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富汗新總統訪華 開啟地緣政治新格局
10月28—31日,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邀請,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總統穆罕默德•阿什拉夫•加尼•艾哈邁德扎伊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同加尼總統舉行會談,兩國元首在會談后發表了關於深化中阿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雙方在地區安全、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達成一系列合作共識,中方承諾在四年內向阿富汗提供20億人民幣的經濟援助。加尼總統還出席了在京召開的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第四次外長會,與阿富汗問題的地區攸關方進一步增信釋疑。
在美英軍隊10月26日宣布撤離阿富汗的兩天后,加尼便選擇將中國作為自己的首訪國,開啟了地緣政治新格局,引發外界高度關注。西方媒體在感嘆十三年阿富汗戰爭一場空的同時,極力渲染中國將彌補英美走后的“權力真空”。然而,對飽受大國爭霸摧殘的阿富汗來說,擺脫西方束縛,借鑒良治經驗符合其長期奉行的中立外交政策,更是阿富汗走向重建的必然選擇。阿富汗局勢的穩定也直接關系到中國國內經濟建設的外部環境和周邊外交的戰略布局。而加尼政府能否避免伊拉克式的悲劇,克服國內安全問題,實現民族和解,是中阿兩國深化戰略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的關鍵所在。
二、美共和黨贏得中期選舉 府院之爭增添外交變數
11月5日,美國中期選舉結果揭曉,共和黨贏得國會參議院控制權,同時保住了四年前取得的眾議院多數黨地位,實現了在國會“一統天下”的局面。不過,共和黨雖然在此次選舉中獲勝,但也沒能在參眾兩院中拿下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席位,奧巴馬也得以艱難保住了自己的總統否決權。美國中期選舉是對在職政黨工作表現的全民公決,更是對現任總統的民意大考。民主黨在此次選舉中的全面潰敗,直接反映出美國民眾對奧巴馬未能兌現競選承諾的強烈不滿。可以預見的是,在奧巴馬最后兩年任期內,更加激烈的府院之爭在所難免。
盡管奧巴馬在中期選舉結束的第一時間就對共和黨表示祝賀,並提出與之加強合作的願望,但對於志在問鼎2016年總統大選的共和黨人來說,絕不會讓奧巴馬為民主黨賺取更多的政治資本。在醫療改革、移民法案和氣候變化等議題上,共和黨控制下的國會勢必會設下重重阻礙。在國內問題上的難以作為將促使奧巴馬將施政重點放在外交政策上,但共和黨又豈會放過憲法賦予參議院的外交事務發言權,因此外交或成為府院博弈的新戰場。在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大背景下,美國的對華政策能否克服黨派斗爭的弊端,減少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因素,成為未來兩年內值得關注的焦點。
三、APEC迎來北京時刻 中國提議走向世界議題
11月5—11日,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主持APEC領導人峰會。會議圍繞“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主題,就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等三大重點議題達成了廣泛而深入的共識。本次會議在通過《北京綱領》和《亞太伙伴關系聲明》,進一步明確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發展方向和具體舉措的同時,正式啟動亞太自貿區進程,並為實現互聯互通確定了2025年的時間表。
亞太經合組織21個成員齊聚一堂,共同書寫亞太發展新願景。北京APEC會議碩果累累,中國主場外交熠熠生輝。從倡導達成《北京反腐敗宣言》,建立亞太經合組織反腐敗執法合作網絡,到協調構建“一帶一路”,傾力注入400億美元絲路基金,再到全面描繪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和全球價值鏈發展合作戰略藍圖,切實促進APEC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不僅是諸多議題的策劃提出者,更是具體議案的實踐推動者。依托國際舞台謀劃外交布局,借力地區伙伴實現繁榮共享,中國之聲在雁棲湖畔唱響世界共鳴。“一花不是春,孤雁難成行”。中國將同亞太地區各國一道,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共同實現融合、創新、互聯的亞太夢想。
四、東亞峰會好戲連台 規則意識彰顯大國外交
11月12—1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在緬甸舉行的第17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17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九屆東亞峰會。東盟十國和中美俄印日韓澳新等八國領導人齊聚內比都,圍繞“團結一致,邁向和平繁榮的共同體”系列會議主題,共商東亞發展大計。從APEC到東亞峰會,全球目光移至東南亞。作為測試南海熱度的“溫度計”,東盟系列峰會往往被西方媒體熱炒為借南海爭端向中國施壓的多邊平台。然而,在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菲律賓偃旗息鼓,日本欲語還休,合作共贏成為峰會的主旋律。
堅實的制度安排是東亞長治久安的保障。借著APEC東風,中國主導的地區方案先聲奪人。無論是政治安全和經濟發展“兩個輪子一起轉”的東亞驅動模式,還是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直面南海問題的“雙軌思路”,李克強總理不避難題,求同存異,在會場內外釋放中國真心誠意,傳遞中國鏗鏘之音,以規則意識彰顯大國外交。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同商討簽署的“睦鄰友好條約”有望成為南海問題的“定海神針”﹔而構建互聯互通的“一帶一路”、打造攸關各方的亞洲投資銀行,正是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讓“亞洲夢”成為亞洲各國新的起點。凝聚各方共識,構建行動准則,中國和東盟各國有望迎來更加璀璨的“鑽石十年”。
五、二十國集團峰會聚焦全球經濟 普京遇冷凸顯大國角力
11月15—16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峰會並發表講話。本屆峰會以促進私營企業成長,增加全球經濟抗沖擊性和鞏固全球體系為主題,核心仍是促進經濟增長,顯示出各國仍在極力尋求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願望。與會各國在推動金融監管改革、加強能源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等問題達成共識外,還一致同意採取行動建設反腐敗合作網絡,拒絕為腐敗官員提供避罪港。會議最后宣布,將由中國主辦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
盡管“陽光之城”布裡斯班熱浪襲人,但俄羅斯總統普京卻在會場內外深感陣陣寒意。從派出低級別接機人員到領導人合影被排在邊緣,澳方對普京的不滿情緒顯而易見。美、英、德、加、澳等國領導人就烏克蘭問題的輪番抨擊,更是將原本應專注於經濟議題的G20峰會,變成西方針對普京的“批斗會”。在四面楚歌的圍攻下,普京總統以“需要休息”為由,提前乘機回國。美西方與俄羅斯的關系似乎已近谷底,但受制於中東地區沖突和天然氣供應問題,美國與歐盟難以與俄徹底攤牌,G20峰會上的集體抱怨更像是一種捍衛價值觀的外交姿態。深諳西方政治底牌的普京在回國后便表示願意加強同美國的合作,在利益捆綁的全球化時代,美歐俄的角力仍將跌宕起伏。
六、聯合國通過朝鮮人權決議案 朝鮮“魅力攻勢”收效甚微
11月18日,聯合國大會中負責人權事務的第三委員會投票通過了有關朝鮮人權問題的決議案,要求將朝鮮人權狀況提交給國際刑事法庭處理,並審判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有111個國家投票支持了這一決議,包括俄羅斯、中國、白俄羅斯、古巴在內的19國投票反對,另有55個國家投了棄權票。對此,朝鮮方面表示強烈不滿,駁斥這一決議為對抗性文件,是美國及其追隨者敵視朝鮮的政策,同時威脅重啟核試驗作為報復手段,並宣布關閉朝鮮與歐盟和日本的對話合作窗口。
年初以來,朝鮮展開了全方位、多元化外交的“魅力攻勢”,意圖打破外界長期封鎖,改善自身國際形象。朝鮮最高領導人派遣高官密集出訪歐美等國,積極與安倍政府商討解決綁架日本人問題,閃電訪問韓國發起“亞運外交”,突然宣布釋放扣押的美國公民。然而,這一系列舉動換來的卻是美歐日韓以人權問題在聯大向朝鮮集體施壓。朝鮮特使崔龍海造訪莫斯科時關於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的表態也被美國冷淡回應,朝鮮與各方關系的緩和瞬間化為泡影。可以說,聯大通過的朝鮮人權決議案暴露出西方對朝現有政權的信任危機,再次加劇了朝鮮問題的不確定性。縱觀半島局勢,對俄關系或成為朝鮮突破外交孤立的重要籌碼,而同作為西方敵視的對象,俄朝關系的加強是否會加劇當事國的國際困境,仍有待觀察。
七、伊核問題談判再做延期 內憂外患前景堪憂
11月24日,由於伊朗核問題談判雙方未能在最后期限內達成一致,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決定將達成全面協議的最后期限再次延長至2015年7月1日。自2014年2月全面協議談判開始以來,六國和伊朗舉行了十輪磋商,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但雙方在限制伊朗鈾濃縮離心機規模和解除對伊制裁時間表等核心問題上仍存在不小分歧,導致全面協議未能如期達成。不過,伊朗和六國代表均承擔不起談判失敗的風險,這次延期體現了雙方理智務實的談判精神,同時也凸顯出伊朗核問題的高度復雜性。
技術性問題已不再是談判雙方無法妥協的節點,全面協議的難以達成關鍵在於談判桌外美伊雙方的重重掣肘。內部方面,美伊國內保守派態度強硬,加劇了雙方的信任危機。共和黨主導的國會已醞釀推動對伊朗採取新一輪制裁,伊朗國內政治鷹派同樣誓不妥協,對於已投入巨大政治砝碼的奧巴馬政府和魯哈尼政府而言,讓步空間十分有限。外部方面,作為美國的中東盟友和伊朗的地區宿敵,以色列和沙特堅決反對美伊和解,一旦談判破裂,伊朗很可能重啟核計劃,從而引發地區動蕩。如今伊核問題的解決已面臨難得契機,各方唯有抓住機遇,以超越歷史的政治決斷和靈活務實的談判態度,才有希望實現地區穩定和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執筆:蘇童)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