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評論記者 新華社記者
“精准扶貧”是去年習總書記在湘西調研扶貧工作時作出的重要指示。一年時間過去了,記者來到地處大湘西的懷化,切身感受到懷化落實總書記“精准扶貧”精神,搶抓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等重大機遇,創新扶貧工作思路、舉措和機制,大力推進精准化、精細化、科學化扶貧,推動扶貧開發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轉變,積極探索精准扶貧的好路子帶來的巨大變化。為此,本刊和新華社記者對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進行了專訪。
記者:“精准扶貧”的前提是精准識別扶貧對象,隻有對扶貧對象的准確判斷和識別,我們的扶貧政策才能對症下藥,起到實實在在的效果。請問懷化市在這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實踐?
彭國甫:懷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准確把握國家扶貧開發總體規劃和宏觀政策導向,科學編制全市《“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貧困村到戶到人扶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加強頂層設計,確保扶貧攻堅任務、政策等逐項落到實處。以規劃為龍頭引領,明確523個貧困村為攻堅重點,按照規劃到村、扶貧到戶、責任到人、因戶施策的要求,分期、統籌、穩步推進深度扶貧。針對過去不同程度存在的扶貧家底不明、對象不清、效果不佳等問題,全面啟動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識別工作,建立完善符合市情實際的貧困對象識別體系,全面摸清扶貧家底,精准識別扶貧對象,實現“四化”,即:識別指標標准化,在全市統一建立了涵蓋收入、教育、健康、住房、資產、環境等主要內容的貧困人口識別指標體系,現已基本完成全市所有貧困對象的精准識別以及1237個貧困村的申報工作﹔識別過程公開化,建立“戶主自願申請、村民小組提名、村民代表評議和票決、村委會審查、鄉鎮審核公示、縣扶貧辦復核、縣級審定公告”的七步識別流程,層層審核把關,確保公開、公平、公正﹔識別管理信息化,加快建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對每個貧困村及貧困戶的家庭人口、經濟收入、致貧原因等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建檔立卡,做到“人有卡、戶有冊、村有簿、鄉鎮有電子檔、市縣有數據庫”﹔對象調整動態化,全方位、全過程監測扶貧對象,實現有進有出、動態調整。
記者:“精准扶貧”是扶貧工作在新形勢下的創新舉措,在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鑒的情況下,在千頭萬緒的工作面前,懷化是如何抓住重點工作進行突破的?
彭國甫: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瞄准重點、精確制導,一地一策、一戶一計,增強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是突出保基本、兜底線。低保方面,實現應保盡保,目前全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擴面由6%提高到了8%,對缺乏勞動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救助方面,在112個貧困村開展貧困戶醫療保險救助試點,實行適時救助或專項救助相結合,解決貧困戶因病因災致貧返貧問題。住房方面,加快貧困戶安居工程建設,確保2016年全部解決好無房和D級危房貧困戶的住房難題。
二是突出強基礎、增后勁。堅持基礎先行,加大農村道路、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力爭三年內,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等級公路、貧困村通暢率達到100%,所有貧困村完成農電改造任務,散居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加大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實施“雨露計劃”,改善151個村小(教學點)辦學條件,每年給每個貧困村安排2萬元用於貧困學生就學補助。不斷完善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確保每個行政村有衛生室、有合格醫生,今年完成合格衛生室建設52個,培訓合格村醫78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100%。
三是突出扶產業、促增收。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優勢特色、產業基礎等條件,因地制宜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拓寬致富增收渠道,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真正“拔窮根”“換窮業”“挪窮窩”。在產業扶持過程中,根據貧困村產業基礎和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分類指導、對症施策,探索形成了六種利益聯結模式,有效帶動了產業開發,促進了農民增收。
記者: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指出,打好扶貧攻堅戰,民族地區是主戰場。懷化市通過實施產業扶貧,探索了6種產業扶貧模式,能給大家具體談談嗎?
彭國甫:一是貧困村主導產業發展模式。由當地政府幫助貧困村發展一個主導產業,引導貧困戶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生產經營。如中方縣花橋鎮排葉村以高山葡萄作為主導產業,全村種植2000余畝,人均增收2924元。二是貧困戶土地入股模式。引導龍頭企業到貧困村流轉土地建設基地,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分紅,以參與龍頭企業勞動獲取報酬,扶貧部門對龍頭企業實行資金幫扶、扶貧貼息等扶持。三是龍頭企業訂單模式。引導龍頭企業在貧困村投放訂單,通過向農戶提供種苗、技術等方式,直接訂購貧困戶所生產的產品,帶動農戶增收。四是融資合作分紅模式。引導貧困戶自願與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企業為貧困農戶擔保,貧困戶利用惠農貸款入股,到期后企業償還農戶的貸款本金和利息,農戶直接取得資金分紅。如漵浦縣採取“公司+銀行+農戶”模式發展黑木耳,以8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貼息撬動了8540萬元的金融資金,項目覆蓋扶貧對象1789戶、7703人,人平增收2381元。五是產業扶貧資金入股模式。對經營能力較弱和產業發展條件較差的貧困村,實行產業扶貧資金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將70%的產業扶貧資金對困難群眾進行量化,以村為單元,貧困戶整體委托村委會把產業扶貧資金入股到某一合作社或大戶,作為貧困戶永久性的資金進行分紅。六是園區建設與扶貧生態移民相結合模式。對生態條件惡劣、產業發展基礎差的貧困村,整合扶貧資金在條件相對優越的地方建設產業園,引導貧困村農民入園就業,實現園區發展與移民搬遷相結合,徹底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
記者:隻有建立一個好機制,才能凝聚扶貧開發力量,確保“精准扶貧”成為貧困地區整體脫貧致富的好路子。懷化在這方面有哪些探索和創新?
彭國甫:一是健全連片推進機制。按照“縣為單位、整合資金、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產業脫困”的思路,以整村推進為核心,在全市劃定54個深度貧困小片區,連片安排項目資金,連片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連片建設特色產業,通過區域整體開發帶動整體脫貧致富。二是創新金融扶貧機制。在沅陵縣、麻陽縣開展扶貧資金擔保貸款試點工作,搭建金融扶貧投融資平台,引導資源要素向貧困地區傾斜。目前,兩縣已組建1.25億元的投融資擔保平台,首批授信2.48億元,落實項目貸款6380萬元,帶動4.26萬貧困群眾發展生產。三是完善責任考核機制。大力推行“三聯一包”,即:市級領導聯村指導、機關單位聯村幫扶、工商企業聯村援助和機關企業黨員干部包戶脫貧解困,近年來通過“三聯一包”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28億元。加強扶貧績效考核,納入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領導班子評優和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據。嚴格“減貧摘帽”獎懲,對提前脫貧“摘帽”的,原定扶持政策不變,投入力度不減,並給予相應獎勵﹔對不能按期“摘帽”和造假“摘帽”的,嚴格追究責任。
(《新湘評論》2014年第23期)
(《新湘評論》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