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浙江上虞禁山越窯發現東漢青瓷

探秘塵封千年的禁山窯址

2014年12月24日09:0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探秘塵封千年的禁山窯址

禁山窯址部分窯具

上虞鳳凰山西晉墓出土的堆塑罐

禁山窯址出土的雞首壺(本文配圖均為資料照片)

2013年,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大善村的一位村民在禁山南麓意外發現一處窯址。經專家鑒定發掘的五條窯爐中,有三條保存較為完整,屬於典型的龍窯。三條窯爐在長度、裝燒工具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區別,代表了東漢至三國、西晉不同時期的裝燒工藝發展過程。在同一窯址內發現不同時期的窯爐遺跡,在早期青瓷發展史上尚屬首次。同時,這次發現了較完整的半地穴式窯爐。這一窯爐是目前已知早期龍窯窯爐中保存最深、結構最完整,其基本結構幾乎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保存深度達80厘米左右。窯爐主體建筑大部分構建於地下的半地穴式建筑,這顛覆了早期龍窯窯爐主體建筑於地面的認識。

2014年,經上報國家文物局同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上虞博物館、上虞青瓷研發中心於2014年5月至9月對該窯址進行正式發掘。

2014年12月19日至21日,徐光冀、徐天進、秦大樹、錢國祥、王光堯、粟建安等20多位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及陝西、福建等地的考古學專家、教授匯聚上虞,參加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上虞區政府聯合主辦的“早期越窯及上虞禁山窯址”學術研討會。

實地參觀了禁山窯址現場后,專家學者們認為,禁山窯址發現了東漢時期全新的青瓷類型,填補了越窯青瓷發展的歷史空白。

越窯的發源地在哪裡?

中國被世界各地稱作為“瓷器之都”。近一個世紀來,人們懷著對“瓷器之都”的崇敬之情,努力尋覓瓷器的發源地。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這是越窯一名最早的出處,唐代農學家、文學家陸龜蒙所寫的《秘色越器》。越窯形成於漢代,淵源可上溯到商周時的原始瓷生產,在先后經歷了三國西晉時的鼎盛期和晚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衰落。

作為古代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大的瓷窯體系,越窯對甌窯、婺州窯、龍泉窯、定窯、汝窯、長沙窯乃至朝鮮半島的高麗瓷等眾多窯系都產生重要影響,並通過絲綢之路大量運銷亞、非各國。

浙江是瓷器的發源地和古代青瓷的重要生產地,原始青瓷與越窯、龍泉瓷和南宋官窯青瓷在世界陶瓷文化史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越窯是浙江東北部寧紹一帶北宋以前瓷器的統稱,但許多人不知道,它的發源地在上虞。

上虞,地處浙江東北部寧紹平原的腹地,是越文化的核心區域之一。曹娥江兩岸的熊熊窯火曾經綿延千裡,20世紀50年代以來,歷次文物普查發現的古窯址數量達400多處,其中又以漢六朝窯址居多。

漢六朝時期,以上虞曹娥江兩岸的窯場為代表的早期越窯,一直引領著中國制瓷業的發展,不僅為唐宋越窯的蓬勃興盛奠定了基礎,開辟了通衢,而且將優秀的窯業技術輻射到了甌窯、婺州窯、德清窯、宜興窯、岳州窯、洪州窯、壽州窯等許多著名窯口。

據傳,在景德鎮被尊為“制瓷師主”的晉代陶工趙慨,曾在浙江為官並把越窯工藝傳到當地,推動了景德鎮的窯業由陶器階段進入瓷器階段。上虞亦有傳說,景德鎮開窯之前必到上虞取瓷土行祭禮,取土之地久而成塘,被稱為“江西塘”。

上虞博物館收藏的17件一級文物中,有16件是越窯青瓷。東漢、三國兩晉、東晉南朝等時期的越窯瓷器多產於此,是早期越窯的中心產地。

20世紀70年代著名陶瓷專家朱伯謙先生在考察上虞小仙壇等地發現的多處東漢窯址后,在論著中激動地寫道:“這進一步証實了我國瓷器產生於漢代,改變了以前的魏晉有瓷說,並找到了產地。”

陶和瓷的界樁在哪個歷史時期?

上虞不僅是早期越窯的中心產地,也是成熟瓷器的重要誕生地。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陸續出土了年代更久的陶器,早至公元前18000年。

陶器起源之初,坯件均在地面上焙燒,后來才改為用穴窯焙燒。焙燒溫度的提高,加大了器物的機械強度,使之更堅固耐用。

在由陶到瓷的嬗變過程中,制坯原料的耐火性成為與窯爐溫度相輔相成的因素。江西、河南、浙江、湖北、河北、山東等地出土的商代窯業制品的表面有釉,這類器物被稱為“原始瓷”。原始瓷是制陶業發展到高溫燒制階段的產物。

據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鄭建華介紹:瓷器從無到有,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演進的漫長過程。由陶到瓷的轉變又是極為艱難和漫長的過程。限於各方面的條件,有的地方輾轉周折、原地踏步﹔有的地方艱苦求索、步履蹣跚,最終都無功而止,沒有實現從陶到瓷的飛躍。他認為將東漢越窯青瓷與戰國至漢代的原始瓷進行對比觀察,就很容易看到,東漢越窯青瓷是揳在陶和瓷的分界線上的最后的界樁。

原始瓷走過了兩千多年的蜿蜒而坎坷的道路后,終於在東漢中晚期跨入了成熟瓷器的門檻。

東漢中晚期,在今浙江上虞的曹娥江中游兩岸,窯火通明,巧匠雲集,窯業技藝精進,人們終於拂去了原始瓷的一身“陶氣”,曹娥江中游地區在東漢中晚期涌現了大批生產青釉及黑釉器物的窯場,許多窯場燒制出成熟青瓷,實現了世界陶瓷工藝史上的一次巨大飛躍。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小仙壇東漢窯址的青瓷標本進行過測試。發現其燒成溫度高達1310℃左右,比1500多年后景德鎮瓷器的抗彎強度還高,証明上虞東漢窯廠的產品已達到瓷器的各項標准。

成熟瓷器出現於東漢中晚期的結論,得到了海內外學術界的一致認可。

禁山窯址填補了什麼空白?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鄭建明說:“首次從地層疊壓上發現了東漢、三國、西晉三個時間段的前后發展過程,為認識青瓷在東漢起源后向三國西晉發展這一轉折期,提供了考古學上可靠的依據﹔還發現了東漢時期全新的青瓷類型。”

出土的大量青瓷產品,瓷器的胎質細膩堅致,釉色青翠,施釉均勻,胎釉結合好,火候高,燒成溫度、吸水率等理化測試數據甚至超過許多唐宋時期的產品,已完全跨入成熟青瓷的行列,許多產品質量時至今日,仍屬上乘。

通過對比,考古人員發現,禁山窯址的產品胎釉質量與小仙壇接近,但在時代、種類、器型、裝飾、裝燒工藝等方面,又存在著較大區別,屬於一個全新的青瓷類型。這不僅填補了小仙壇青瓷窯址與三國之間的發展空白,還有利於探索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早期發展歷史。

以禁山為代表的窯場的一大發明——單體間隔具的使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裝燒量,而且對於釉面的影響極小,提高了器物的美觀性、藝術性。

禁山窯址的發掘無疑對探索瓷器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記者 嚴紅楓 通訊員 嚴蓓蓓 袁偉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楊麗娜)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