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芳 林佳梅 耿興強
黃文榮(右一)認真地跟著自己的師傅學習。
從建筑工地零工到第十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焊工組冠軍,山東電力建設第二工程公司焊工黃文榮用了11年的努力。“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沒時間學習。晚上回到宿舍自學理論,一直學到半夜。”
把焊口當做
工藝品打磨
黃文榮是個“85后”,卻沒有新生代的浮躁和狂傲。2003年,他初中剛畢業后就到建筑工地打零工,工作中的他漸漸對電焊產生了好奇和興趣。這時恰逢山東電力建設第二工程公司招工,從此,黃文榮便與電焊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開始搶著練習、主動練習,想要盡快掌握這門技術。”初入電焊行業的黃文榮,當時還僅是一個十七歲的毛頭小子,“在跟著師傅干活的時候,揣摩師傅的每一個動作要領。練習時,在別人休息的時候,我還是苦練,把基礎打牢。”
作為一個焊工,黃文榮在內心有自己的標准。“把每一件作品不僅要在質量上過關,符合生產要求,還要外表美觀,讓它看起來是一件具有美感的工藝品。”黃文榮對自己要求很苛刻,“做成這樣的工藝品不是件容易的事,這需要焊工手持焊槍要平穩,用力要均勻,做出來的焊縫才能夠勻稱美觀、天衣無縫。為了這樣的美觀,經常一蹲就是幾個小時、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當工程完工時,才發覺腳已經完全麻木、腰已經直不起來了。”
“十年磨一劍”,黃文榮用了11年時間打磨“焊口作品”。十幾個電建工程項目,他奉獻了上萬個可以稱作工藝品的焊口,也把自己磨練成了一個功底深厚、技藝高超的優秀青年焊工。
一晚上燒掉
13公斤焊條
焊工是個苦差事,燒電焊時的強烈火光可能灼傷眼睛,火花四濺可能燒傷皮膚,這些“皮肉之苦”已是司空見慣。黃文榮擼開袖子,看到胳膊上一個個圓疤,他笑稱:“這是焊工的獨特標志,已經算不上什麼新鮮事了。”
說起自己的得意作品,黃文榮侃侃而談。“在湖南宜陽電廠項目中,當時焊接材料是合金鋼,預熱溫度要達到200℃-300℃才行。一晚上要燒60支焊口,整個工程下來共燒了500多支口。”焊條掉落下來的火花灼透了厚厚的皮衣,灼傷了皮膚,最后換來了合格率100%的成績。
“在雲南滇東電廠四大管道檢修項目,一般都在死角位置焊接口,有的離地面很低,有的離牆面很近,‘燒’起來很麻煩。”黃文榮主動要求上夜班,天天工作到凌晨六點,“一天晚上我要燒掉13公斤焊條,一個月才把這個項目完成。”
獲得全國焊工冠軍的黃文榮在師傅王啟峰眼裡是“厚積薄發,一鳴驚人”。“短短的兩年時間裡,他就在四次省級二類以上技術比賽中,三次獲得冠軍,一次獲得亞軍。鮮花和掌聲的背后,是他耐住寂寞,苦練本領的結果,是他刻苦鑽研、辛勤付出的結果,是他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