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思考篇:被遺忘的盟友

[英] 拉納·米特

2014年12月16日14:39   來源:《時事報告》

原標題:思考篇:被遺忘的盟友

幾十年來,我們關於那場全球性戰爭的理解一直未能對中國的角色給出恰如其分的說法。即使在中國被考慮在內的時候,它也只是一個次要角色。

中國是最早抗擊軸心國侵略的國家。抗日戰爭爆發於1937年,早於英法兩國反法西斯戰爭兩年之久,比美國參戰早四年。然而,外界至今對中國在漫長的八年(1937—1945年)抗戰中所付出的高昂代價都沒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無形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齊心協力的一次全民英勇抗戰。中國人民殊死抵抗,排除萬難,最終取得了抗戰的勝利,讓“中國不可能獲勝”的預言不攻自破。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的四年裡,中國一直孤軍奮戰,獨自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日本當時是一個高度軍事化、技術先進的國家,而中國這個欠發達的貧困國家,抵抗住了日本80萬高度軍事化的精銳部隊。此后四年,盟軍在歐洲與亞洲兩個戰場同時作戰,均獲得勝利,其中中國的持久抗戰功不可沒。

中日戰爭還為這個國家留下了無形的影響。現在,中日關系仍舊是中國外交關系中最為堪憂的一個部分,兩國摩擦焦點仍舊是中日戰爭。中國年輕一代對日本侵華表現出的強烈憤慨,塑造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20世紀90年代,時年四十幾歲的記者方軍獨自前往日本,採訪參與侵華戰爭的退伍軍人。他說道:“當時(我們的祖國)不強大也不富裕,我們失去了東北……從上海撤退到南京,卻令那裡血流成河。”如此可見,日本在中國的戰時行徑在今天仍能引發強烈的情緒。

微不足道的角色?

西方對這場戰爭給中國遺留下來的諸多問題的認知尚且不足。很多人也還沒意識到中國在二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即使知道中國參戰的人也往往將其視為次要戰場。這些人普遍認為中國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且是猶豫不決、貪污腐敗的盟友,對最終消滅日本法西斯貢獻不大,因而沒有必要像看待其他參戰大國那樣對其進行全面審視。中國人認為西方世界對中國戰況的不了解多是因為戰爭發生在幾千英裡之外,但這種觀點完全錯誤。1939年5月3日和4日經歷了大轟炸之后,響徹重慶上空的防空警報,早已傳出中國國界。陪都重慶的哀號傳到了西方,必定會被看作反抗壓迫的象征。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戰爭對他國人民而言並不遙遠,而在當時它也是最受全球矚目的戰爭之一。1938年,英國杰出詩人奧登寫下著名的《來自中國的十四行詩》,其中一首中寫道:“生活陷入罪惡:南京,達豪(編譯者注:達豪,德國城市,1933年第一個納粹集中營在那裡建成)。”

不可否認的是,1945年以后,二戰幾乎對歐、亞、美洲各大陸上的所有大國,如美、英、法、德、日都產生了重大影響。自此,美國開始將自己視為世界警察,英國渴望重塑后帝國主義形象,籠罩在原子彈陰影下的日本期待塑造愛好和平的形象。如今,令中國命運危在旦夕的戰斗及戰役名稱,如台兒庄戰役、長沙之戰、豫湘桂會戰,很難像硫磺島決戰、敦刻爾克大撤退、庫爾斯克會戰、塞班島戰役及諾曼底登陸等引發強烈的文化共鳴。為什麼中國的戰時歷史會從我們的記憶中淡出,為什麼現在有必要重新喚醒它?

簡而言之,這段歷史早在冷戰初期就被抹殺了,近期才重新浮現。中國的抗日史被掩埋,對此,西方國家與中國大陸、台灣都有責任。各方對這場戰爭的解讀均採取了冷戰時期的態度。竭力打造戰后和平世界的西方對它沒有興趣,各方也都開始認為中日戰爭是一段尷尬時期,更與新中國的輝煌無關。很少有人願意回顧這段令人沮喪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近現代災難史的谷底。

為了所有同盟國的勝利

想正確看待那段歷史,必然要承認中國是戰時同盟國四大核心國之一,與美、蘇、英三國地位同等。這段中國歷史不僅是被遺忘的同盟國的歷史,也是同盟國中受戰爭影響最大的國家的血淚史。從根本上講,即便是1941年6月遭德國入侵而傷亡慘重的蘇聯,其轉變程度也遠不及中國:蘇聯被迫接受了極限考驗卻並沒有因此垮掉,它奮力反擊並幸存了下來。1945年,國民黨政府內外交困,日本的侵略徹底摧毀了它。“歐洲第一”的戰略意味著需要以最低的代價把中國留在戰爭中,而蔣介石就曾一再被迫把自己的軍隊按照有利於盟軍地緣戰略利益,卻有損於中國自身目標的方式投入戰場。

重新審視中日戰爭還有其他意義,戰亂對現今中國社會仍有影響。早在21世紀之初,中國就已經在全球政治舞台上佔據一席之地,旨在說服世界它是“負責任的大國”。它証明自己的方式之一就是提醒人們銘記那段歷史——那些中國與其他進步國家並肩對抗法西斯的日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我們想了解中國在當今世界的作用,最好應該提醒自己:中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參與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尊嚴和生存,還為了所有同盟國的勝利。正是在那場戰爭中,東西方一起抗擊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邪惡力量。

中國遭受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抗戰死亡人數高達1500萬2000萬,難民人數有8000萬1億之多(本刊注:根據中國的統計,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多達3500萬人)。這個民生凋敝的國家,轉瞬間其重心從南京、上海轉移到重慶和延安,仍然不向敵人投降屈服,一直堅持抗戰了八年。如果沒有中國人的英勇抵抗,中國早在1938年就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那將給日本控制整個亞洲大陸提供有利條件,加速日本對東南亞地區的擴張。一個屈服的中國,也更有利於日本入侵英屬印度。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與從未預料的命運抗爭過。我們西方人認可他們所遭受的苦難、抵抗的經歷,以及被迫作出的可怕選擇,就會對我們共同擁有的二戰記憶和理解懷有更深的敬意。

(作者為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國際知名中國現代史學者,本文整理自其著作《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一書,該書以走向大戰、兵災連綿、孤軍奮戰、飲鴆為盟四大部分共19章,較為全面地論述了抗日戰爭的曲折歷程和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杰出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