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嘉庚光輝永照后人

——紀念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座談會綜述

戎章榕

2014年12月18日13:5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今年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由福建省政協、廈門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協共同主辦的“紀念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座談會”10月21日在廈門舉行。深切緬懷嘉庚先生的歷史功績,深情感悟嘉庚先生的人格風范,對於我們繼往開來,在新起點上進一步加快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回信的熱烈反響

9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廈門市集美校友總會回信,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全文如下——

“值此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我謹對陳嘉庚先生表示深切的懷念,向陳嘉庚先生的親屬致以誠摯的問候。

“陳嘉庚先生是 ‘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我曾長期在福建工作,對陳嘉庚先生為祖國特別是為家鄉福建作出的貢獻有切身感受。他愛國興學,投身救亡斗爭,推動華僑團結,爭取民族解放,是僑界的一代領袖和楷模。他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以國家為重、以民族為重的品格,關心祖國建設、傾心教育事業的誠心,永遠值得學習。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也是陳嘉庚先生等前輩先人的畢生追求。希望廣大華僑華人弘揚‘嘉庚精神’,深懷愛國之情,堅守報國之志,同祖國人民一道不懈奮斗,共圓民族復興之夢。”

集美校友總會理事長任鏡波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回顧了給習近平總書記去信及收到回信的經過。廈門市集美校友總會、《集美校友》雜志社代表海內外集美校友、嘉庚學子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值此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向海內外華人、華僑、僑眷發出弘揚“嘉庚精神”的號召,以進一步凝聚僑心僑力,共同構筑中國夢。9月5日信發出,一周之后,就接到中共中央辦公廳的電話。至9月17日習總書記回信,期間接到中央辦公廳三次電話。其工作之認真嚴謹,由此可見。

誠如習總書記回信所說:“我曾長期在福建工作,對陳嘉庚先生為祖國特別是為家鄉福建作出的貢獻有切身感受。”2000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接受《民族之光》電視文獻紀錄片採訪時,就曾這樣說過:“在陳嘉庚先生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海外赤子的愛國情懷,感受到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擔任省長期間,他還兼任集美大學校董會主席。據任鏡波先生介紹,他本人就有幸兩次聆聽習近平在集美大學校董會上的講話,時間雖然過去了十多年,但當時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當時的話語還回響在耳畔……

習總書記回信后,省委書記尤權、省長蘇樹林分別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作出批示。

尤權指出,在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給廈門市集美校友總會回信,充分肯定嘉庚先生為祖國特別是為福建家鄉作出的突出貢獻,高度評價嘉庚先生愛國愛鄉、艱苦創業、傾資興學的精神品格,號召廣大華僑華人大力弘揚“嘉庚精神”,同祖國人民一道不懈奮斗,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總書記的回信,不僅是對集美校友的親切關懷,也是對福建人民和廣大海外僑胞的莫大鼓舞和鞭策,必將進一步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集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正能量。

尤權強調,當前福建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推進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自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精神,繼承和弘揚以愛國、誠毅、奉獻、勤儉為核心的“嘉庚精神”,感召和團結全省人民以及廣大海外僑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來,投入到推進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進程中去,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要堅持和弘揚嘉庚先生一生不懈追求、執著踐行的“教育為立國之本”的理念,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大力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繼續鼓勵捐資辦學,形成全社會重教興學的濃厚氛圍,努力把我省的教育事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蘇樹林指出,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牢記囑托,增添動力,進一步把“嘉庚精神”發揚光大。希望集美校友總會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廣泛凝聚海內外校友的智慧和力量﹔希望廣大校友始終秉承嘉庚先生的精神、品格和誠心,深懷愛國之情,堅守報國之志﹔希望集美大學堅持“嘉庚精神立校,誠毅品格樹人”的辦學理念,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新的發展。要大力弘揚嘉庚先生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精神,加快推進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希望。

在“紀念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座談會”上,第一項議程是由省政協主席張昌平宣讀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和省委書記尤權、省長蘇樹林對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回信重要精神所作的批示。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在集美校友中引起了熱烈反響,福建干部群眾深受鼓舞和激勵,並在海內外華人華僑中產生了積極影響。

評價的與日俱新

從今年上半年起,福建省政協辦公廳、廈門市政協等單位就開始謀劃舉辦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活動,並報經省委同意。

經過四個多月的籌備與協調,“紀念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座談會”如期在廈門舉行,與會的全國政協、國務院僑辦、中國僑聯等領導、來賓共有100多人。

會前,張昌平、庄榮文、康曉萍、陳樺、王蒙徽、鄧力平、李紅、鄭蘭蓀等中央、省、市領導,會見陳嘉庚先生的兒子陳元濟等后裔及親屬、海外境外來賓。通報了會議籌備情況和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內容。張昌平主席握著陳元濟先生的手,動情地說:您老98歲高齡還趕來參加紀念活動,讓我們感動!我們很期待,今后不僅98歲的能來,十八九歲的能來,八九歲的也能來,希望廈門的紀念活動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一代的陳嘉庚后裔前來,我們要將陳嘉庚先生一代一代地紀念下去,要將“嘉庚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參照陳嘉庚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活動規模,由省政協辦公廳按照有關程序邀請全國政協領導出席。紀念座談會的領導、來賓邀請范圍可以參照,但對陳嘉庚先生的評價卻要與日俱新。

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海峰出席並講話。她代表全國政協、代表俞正聲主席,對陳嘉庚先生表示深切的懷念,向嘉庚先生的親屬致以親切的問候,向參加紀念座談會的海內外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她指出,嘉庚先生光輝的一生,有許多“第一”值得我們去追憶。對嘉庚先生的三個“第一”的高度評價,令人耳目一新。

“陳嘉庚先生是華僑史上第一個把東南亞各地華僑團結在一個統一的愛國團體之內的杰出領袖,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特殊的貢獻。1937 年全國抗戰爆發后,他在新加坡組織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募集巨款,動員3000多名華僑機工回國不遺余力支援祖國抗戰,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一面旗幟。抗日戰爭時期,他率領慰問團回國慰問抗日將士,歷時10個多月,足跡遍布17個省。新中國成立后,他作為海外幾千萬華僑的代表回到祖國參政議政,千方百計為國家建設獻計出力。

“陳嘉庚先生是華僑史上第一個‘赤手空拳走出去’的東南亞工商巨子,樹立了華僑華人在海外誠實守信、艱苦創業的成功典范。他17 歲離開故鄉,遠赴南洋經商,以一諾萬金的誠信和永不言敗的果敢和堅毅,從一個漁村少年成長為星馬橡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成長為星馬橡膠業最大的輸出者,經營領域涉及商業、工業、種植業、航運業、報業等。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造就了不少推動僑居地經濟發展的領軍人,也為祖國的民族工業培訓了一大批人才。

“陳嘉庚先生是華僑史上第一個 ‘發了財而肯全部拿出來’的熱心教育事業的楷模,在海內外樹起了興辦教育的一代新風。從1894 年在故鄉集美創辦‘惕齋學塾’算起,陳嘉庚先生一生興學歷史長達67 年之久,傾資創辦和資助的學校達118所之多。不論是面對順境、逆境,不論是身居國內、異邦,也不論時值盛年、晚景,他都始終如一,殫精竭慮,踐行著‘興學乃國民天職’的諾言,直至彌留之際還囑咐‘集美學校一定要辦下去’。”

三個“第一”創舉的背后是強大的精神支撐,陳嘉庚先生的一生蘊育了偉大的“嘉庚精神”。李海峰強調,“嘉庚精神”的內涵集中體現在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在重義輕利、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誠實守信、嫉惡好善的重德精神,剛健果毅、堅忍不拔的自強精神,艱苦朴素、勤勉節儉的清廉精神,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今天我們紀念陳嘉庚先生,就是要繼承和弘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齊心協力共同創造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未來﹔就是要培育和踐行與“嘉庚精神”高度契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就是要全面貫徹黨和政府的僑務政策,進一步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珍惜僑力、維護僑益,進一步發揮好海外僑胞在促進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廣泛團結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讓海內外中華兒女攜起手來,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早日完成,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細節的微言大義

如果說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海峰的講話更多的是從評價的角度著眼,那麼,福建省政協主席張昌平的講話則是從細節的講述入手,微言大義,情真意切。並從政協工作的角度,在繼承和弘揚嘉庚先生的愛國愛鄉的精神、繼承和弘揚嘉庚先生的參政議政的熱情、繼承和完成嘉庚先生的國家統一的遺願三個方面,提出要共同致力於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共同致力於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共同致力於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張昌平主席曾在廈門工作多年,對嘉庚先生家鄉的這塊熱土非常熟悉,工作生活中對“嘉庚精神”耳聞目濡,對嘉庚先生的生平業績如數家珍。並且參與了陳嘉庚先生紀念館等工程建設。

他在講話中深情地回憶道:“為了永遠學習弘揚嘉庚精神,當時省委省政府、廈門市委市政府提議籌備建設陳嘉庚紀念館,經中央批准同意設立。我清晰記得,11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03年10月21日,舉行了奠基儀式。我當時是廈門市長,有幸參與了這項工程建設。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陳嘉庚紀念館的建設,要求工程建設做到高起點、高標准,建成國字號精品。2008年秋季落成之后,隨即舉行了陳嘉庚生平陳列展覽。我們親耳聆聽60年前嘉庚先生帶著濃濃閩南鄉音的原聲錄音,那是他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的發言,聞之令人動容……”

今年是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9月21日發表了重要講話,全面回顧人民政協光輝歷程,深刻總結65年來人民政協工作的寶貴經驗,明確提出進一步做好人民政協工作的具體要求,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大戰略思想。

張昌平在講話中特別談到:“撫今追昔,我們更加懷念人民政協的締造者。1949年6月,應毛澤東主席電邀,嘉庚先生不顧75歲高齡,毅然回到了北京,以海外華僑首席代表的身份,參加新政協籌備會,並在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了‘引導華僑回國投資案’等7個富有建設性的提案。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后,他直接參與國事,耄耋高年,仍分赴祖國各地視察調研,席不暇暖,夙夜在公。即便身患絕症,仍為參政議政鞠躬盡力,積極推動海外華僑回國投資,造福桑梓。”

這段話,引發了筆者對歷史的追憶。

1949年元月,全國解放勝利在望。毛澤東再次電邀陳嘉庚回國共商國是:“先生南僑盛望,眾望所歸,謹請命駕北來參加會議。”陳嘉庚當即復電,表示“嚴寒后決回國敬賀”,至於政協會議就不參加了,原因是“唯庚於政治為門外漢,國語又不通(陳嘉庚從小就習慣講家鄉閩南話),冒名尸位,殊非素志,千祈原諒”。

5月,陳嘉庚應邀乘船回到祖國。6月7日,他在周恩來陪同下到北京香山會見毛澤東,劉少奇也在座。好朋友久別重逢,倍感親切。嘉庚先生與中國共產黨的開始接觸為時不早,但相見恨晚。1940年5月,嘉庚先生首次應毛澤東主席的電邀,前往延安,實地考察了8天,與毛澤東、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和延安各界人士、華僑學生分別見面交談。同時,還深入考察了延安城區、學校、工廠和商店。考察結果是“喜慰莫可言喻,如撥雲霧見青天”。延安之行,是嘉庚先生一生政治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從感性到理性,從朴實、直觀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立場出發,將重慶與延安,國民黨與共產黨,蔣介石與毛澤東,做了一番實實在在的比較之后,更多地是通過細節的觀察,更加堅定了“中國未來的希望在延安”的信念,並從此與共產黨結下了風雨同舟的不解之緣。

毛澤東握著陳嘉庚的手誠懇地說:“抗戰取得最后勝利,陳先生功不可沒。現在你來得正好,過幾天全國新政協籌備會就要召開了,請你一定參加。”陳嘉庚說:“毛主席的意思我明白,只是我對政治素為門外漢,國語又不通,恐怕會辜負主席的美意呀!”周恩來在一旁插話說:“陳先生過謙了,眾所周知,你敢言人之不敢言,敢為人之不敢為!語言不通不要緊,有翻譯嘛!”大家徹夜長談,意猶未盡。

此后,周恩來、董必武、林伯渠、郭沫若、黃炎培、沈鈞儒、馬寅初等許多陳嘉庚在京的知心好友,先后來到王府井北京飯店看望陳嘉庚。大家促膝敘舊,坦誠相見,其樂融融。交談中,好友們異口同聲地勸說陳嘉庚參加新政協籌備會。周恩來受毛澤東之托,也再次進一步勸說陳嘉庚:“先生德高望重,眾望所歸,召開新政協是國家大事,華僑首席代表非你莫屬,如果你不當那誰當?語言不通不礙事,心通勝於言通嘛!”陳嘉庚為周恩來和好友們的真誠態度和深厚情誼所感動,終於同意以海外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新政協籌備會,於是,新政協會議在群賢畢至、濟濟一堂中勝利召開了。

新中國建立后陳嘉庚先生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僑聯主席。第一、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0年5月嘉庚先生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之后,婉言謝絕了毛澤東、周恩來留他定居北京的盛情,於當年9月回到故鄉集美。鰲園是他定居集美實施建設家鄉宏偉計劃確定的首項工程。

紀念碑是鰲園的主體建筑,充分表達了嘉庚先生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由衷敬意。28米碑高象征著中國共產黨經歷28年奪取政權,建立了新中國。碑的正面是毛澤東主席書寫的“集美解放紀念碑”七個鎏金大字,這是嘉庚先生恭請毛澤東主席題寫的碑銘。我們知道,毛主席一生極少題寫碑銘,而為村鎮一級的解放紀念碑題銘,更是絕無僅有。這一細節足以說明共產黨人對愛國僑領的無比尊重與信賴,足以說明毛澤東與陳嘉庚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深厚情感。鰲園建設歷時10年,遺憾的是,大功告成之時,也是嘉庚先生駕鶴西去之日。他為我們留下了一方飽含深情、寓意深刻、制作精良的鰲園,更矗立起一座仰之彌高的豐碑。

中國共產黨人是嘉庚先生心目中的豐碑,而嘉庚先生則是海內外華僑華人心目中的豐碑。

嘉庚旗幟永不褪色,嘉庚光輝永照后人!

《海峽通訊》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