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凱
暮秋孟冬,光照京城。2014年11月19—20日,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德國阿登納基金會聯合舉辦的“金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金磚五國及美國、德國、法國、歐盟等國家和區域組織的專家學者共五十余人參會。中聯部副部長郭業洲、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劉勁鬆、德國阿登納基金會駐京辦事處主任托馬斯•艾維出席開幕式並致辭。與會學者分別圍繞“金融危機背景下金磚國家的治理困境”、“金磚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危機應對和風險化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和“全球治理進程中金磚國家的務實合作”四個議題深入研討、砥礪思想、獻計獻策,會議取得豐碩成果。
集體會診:直面金磚國家治理困境
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首提“金磚四國”這一概念,2009年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召開領導人峰會將“金磚四國”由虛擬概念轉變成務實合作機制,並於2010年吸收南非加入,從而實現向“金磚五國”機制的轉變。中聯部副部長郭業洲表示,十多年來,金磚國家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金磚精神開展務實合作,五國合作內容不斷深化、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在多邊舞台相互協調支持的力度不斷增強,對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金磚國家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增大,國際上開始產生“金磚失色”的論調,並以此唱衰金磚國家。不過,這種論調也給予我們警示,即金磚國家在治理方面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正是基於此種背景,來自金磚五國智庫及美、德、法等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對金磚國家在治理進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集體會診”,以期使金磚國家擺脫“治理困境”。
與會學者認為,金磚國家雖天各一方,彼此之間存在諸多差異,但它們又都屬於新興經濟體范疇,所以在治理進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呈現出相當程度的相似性。具體來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經濟社會層面,金磚國家經濟發展要麼嚴重依賴資源出口、要麼因能耗太大而嚴重依賴資源進口,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突出,面臨極為嚴峻的轉型升級壓力。金磚國家經濟發展沒有為社會帶來較為均衡的普遍受益,收入分配不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問題導致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社會沖突的潛在風險明顯上升。二是在國家層面,金磚國家對公共權力進行規范的體制機制不健全,致使國家公職人員貪腐問題較為嚴重。腐敗毒瘤使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隔閡日益擴大,長此以往將導致政府面臨合法性危機。三是在國際層面,全球性問題增生給金磚國家推進治理現代化帶來了不少挑戰。全球化進程將金磚國家與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金融危機、能源供應、氣候變化、安全沖突等問題都與金磚國家的國內治理密不可分。在全球化背景下,金磚國家的國內治理對外部世界的不確定性變得更加敏感了。
獻計獻策:共謀金磚國家治理之道
發現問題的目的是為了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之道,問題解決的過程便是國家治理體系走向成熟、國家治理能力得到提高的過程。11月19日上午,與會專家對金磚國家面臨的“治理困境”進行“會診”之后,便開始就“藥方”問題進行集中探討,就如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獻計獻策。大致而言,與會專家所提建議主要圍繞三個方面的問題:如何強化政府能力以應對治理難題?如何促進金磚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如何化解社會矛盾避免社會沖突?以上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市場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如何強化政府能力?政府不僅僅是“守夜人”,還擔負著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任。所以,加強政府能力,是推動治理現代化的必需環節。與會學者強調,強化政府能力首先要將公共權力的運行限制在法律的框架之下,因此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也便具有了極端重要性。在依法治國的大前提下再談強化政府能力才具有現實意義。一是由中央政府掌控國家治理的總體進程,制定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戰略規劃,保証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中央與地方之間、不同政府機構之間要建立協調機制,實現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合作治理。三是將新技術運用到政府管理過程中,通過實施“電子政務”提高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效率,增強政務處理透明性,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四是加強對政府權力的監督,防止公權濫用。強化政府能力並不意味著增加政府權力,而是要合理合法地運用權力,若使公權運用得當,必須對其進行監督。除堅持依法治國和完善制度外,還應充分利用媒體、網絡等社會輿論手段進行監督。
如何促進金磚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與會專家承認,金磚國家普遍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除了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之外,更多的問題還是來自五國本身。解除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調整經濟結構。一是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經濟增長必須回到以人為本的宗旨上來,這就需要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正確處理好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二是加大科研投入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施創新型增長,增加產品、服務的附加值,提高在全球價值鏈條上的地位。當然,依靠創新發展新興產業並不是要拋棄傳統產業,而是要將科研成果運用到傳統產業,實現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促進大型企業的跨國性發展,使金磚國家不僅要融入全球經濟之中,還要引領全球經濟發展。
如何化解社會矛盾避免社會沖突?南非人文科學研究理事會執行主任丹尼爾•普拉特杰斯認為,社會矛盾的產生可歸結為兩方面原因:決策過程中民眾的意見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公共服務的供給沒有滿足民眾的需求,而其核心是不平等所釀造的仇恨心理。與會學者認為,解決該問題可考慮以下幾項舉措:一是提高政治開放度和包容度,擴大社會參與,將私人部門、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納入治理進程。二是在城市化進程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社會性投資(如教育、醫療等),使涌入城市的移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之中。三是公共服務供給要向弱勢群體傾斜,如欠發達的農村地區、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等,以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以上做法可以為社會沖突提供合理的碰撞機制和緩沖空間。
砥礪思想:共商金磚全球治理之計
當前的現實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已無法擺脫全球化進程的影響,諸多國內問題的產生都具有深刻的全球性背景,因此,必須以全球性視野來審視一國的國內治理,必須通過國際合作來擺脫“治理困境”。因此,要實現治理現代化,金磚國家不僅要在具體的國內治理之道上分享經驗、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且要在全球治理層面加強務實合作,推動全球治理朝公平合理方向發展,以為國內治理塑造良好國際環境和穩定預期。在此方面,來自金磚國家的智庫學者存在高度共識。
一是金磚國家要加強自身機制化建設。來自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學者認為,部分金磚國家之間存在領土爭端、政策存在分歧差異,更重要的是缺乏共同的價值理念,這意味著金磚機制難以持續。很明顯,這批學者對金磚機制的可持續發展是持懷疑態度的。來自金磚五國智庫的專家並不否認金磚機制本身存在的問題,而是以積極的心態強調五國的合作進程不會因這些問題的存在而有所放緩或停滯。一方面,金磚國家應將開發銀行和應急儲備安排落實好,提高自身機制化水平,向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物質公共產品﹔另一方面,金磚國家要塑造共同的價值理念,增強五國內部的認同感,並在五國共識基礎上尋求更為廣泛的支持,以向國際社會提供普適性精神公共產品。
二是金磚國家要合作推進全球治理機制改革。二戰后所形成的國際機制既沒有充分反映當前國際力量對比的現實,也存在嚴重的全球公共產品供給赤字問題。因此,改革現有全球治理機制已成為金磚國家的共識。金磚國家智庫學者認為,五國的務實合作不僅要在聯合國等多邊舞台形成共同的聲音、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改革,而且還要加強政策協調以推動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制漸進性改革,使改革后的全球治理機制更加公平、公正,以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三是金磚國家要在具體的問題領域開展務實合作。除舊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創立之外,金磚國家在具體的問題領域也存在廣闊的合作空間,如經濟可持續發展、能源安全、海上安全、網絡安全、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地區性沖突等等。與會專家認為,針對具體的問題領域,金磚國家可以依據積極多邊主義原則開展務實合作。例如網絡治理領域,五國之間可制定信任措施,創建共同的網絡基礎設施和互聯網項目。
結 語
經過為期兩天的熱烈研討,此次“金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國際研討會”於20日圓滿落下帷幕。然而,人散曲未終,在治理現代化進程中金磚國家的合作仍會繼續,依然值得期待。正如外交部國際經濟司副司長劉勁鬆所言,隻要金磚國家堅持對自身發展道路的自信,堅持對五國之間合作的自信,金磚國家的前景就會充滿光明。五國智庫積極開展政策研討和合作研究,勢必會為五國政府間合作提供強大智力支持,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