著孩子在家和各個醫院之間跑了四年。孩子三歲時,喊出了人生中第一個字——“媽”,欣喜夾雜著心酸,讓她痛哭流涕。她鼓勵孩子,繼續一個字一個字的教孩子說話。“那會兒孩子可以坐立了,我們用布條把他綁在床邊,不然他稍微一動就會東倒西歪”,朱秀芳清晰的記著兒子四歲時的場景。
看到一點點希望,朱秀芳就義無反顧的“扑”上去。醫生說孩子要多接觸外面的環境,她便帶著孩子去公園,教他看樹、看花,見到熟人打招呼問好,臨走時說再見等等。那時,孩子已經能聽懂自己的名字了。每當喊“王天宇”三個字時,孩子都會做出很多回應,這,給了家人莫大的精神動力。疼愛外孫的姥爺,經常陪在孩子身邊,經常有意識的鍛煉孩子的行動力。姥爺把磕好的瓜子仁兒讓到桌邊,示意外孫可以吃的時候,王天宇就會挪動著身子,伸手去夠。看到外孫的狀況在一點點好轉,老人家也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聽朋友說,有一家醫院可以針灸治療小兒腦癱,她便抱著孩子坐著公交車風裡來雨裡去,沒耽誤一天治療。一次針灸,身上要扎100多根針,拔針后還要用酒精棉球擦去血跡,孩子身體上的疼痛尚且不說,做家長的則要跨越太多的心理障礙。以至於后來出現這樣的場景——每到去醫院扎針的前一天晚上,這對母子總會有這樣一番對話:
“天宇,明天我們要去醫院扎針了,今天要早點睡覺。”
“媽媽,睡不著……我,怕,怕疼。”
“天宇,乖,再去幾次我們就不去了。”
“好,媽媽,我治好了病,要跟,小朋友們一起玩。” ……
轉天,在醫院裡,孩子一陣陣撕心裂肺的哭聲從治療室裡傳來。治療室裡,孩子因扎針疼痛的喊叫,包括朱秀芳兩口子在內的三個大人則一同摁著孩子的手腳,防止他亂動造成傷害。每在孩子身上扎一針,朱秀芳都會把臉轉過去。俗話說,母子連心,她的感觸可能比別人更深一些。
一次經歷,讓朱秀芳深深感覺到自己付出的值得。母子二人從醫院回家,因為前一天晚上沒休息好,朱秀芳在公交車上睡著了。正當他迷糊的時候,兒子輕輕的拍著她,邊拍邊說:“媽,家”。果然,公交車馬上就要進站……她說,自己當時感動的都要哭了。
“黃天不負苦心人”。經過1年多的治療,奇跡發生了,王天宇終於可以扶著東西站立,還能走幾步路。又過了幾個月,朱秀芳欣喜的發現,兒子的眼睛不斜了,說話咬字也清楚了,語言表達能力比以前強了很多。
到了上學的年齡,朱秀芳買來小學課本自己在家教兒子認字,還學了一些英語單詞。
有人勸朱秀芳兩口子,趁年輕再要個二胎。她每次都是一句話,她說不能光想著自己,要對孩子負責,要了二胎哪有精力照顧這個孩子。就這樣,又過了二十多年,那個患腦癱的早產兒,已經長成了一個小伙子。
朱秀芳,就是這樣一個有擔當的母親。
2.2002年的天要塌幾次?不足一年丈夫、父親、公公相繼離世
兒子的長大,意味著父輩們也在漸漸的老去。上有老病人,下有小病人的生活,讓朱秀芳和丈夫有了前所未有的壓力。2002年,家裡唯一的頂梁柱,一向身體很好的丈夫得了胃癌,發現時已經是中晚期了。本來她的老父親是糖尿病合並尿毒症,老母親是老年性靜脈炎,生活不能自理,她自己也已下崗多年,並且也患有糖尿病,所以這個消息對於朱秀芳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拿到確診通知單后感覺天都塌了。
“媳婦,家裡還有胃藥麼?”“沒有了,你去老爺子那兒找點藥吃吧。”朱秀芳丈夫胃一直不好,三天兩頭的鬧胃口,因為沒感覺有什麼問題,每次都吃幾片胃藥頂過去。而她哪裡想得到,正當壯年的丈夫此時已經患上了最嚴重的胃病——胃癌。那一年,是2002年。
丈夫身體向來很好,一直沒有患病的跡象。“不可能,醫院肯定誤診了”,朱秀芳起初總是這樣安慰自己和丈夫。但是,最終的診斷証書出來后,朱秀芳清清楚楚的看到幾個字:“胃癌晚期”。
此時,她的那片天無異於已經坍塌。家裡唯一的頂梁柱,這回真的倒下了。一時間,朱秀芳手足無措。父母、公婆、兒子,她想不到自己還能依賴誰。回到家,她在自己老母親面前,卻再也繃不住了。她握著母親的手,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朱秀芳耐心教兒子學鍵盤打字。資料圖片由天津文明網提供
面對現實,沒有太多的選擇。堅強,是她唯一握在手裡的武器﹔手術,則是唯一能留住丈夫的辦法。朱秀芳隻能安慰丈夫,讓他安心養病,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看著丈夫日益消瘦的身體,朱秀芳心如刀割般疼痛,卻不能在自己親愛的丈夫面前有一絲流露。每天,除了陪丈夫做化療,朱秀芳不僅要回家照顧患有尿毒症和靜脈炎的父母,還要給兒子做飯。可能是過度勞累,加上精神壓力過大。一天下午,朱秀芳突然間昏倒在了醫院門口。可誰也沒料到,本來被醫生要求住院治療的她,只是在過道長椅上稍微休息了一下之后,又面帶笑容走進了丈夫住的病房。
“我要讓他看到生的希望!我現在不能倒下,不然這個家就全完了。”
親戚家、朋友家……那些日子裡,為了給丈夫治病,朱秀芳四處借錢,希望能通過手術留住自己丈夫的生命。然后,天不遂人願,術后不到20天,醫生又宣布丈夫的癌細胞擴散到了胰腺和淋巴以及腹腔。短短兩個月之后,丈夫撒手西去,再也沒能躺回到自己家的床上。盡管,那之是他生前的一個小小的願望。
老天沒有眷顧這個本已支離破碎的家。剛剛送走了丈夫,朱秀芳的父親住進了醫院。由於病情急劇惡化,不到一年老人就病故了﹔緊接著,她的公公也因病離開了人世。
沉重的打擊接二連三,讓朱秀芳難以招架。她終於住進了醫院,並進行了一場早該進行的手術。她的病情讓大夫有些驚訝。大夫說,本來以為是個小手術,但沒想到病人肚子裡的腫瘤會這麼大,切開的刀口剛好把腫瘤“擠”出來。“你可真夠能忍的,回去后一定要注意休息”,手術后,大夫一邊交待注意事項,一邊告誡著這個不要命的女人。而此時,朱秀芳心裡惦記著的,卻是自己癱瘓在床的老母親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兒子。
朱秀芳,就是這樣一個堅強的女人。
3.堅強母親抗爭多舛命運 感恩社會笑對生活
再一次見到朱秀芳,是在10月的一個早晨。津城籠罩在霧霾中,福建路社區31號3門的樓門前,出現了一個消瘦、單薄的身影。她的腳下, 4隻流浪貓圍著她打轉兒,等著她喂食。
“這幾隻流浪貓挺可憐的,每天早晨隻要有時間,我就給它們送點吃的來。”
見到記者和社區裡的工作人員一同前來,朱秀芳放下貓食,引著眾人往樓上走。上世紀70年代末的老房子,樓很舊,樓道裡卻沒有雜亂的堆物,但漆黑一片的樓道,讓大家一時間難以適應。
來到樓上,一間兼具臥室、書房、客廳的狹小房間裡,擺放著幾件陳舊的家具,坐在電腦桌前的年輕人一一向大家打了招呼。
“您好!”“您好!”……跟大家打招呼后,他不忘請大家落座。
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就是朱秀芳患腦癱的兒子。
記者說明來意之后,首先打破沉默的還是這個年輕人——王天宇。雖然身患腦癱,但在媽媽20多年的悉心照料下,他的身體狀況大有好轉。用他自己的話說,“相比之下,我的腦瓜兒比我的腿腳好使多了。”雖然帶有幾分調侃,但足夠令在場地的人重新審視這位腦癱患者。
朱秀芳貼心為母親送水喂藥。資料圖片由天津文明網提供
“我每天會按時起床,除了吃飯、睡覺,其他的時間幾乎都坐在電腦跟前,上上網或者寫寫文章,我前幾天還用QQ開導過一個白血病患者呢。”毋庸置疑,朱秀芳的言行早已影響到了兒子,她的樂觀、她的善良……
打開王天宇電腦裡儲存文章的文件夾,文章很多,雖然其中也有很多錯別字,但每一篇文章都很有思想。
當問及為何沒有一篇是關於媽媽的文章時。王天宇頓了一下,但很快給了記者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我不寫,不代表我媽媽不好,是因為我不知道以我的水平,怎麼才能寫好她。”王天宇說,“我覺得,作為男子漢,我更要有擔當,不能讓媽媽那麼辛苦。”簡單的話語,流露出孩子對母親的愛。
採訪中,朱秀芳拿出來一封來自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回執信,內有一張公益事業捐贈統一票據,上寫捐贈人:王天宇。捐贈金額雖然隻有100元,但這價值100元的愛心包裹代表了這個特殊家庭的心意。
朱秀芳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兒,幫一老一小端屎倒尿、給老母親做按摩、幫兒子在電腦上敲不認識的字。有很多人不解,自己家裡的事兒都忙成這樣了,怎麼還有閑心當樓棟長,有在社區裡巡邏的功夫還不如在家照顧孩子。朱秀芳說,在遇到困難時,社會給予了他們很多,他們要懂得感恩,社區工作需要她支持的時候,她不能推辭,更何況她是自願的。
對於朱秀芳做的一切,同她一起參加巡邏的社區志願者周淑華、汪俊英並不感到難以理解。她們都說,秀芳是個好樓長,更是一個優秀志願者。同住一個小區但不熟悉朱秀芳的居民,還曾把她誤認為居委會工作人員,你說她有多稱職?
福建路社區居委會楊主任說,按照常理,朱秀芳一家應該是居委會照顧的對象,而朱大姐不但沒給居委會添麻煩,反倒是幫了不少忙。
經過20多年的堅持、辛苦和努力,兒子能夠認識一些字,而且能緩慢的行走了。生活的磨難使這位堅強的母親格外懂得感恩,她感激困境中給她幫助的人們。她說,雖然家庭有不幸,生活很困難,但她會堅強的生活下去,承擔起做母親的責任。
如今,雖然被慢性糖尿病和婦科病折磨,但朱秀芳還是找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靠微薄的收入支撐這個家。
“我如果不堅強,兒子和媽媽就沒了依靠。”朱秀芳說。
“不管有多困難,我也要跟媽媽一起去面對,一起堅強。”王天宇說。
(本網根據《中國好人榜:朱秀芳》、《朱秀芳:身處逆境,她選擇了堅強選擇了擔當》《28年如一日照顧腦癱兒子 用愛守護撐起家庭重擔》、《勇往直前的堅強母親》、《為堅強的生命喝彩》等稿件綜合,感謝天津文明網、天津河西文明辦提供部分素材。)
編輯點評
朱秀芳不是一個弱女子,簡直是一個鐵骨錚錚的女漢子。整整28年,她用辛勤的汗水和堅忍不拔的意志詮釋了“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的精神。有了她的支撐,家庭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殘疾的兒子才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氣,年邁的母親才有了生活的依靠。面對家庭的重創,她選擇的是堅強,是與命運的抗爭,孝道在這個家庭絲毫不打折扣,親情在這個家庭絲毫沒有受損。朱秀芳的故事有些悲情,但卻始終充滿著堅強和愛。她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母親,也不愧為一位偉大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