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甘當鄉村教學“釘子戶” 21年執著堅守照亮深山學堂

2014年12月25日08: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甘當鄉村教學“釘子戶” 21年執著堅守照亮深山學堂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意思是不要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要記住,最美的景是在橙黃橘綠的時節。同學們想一想,你們家的地裡有什麼熟了?”

  “老師,我家的玉米熟了,是黃色。”

  “老師,我家有蘋果。”

  “……”

  走進蕪湖市南陵縣煙墩鎮中心學校格裡分部的教室,王新發正在給二年級的學生講解蘇軾的詩《贈劉景文》。當講解到“橙黃橘綠時”,孩子們在他的啟發下,七嘴八舌地講起自家地裡種植的作物,課堂氛圍頓時活躍起來。

  王新發和孩子們在一起。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自從18歲師范畢業后來到格裡小學任教至今,王新發在這裡已經堅守了21年。具體帶過多少學生,他已經記不住了。他覺得,年數、人數,這些數字於他而言已經沒有多少意義,隻要能和孩子們待在一起,比起紛沓而來的榮譽還要令他充實和開心。山風呼嘯,陰晴變遷,21年光陰歲月,群山環繞的學校被翻修了幾回,班級和老師越來越少,愈加滄桑的他卻依然穿梭在來去鄉村的路上。鄉親們說,他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像釘子一樣“釘”在了學校。

  皮膚黝黑的王新發老師,臉上略帶滄桑。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1.從小立志當一名鄉村教師 “苦點沒關系人在學校心踏實”

  王新發,出生在原格裡村旁的格外村,由於父母多病,年幼時的他生活非常艱苦,每年的學雜費都要靠村裡補助,從貧窮農村家庭走出的他,深刻理解接受教育對農村孩子的重要性。“當時,我的願望便是當鄉村老師,希望能讓更多像我一樣的農村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實現夢想。” 王新發說。

  王新發老師不僅要教數學,還要教語文。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1993年從南陵師范畢業后,王新發便主動要求到家附近的格裡小學任教,當時,學校給他安排了一個簡陋的房間,沒有廚房,學校也沒有食堂,他用一個火爐,燒了一年的飯。格裡教學點條件一直不好,在2011年之前,校舍破舊,辦公條件簡陋,教學設備落后,冬天異常寒冷,夏天卻又異常炎熱,但他從來就沒有叫聲苦。以前,他一直住在學校破舊的教師宿舍裡,2003年,因為宿舍太破存在安全隱患,他的住處被拆除了,考慮到自己的孩子在鎮上讀書,無奈,他隻好搬到了離教學點八公裡外的鎮上住,此后每天騎著車早出晚歸。

  遇到雨雪天氣,他雖然穿了雨衣,到了學校衣服還是全濕透,一天下來,好不容易衣服被體溫“烘干”,傍晚回家,又被風雨打濕了。至於霧天更是麻煩,山路難走又很危險,有幾次他還差點出了事故,山裡天氣多變,氣溫驟降的情況比較常見,有一次,他忘了准備衣服,天突然冷得受不了,他沒辦法,隻好穿著雨衣上了一下午的課。由於來回路程遙遠,王新發中午不回家,就在簡陋的辦公室裡,吃著從家裡帶的飯菜。因為學校教師少,他又是負責人,為了學生的安全,他中午從來就不休息。對他來說,苦點沒啥,人在學校裡,看著學生,心裡就踏實了。多年來,他就是這樣一直來回跑,不管風霜還是雨雪,從來不曾間斷過。

  曾經的格裡小學,無論是校園環境,還是教學設備,都非常簡陋,泥土地的操場雜草叢生,學生的活動空間隻能局限在教室,課桌椅缺胳膊少腿,調皮的學生坐不穩便會摔倒,教室頂上隻有兩盞日光燈,陰天下雨時,學生們連看個黑板都看不清。

  “那時候條件非常差,教室連一台電風扇都沒有,每到夏天,學生們一個個熱得臉通紅。”王新發回憶著。可是,他依舊沒有放棄過這裡的學生、放棄過自己的教師理想。

  放學后,王新發經常為一些學生補習功課。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2.教學“多面手”、生活“勤雜工” 全能教師也有無奈

  在學生們眼中,王新發是一名多才多藝的全能教師。剛來學校的時候,他教數學。學校缺少語文教師,他又主動請求改教語文。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他又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專學歷。他總是想著要把最好的東西都教給他的學生,鄉村小學沒有音樂教師,各年級的音樂課都是他一個人帶,拿著電子琴自彈自唱根本難不倒他,給學生伴奏,得心應手。每年他都要組織學生開展"六一"聯歡活動,從編排、組織到最后的演出,都一人包辦。學校沒有設備,他就把自家的音響設備拿出來用,一拉二拖,音響壞了,王新發沒怨過半句。他所編排的節目曾經在全鎮小學文藝匯演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他還擔當體育老師兼玩伴的角色,帶學生打球,教學生做廣播體操,做各種游戲,在王新發的帶領小,學生的德智體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一年級班上的一位女同學,個子小但羽毛球球技在格裡小學是數一數二的,“王老師有時候都打不過我。”這位女同學驕傲的說道。

  看著孩子們在校園裡無憂無慮地成長,王新發打心眼裡感到高興。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如今的格裡小學隻有王新發和另外一名老師,所有事情他都要親力親為,久而久之,王新發就成了學校的“勤雜工”。

  2011年之前,格裡教學點還是上世紀90年代的老房子,瓦片脫落,大雨天屋外傾盆屋內就成了水帘洞,王新發便自己爬到屋頂,做起泥瓦匠的工作來。說到舊屋頂的瓦片,王新發至今仍心有余悸。“現在想想都害怕,瓦片比較滑,稍不留神都可能滾下來。”他說。格裡小學的房屋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屋頂鋪設的都是黏土瓦,隨著瓦片的老化,每逢暴雨來臨,屋裡都會漏雨。雨過天晴,王新發都要爬到屋頂,一塊塊翻修。課桌凳缺胳膊少腿,他拿起斧頭錘子自個兒修理。作為教學點的負責人,在他的修修補補下,一批又一批的學生用上了完好的桌椅。

  2013年,南陵開啟了“在線課堂”試驗工作,王新發作為輔講教師在課堂上的出色表現,為2014年確定格裡教學點作為 “在線課堂”裝備全國現場研討會一個參觀點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格裡通了網絡,王新發便經常從網絡上下載一些與課程相關的記錄片來開闊孩子的眼界。

  學校越來越漂亮,可是老師和學生卻越來越少。“如果能再來幾個老師就好了。”看著寬敞的校園,面對不斷減少的教師隊伍,王新發神情裡流露出一絲無奈。

  王新發帶領孩子們體驗多媒體教學。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3.充當留守兒童的"爸媽" 他的手機成孩子和家長“親情電話”

  王新發除了在教學上嘔心瀝血,在生活中,更是竭盡所能關心照顧自己的學生。格裡教學點坐落在煙墩鎮最偏遠的靄裡村,山村閉塞,村裡的中青年紛紛外出打工賺錢。當記者詢問有多少孩子是留守兒童時,二年級23個學生中的18個低著頭舉起了手。“父母不在身邊,我們做老師的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懷”,王新發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王新發不但擔負教育孩子的責任,還擔負著照顧留守兒童的重擔。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王老師說過一個故事,靄裡村有一個孩子三歲時,他的父母都外出打工了,等過了一年后,媽媽回來了,大人說孩子快叫媽媽,孩子對媽媽非常陌生,想了想叫了聲“阿姨”,媽媽抱著孩子大哭。王老師說:“留守兒童父母遠在他鄉,老師就要充當學生的臨時媽媽爸爸。”既是老師又是父母他始終用父愛撫慰他的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

  學習上,孩子們有困難,他就利用中午休息時間進行輔導﹔生活上,每當孩子在學校生病了,他總是把學生送到衛生所看好病再安全送回去﹔雨雪天氣,有的爺爺奶奶來不及接孩子,他就騎著摩托車挨個送回家﹔靄裡有31個自然村,縱橫十多裡,幾乎全是山路,王新發每學期都會對每位學生進行多次家訪,不厭其煩。

  讓不少家長感動的是,學校沒有電話,孩子們突然想念在外務工的爸爸媽媽了,王新發便用自己的手機讓孩子與家長說話。漸漸地,他的手機成了留守孩子的“親情電話”,孩子聯系家長,用他的手機打,家長聯系孩子,也打他的手機。

  雨天王新發不放心孩子們單獨回家。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4.多次放棄調離機會 他要永遠“釘”在鄉村教學路上

  21年光陰,王新發已記不得自己教過多少學生,也數不清在山路上來回奔波了多少回。結婚作為一件人生大事,他也沒請一天假,怕耽誤學生課程就利用雙休日在學校教室拼起的課桌上擺了簡單的婚宴。不僅如此,他從未請過病假,父親去世時他也隻請了半天假。這就是王新發,在他的工作觀中,堅守崗位就是對學生負責,工作比他自己個人的任何事都重要。因為堅守和付出,他受到了當地鄉親的尊敬和愛戴。“有新鮮的蔬菜上市,他們總會塞給我一大把﹔中午我帶的盒飯涼了,一些老人便將自家腌制的香菜、蘿卜悄悄地裝進我飯盒。”王新發談到鄉親對自己的關愛時說。農村的東西在一些人看來不起眼,但對王新發來說,吃起來會感動的眼含熱淚。

  21年來,王新發憑借突出的工作能力,所授學科在鎮統一測試中一直都處在前列,他的成績獲得了學校領導、同事的認可,也獲得了當地老百姓的尊敬。王新發說:“領導的關懷,是格裡孩子的福氣,是格裡老百姓的福氣。我一定不辜負領導和鄉親的期望,努力工作,為農村小學的教育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王新發帶領孩子們去吃飯。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煙墩鎮中心小學的楊校長告訴記者,王新發是南陵縣第一批骨干教師,其間,王新發有過多次機會離開這個山窪窪,到城市繼續他的教育事業,可他每次看到坐在教室裡的這些娃娃們,心中總有不舍。曾經有一次,中心小學准備將他調任附近另一所村小任校長,格裡村的黨支部汪書記就著急了,他找到中心小學領導要求,無論如何也不能把王老師調走,老百姓聽說他要調走就紛紛找上門來,請求他留下來,還多次到學校請學校領導看在家長的要求上,就把他留在格裡吧。看著村民們這麼信任自己,他又一次將一個離家更近工作的機會放棄了。

  汪書記的兒子曾經也是王老師的學生,現在已經大學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說起兒子的那個班級,汪書記顯得非常激動:“在孩子讀四年級以前,老是換代課教師,我們非常著急。在孩子四年級的時候,王老師接手了。他不僅自己教學認真,還常常家訪,讓家長也重視起孩子的學習。從那時開始,這個班的學生成績就一直保持全鎮第一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孩子初三的時候,我們格裡有9名學生考進了南中,我兒子是其中一個,我當時不僅為自己的孩子激動,也為我們的格裡村而感到自豪。那時候,我心裡首先想到的就是王老師。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是他給學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才有后來這樣好的成績啊!這以后,我們格裡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都重視了起來,考上大學的學生數也大大上升了。格裡的人民怎麼舍得讓他離開呢?”

  王新發正在輔導學生學習。圖片由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

  2013年8月份,安徽省開展尋找10名“最美鄉村教師”活動,王新發作為蕪湖市鄉村教師代表候選。在進行網絡投票時,村委會以及村民一邊呼吁身邊人給王新發投票,一邊又擔心被評上后,優秀的王老師會不會被調走。王新發作為南陵縣第一批骨干教師,很多次鎮上都想把他調到本部,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

  “同學聚會時,看著在外干得蠻好的同學,我也不后悔當初自己的選擇。”王新發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在他看來,能教育這些留守的娃娃,並得到家長的信任,這遠比在外掙錢更有價值,在這裡,他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美麗。

  在捧著“安徽最美鄉村教師”榮譽証書時,王新發想的最多的是學生和家長。“談不上最美,但至少在這裡最快樂最幸福”。王新發說,他就是“釘子”,要一直“釘”在格裡,“釘”在鄉村教育的路上。

  (本網根據《中國好人榜——王新發》、《王新發:堅守崗位21年 隻為大山深處的娃》、《蕪湖王新發:深山鄉村教師守望二十一載 隻為大山深處的娃》等稿件綜合,感謝中國文明網·蕪湖站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王新發說,他就是“釘子”,要一直“釘”在格裡,“釘”在鄉村教育的路上。這種“釘子”的精神讓我們都感受到一種濃烈的愛在蕩漾。正是這赤子般的愛,讓他們選擇了留下與堅守,不為其他誘惑所動。也正是像王新發這樣許許多多鄉村教師的堅守,才照亮了農村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我們許多人的心靈之路。心中有愛,生活就是富足的,工作就是愉快的,人生就是美麗的,事業就是有成的。他們平凡崗位的堅守是一種大愛與大我,超越了個人的利益與價值,展現了一種崇高的境界和操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