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最美基層干部

讓獨龍族的“小康夢”不再遙遠

——記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獨龍族干部高德榮(上)

2014年12月22日10:5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讓獨龍族的“小康夢”不再遙遠

高德榮(右二)給高黎貢山隧道施工隊官兵獻“英雄花”。資料圖片

高德榮一生最大的夢,就是讓居住在深山峽谷的獨龍族人走出貧困。

獨龍族至今不到7000人,其中有4000多人生活在滇西北橫斷山脈深處的獨龍江鄉。這裡是我國獨龍族唯一的聚居地。

影響獨龍族發展的最大難題是交通不便。海拔4000米的高黎貢山將獨龍江峽谷與外界隔絕,蒼翠的原始森林遍布其間。一條穿越高黎貢山的茶馬古道,是獨龍江鄉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大雪封山,本地人出不去,外地人進不來。

1972年,高德榮考上怒江州師范學校。他翻越高山峽谷,攀藤梯、過藤橋、爬溜索、住驛站,走了三天三夜才從獨龍江走到縣城貢山縣。

修一條路,讓天塹變通途

高德榮深知如果沒有一條通往外界的公路,住在高山密林中的獨龍江鄉群眾永遠也走不出獨龍江峽谷,永遠無法與現代文明接軌。

1996年,擔任貢山縣縣長的高德榮跑到財政部“要錢”修路。獨龍江鄉的貧困狀況和高德榮的執著為獨龍江公路贏得了第一筆啟動資金。

1999年9月9日,全長96公裡的獨龍江公路正式貫通。雖然只是一條簡易的土石公路,但汽車行駛單程隻需5個小時左右,大大縮短了進出獨龍江峽谷的時間。

獨龍江公路的通車,高德榮比誰都激動。他說,這相當於獨龍江鄉的第二次“解放”。他寫了一首歌表達對黨的感恩:“一道天險變坦途,一條天路跨千年,茶馬古道變大道,汽車替代老馬幫,你也舞來我也唱,獨龍人民心花放,黨是獨龍領路人,帶領我們向前方……”

歷任獨龍江鄉鄉長、貢山縣縣長、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高德榮,始終放不下的是還沒走出貧困的獨龍族同胞。96公裡長的獨龍江公路,高德榮走了上千遍。遇上有積雪、落石阻擋了去路,高德榮帶著司機鏟雪、搬石﹔累了困了,在山洞裡、樹底下,他裹一條毯子就能對付一夜。

現在,高德榮最期盼的是高黎貢山隧道的竣工。“隧道通了,獨龍江再也不會被大雪封山了。”

種一片果,讓獨龍族人自力更生

“獨龍族的當代史,是一部感天動地的感恩史。獨龍族的每一點發展都來之不易,得到的每一份幫助都彌足珍貴。”高德榮對鄉親們說,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獨龍江的路修好了,房子蓋好了,電通了,現在最需要抓的是發展產業。

為了讓獨龍族人自力更生,高德榮費盡心思。

在獨龍江土生土長的高德榮最了解當地的自然條件、風土人情,對獨龍江也最有感情。“既要發展好,又要保護好。”高德榮一再強調。選擇草果、重樓種植作為獨龍江的致富產業,也是出於這點考慮。“草果和重樓都喜陰,不需要開山,不需要伐樹,種在樹底下就行,有利於生態保護,適合獨龍江的發展。”高德榮告訴記者。

2007年,最初在獨龍江推廣草果種植時並不順利。這裡的老百姓祖祖輩輩過著自給自足、與世無爭的生活,對草果種植積極性不高。“好不容易種上了,結果被山羊啃得精光。老百姓更不願種了。”高德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為了讓老百姓抓住這個增收致富的機會,他挨家挨戶動員宣傳。他顧不上睡覺,經常是跟老百姓在火塘邊聊到深夜一兩點,給他們解心疑、鼓干勁,第二天又起個大早到林地裡去了。

高德榮還有個“秘密基地”。這是一處建在獨龍江邊的院落,一排七八間屋子,院子裡養了魚、豬,種了菜。高德榮在這裡學習、實驗,也在這裡對老百姓進行種植、苗圃管理、殺虫等方面的培訓。他手把手地教,還為大家燒水、做飯,並且把培育好的果苗免費發放給群眾。

如今,草果已成為獨龍江鄉致富的“金果果”,每到豐收季節,獨龍江上上下下忙得歇不住腳,也笑得合不攏嘴。

高德榮盤算著,如果獨龍江重樓種植發展到四五千畝,草果種植發展到5萬多畝,加上養蜂、養豬、養牛、養羊收入,以及旅游業的帶動效益,獨龍江群眾的持續增收、自力更生就不成問題了。

育一方人,讓獨龍江與全國共奔小康

“獨龍族是全國56朵花當中的一朵,再不加快腳步同其他民族一道趕上小康生活,那就是給祖國母親抹黑。”高德榮總有一種緊迫感。

他將教育視為獨龍族發展的希望之光。為了獨龍江鄉的教育事業,高德榮嘔心瀝血。

早在1979年,留校任團支部書記的高德榮,毅然返回獨龍江巴坡小學當一名教師。“獨龍族長期居住在深山之中,物質生活很匱乏,文化知識更別提了。”高德榮說,那時老百姓不重視教育,挨家挨戶勸學是常有的事兒。

1988年,擔任獨龍江鄉鄉長的高德榮動員獨龍族青年男女到夜校學習。首批招到的學生並不多,即便如此,高德榮帶著一伙人還是堅持了下來,他對學員們說:“你們現在好好學習,以后好好教育子女,等你們的子女都成為有知識的人,能為家鄉作貢獻,你們的功勞可不小。”

在縣裡工作的20多年裡,高德榮一家四口一直住在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每年寒假,這裡成了回不去家的獨龍江學子的驛站,高德榮給他們做飯,輔導學習,給他們講外面的世界。

有一年,新招聘的一批教師要趕赴獨龍江鄉工作,大雪封山在即,高德榮坐上第一輛車開路,親自護送他們。一路上,他不知道多少次下車用手刨開積雪尋找路面,整整一天,車隊隻行進了48公裡,隻好就地露營。直到次日下午,車隊才安全抵達獨龍江鄉。

“一個貧困的地方最大的貧困是思想觀念的貧困。獨龍江人素質提升之路還很長,隻有有知識、有文化,才能把家鄉建設好、保護好。”為了獨龍江鄉更美、更富、更和諧,年過60歲的高德榮仍在獨龍江畔忙碌奔波著。

(記者 龔亮 任維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