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娟娟
2014年是中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民黨建立黨際關系30周年。30年前,鄧小平和勃蘭特這兩位偉大的政治家懷著和平發展的共同夢想,開創了中國共產黨與德國社民黨關系的先河,也開啟了中德兩國不平凡的30年歷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德兩國領導人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為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做出的杰出貢獻,在充斥著對抗、沖突和冷戰思維的當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導向意義。
為紀念這段特殊歷史,從歷史中思考兩黨及兩國關系的未來,2014年11月17日,來自中德兩黨、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代表一百余人歡聚北京,憶往昔,話合作,展未來,會議氣氛隆重而熱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趙樂際出席研討會並發表主旨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王家瑞出席招待會,中聯部副部長李進軍、德國社民黨總書記法希米、中聯部前副部長劉敬欽、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理事會成員布爾克哈特、德國社民黨副主席君貝爾分別在研討會上致辭。
憶往昔:超越意識形態差異的歷史性會面
1984年,德國前總理、社民黨主席勃蘭特應邀率團訪問中國,兩黨正式建立關系,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創舉在冷戰氣氛依然濃厚的20世紀80年代顯得格外珍貴,顯示了兩位政治家的非凡魄力和遠見卓識。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共產黨主要同意識形態相同或相近的政黨開展交往,20世紀80年代后,我黨逐漸調整對外交往思路,本著“超越意識形態差異、謀求相互了解與合作”的精神,開始積極探索與德國社民黨的接觸和交流,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推動了同歐洲其他國家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以及國際組織建立聯系。
中聯部原副部長劉敬欽作為歷史親歷者,見証了勃蘭特訪華的整個過程,回憶起這段歷史,仍感到歷歷在目。他回憶,勃蘭特在訪華時曾表示,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穩定力量,中德兩國可以在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方面大有作為。中國共產黨也摒棄意識形態差異和社會制度分歧,求同存異,在黨際交往四原則基礎上,積極謀求與社民黨的接觸和交流。正因為老一輩領導人和政治家的過人膽識和偉大智慧,才創造了中德黨際交往的新模式和兩黨30年的輝煌歷史。
當然,兩黨交往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最初的接觸也是非常謹慎小心的。勃蘭特訪華時,中聯部副部長李進軍擔任德語翻譯,他談到了一個小插曲。當時鄧小平同志在釣魚台國賓館的養源齋會見並宴請勃蘭特主席,由於雙方長期沒有接觸交往,再加上意識形態差異,寒暄落座之后略顯尷尬。鄧小平於是開始同李進軍攀談,問他的德語為什麼說得這麼好,還談到了自己1926年到柏林時找不到咖啡館,卻發現遍地是啤酒館的往事。看到勃蘭特興致勃勃地關注著他們的談話,李進軍立刻將談話內容翻譯給勃蘭特,於是,鄧小平和勃蘭特從咖啡、啤酒以及德國和法國文化差異談起,越談越投機,兩黨友誼從此開啟。
話合作:建立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新模式
近年來,中聯部利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黨優勢,與德國社民黨一道為中德地方合作搭建平台,推進了一系列務實合作項目實施。例如促成西藏大學與德國黑森州吉森大學在拉薩建立高原醫學研究中心。該項目已於2012年正式啟動,經過雙方的多次交流與溝通,2014年進入實質性合作階段,屆時中德將在高原醫學、教師培訓、學生交換等領域開展合作,並在西藏共建高原醫學常設實驗室。
另一個例子是兩黨共同推動建設了廣東揭陽中德金屬生態城。揭陽金屬生態城的目標是打造成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平台,以及德國工業小鎮模式的新型高科技生態產業新城,是創新揭陽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模式的有益探索,是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訪德時提出的發展中德創新伙伴關系目標,與德國開展新一輪全面合作的領跑者和先行者。
這種通過舉辦政黨對話論壇等形式,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貿合作搭台唱戲,是中聯部近年來探索黨際交往的新模式,具有獨特的優勢和作用。因為,政黨之間探討的是推動務實合作的思路和解決辦法,而政府之間需要解決的是如何開展合作的具體措施,從某種意義上講,思路必須先行,才能為之后的合作打下堅固基礎。這也是中聯部通過黨際交往渠道不斷推動兩國經貿合作實現突破的原因所在。
研討會上,代表們對中德開展的務實合作均給予高度贊揚,也對中德未來將開展的合作領域充滿期待。德國社民黨總書記法希米表示,德國當前面臨的最重要挑戰是生態可持續性,隻有做到生態環保,才能保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德國與中國同樣面臨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問題,兩國可以在能源轉型、科技創新、可持續城鎮化發展等方面展開合作。此外,會議還倡議中德兩黨在現有的可持續發展對話、外交與安全政策對話、兩黨青年政治家交流等基礎上,把治國理政經驗交流作為重點,探討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途徑,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將法治國家建設對話打造成新時期黨際合作的新支柱、新亮點。
展未來:推動兩黨關系邁向新高度
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成功訪問了德國,將兩國關系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提出要與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共建“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為中德關系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進一步提出在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框架下著力發展中德創新伙伴關系,用“創新”二字賦予中德關系新的內涵和思維。
中德關系的向前發展離不開兩黨關系的推動融合。趙樂際在講話中對中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民黨30年的黨際交往給予高度評價,他說:“30年來,兩黨開展了多渠道、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服務國家、造福民眾,形成了黨際交往的新模式。當前,中德交流的緊密程度前所未有,兩黨關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方願與德方一道,堅持相互尊重,加強戰略規劃,深化交流合作,鞏固兩黨政治互信,不斷推動兩黨關系向新的高度邁進、向新的領域拓展,努力為兩國人民謀取更大福祉。”
中德兩黨關系已走過30年春秋,雖然中間經歷過曲折和風雨,但雙方始終秉持相互信任原則,著眼大局、妥善處理,形成了成熟、穩定、健康、務實的黨際關系,用德國社民黨副主席君貝爾的話說,“即使有分歧,也絕不會傷及兩黨關系的實質,就像夫妻會鬧矛盾一樣”。中聯部副部長李進軍也對當前的兩黨關系給予高度贊揚,他說:“當前中德關系已經成為中歐關系的領跑者,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與德國社民黨的關系也一直是中德關系的領跑者。”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出發。正如王家瑞部長所說,中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民黨應以建立關系30年為契機,回顧歷史、總結經驗,重在規劃未來,使兩黨關系在引領雙邊關系發展,造福兩國人民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