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把信念寫在最基層

2014年12月03日13:09   來源:吉林日報

原標題:把信念寫在最基層

  報告人記者孫春艷

  大家好!我叫孫春艷,是吉林日報社記者。

  從事記者工作14年以來,接觸、採訪過的先進人物有很多,但吳亞琴,是我腦海中印象最深的一個,也是最打動我的一個。

  初見吳亞琴,是2013年5月10日。那是全省防災減災宣傳周期間,我到長山花園社區參觀居民的應急演練。科學、有序地演練讓我非常震驚,心裡暗想,在這麼一個偏僻的城區,竟搞得這麼專業,這可不是臨時抱佛腳能湊出來的,這個社區可不一般。

  採訪的間隙,我找到了社區書記吳亞琴。她快人快語,說起社區工作頭頭是道。在一樓的一間活動室,看到幾個大娘在打扑克,吳亞琴說:“咱家老人天天都有來玩兒的。”我有些疑惑,但馬上明白了,她是把這屋裡的老人都稱“咱家老人”。她又說,“樓上還有個學生活動室,下午放學后,那些父母沒時間接的孩子,都會被接到這兒寫作業。”

  簡短的閑聊讓我意識到,“這個社區有故事!”后來報社要做社區黨建的選題,年輕記者一時沒有線索,我推薦他們到長山花園社區去。一篇篇關於長山花園社區的鮮活報道見報了——“長山花園社區

  開設道德課堂了”、“長山花園社區的老人有人照料”、“長山花園社區的黨建工作扎實”……長山花園社區成了很多媒體記者新聞資源的“富礦”。

  看過這些報道,我發現,在多篇文章中都以不同形式、有過相似的表述——“長山花園社區有了這許多變化和成績,多虧有個好帶頭人吳亞琴。”這讓我越來越好奇,她究竟是個怎樣的人,能吸引這麼多的記者,得到那麼多百姓的口碑?

  今年7月,吉林省委宣傳部在調研考核吳亞琴這個典型時,我先期介入了對她的採訪工作。幾日的蹲點採訪,讓我走近了吳亞琴,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清晰。

  不在社區工作,沒法體會這份工作的瑣碎和龐雜。大到低保認定、困難補助﹔小到停水、停電、鄰裡糾紛,居民不管遇到啥為難事,第一個想到的都是社區。有工作人員形象地說,“哪個大娘的貓丟了,都得讓我們幫找。”

  無論大事小情,該管不該管,居民找到社區,社區就得把事兒先接下來。這是吳亞琴定下的規矩。她說,“在居民眼裡,社區就是黨委和政府,居民找到這兒了,哪怕這事兒不歸咱們管,幫忙打個電話問問也好。如果咱們把他往外推,那他找誰去。”

  正因有著這樣的責任感,吳亞琴把該管不該管的事兒都攬下了。有的是群眾支持的,像當年社區創業時搞綠化、修健身廣場,現在志願者巡邏、冬季掃雪﹔也有個別人對她有過意見,拆“三小”、清理加氣站時,堵在社區門兒罵她的人也有。有個居民因為當年罵過她,6、7年沒登社區的門兒。最近他想申請公租房,但咋也抹不開面兒去填表。吳亞琴讓他該來就來,該咋辦咋辦。事后,那個居民感嘆到:“真沒想到你這麼‘大量’!”

  說起處理這些困難的秘訣,吳亞琴說:“其實沒啥秘訣,就一個心思,把居民的事兒當成自己爹媽的事去辦,心裡這麼想,也去這麼做,時間久了,他們就會明白你是為了他好,不是為自己,就會信得著你。”

  就是靠著“把居民當爹媽”這不是秘訣的秘訣,她用自己的付出把長山花園社區居民的心捂熱了。

  當年企業破產,居民生計成了問題,哪有心思搞社區建設。吳亞琴帶著黨員一戶戶走、一戶戶訪,事事想在前、干在前,樓道裡蒼蠅沒了,健身廣場修起來了,頂樓不再漏雨了、冬天暖氣熱了……居民們感受著身邊的變化,心氣兒慢慢順過來了,對社區的事兒都熱心起來,對她也更加信任了。

  採訪過程中有一些細節讓我非常難忘。走在社區裡,有大娘打開窗戶問她,吃不吃家裡剛做好的大餅子小豆腐﹔還有人拉著她說,兒子要娶媳婦會親家的煩心事﹔更有居民直白地告訴我,以前還和她干過仗,但現在對她豎起了大拇指。

  在一件件小事裡,我真切感受到了她和居民之間家人一樣的情感、家人一樣的信任、家人一樣的愛護、家人一樣的支持。

  我一直在追問,20年的堅韌不拔,吳亞琴到底是從哪裡汲取了最初的力量。她告訴我,1995年,她剛來時才34歲,也不想當這個“居委會大媽”,但一個老廠長找她談話,說:“我了解你,善良、有責任感,相信你能把這個爛攤子管好”——就是這樣一番話,就是這份組織的信任和托付,讓她再也沒拔出腳去。這份信任與支持就是支撐她前行的“永恆動力”。

  隨著長山花園社區越來越出名,不斷有公司看中她的能力才干,出高工資想挖她走,她都拒絕了。

  “我其實也缺錢。”吳亞琴坦言。女兒女婿都是工薪階層,養了兩個孩子,經濟壓力很大,她也想幫孩子一把﹔父母退休工資不高,她也想幫他們改善生活﹔鄰裡之間婚喪嫁娶,她都不會落下,但輪到她自己,她卻堅持另一個標准:從不因自己的事兒打擾居民。

  因此她的孩子升學,父母過生日,甚至奶奶去世,都有意不讓人知道,她說:“咱是社區主任,是這裡的‘頭’兒,咱一操辦就和別人不一樣了,不能衣服沒穿破讓人指破了。”

  因為社區工作的繁忙,她在照顧父母時有些力不從心。母親王秀珍並沒埋怨她,隻說“心疼”,“一人難遂百人願啊,你們隻看到她能干,我看到的是她讓人罵得背后哭。亞琴身體又不好,子宮肌瘤手術后留下了病根兒,經常肚子疼,看她那難受樣兒,我總勸她別干了,她也不聽我的呀,還見天勁勁兒地干。”

  父親卻不順著母親話說:“給黨干工作就得拼命干,沒共產黨哪有我今天,是黨把我從一個雇農培養為軍工企業的工人,老了還有吃有喝,看病還有醫保。”

  正是在這政治素養高、黨性修養強的老三線工人身邊,養成了吳亞琴能吃苦、能干事、要強不服輸的性格。

  正是在這知冷知熱、平凡朴實的社區居民的支持下,吳亞琴帶著一班人造就了今天幸福和諧的“長山花園”。

  開始蹲點的幾天,跟著她裡外忙碌著,我帶著挑剔的目光觀察她,在全省、在全國,社區書記有成千上萬個,吳亞琴的優秀與杰出又體現在哪裡?

  在我梳理採訪資料時,看著密密麻麻的字跡中記錄的一件件事例,回憶著一個個居民的動情話語,在腦海中盡量去還原她這20年的生活片斷,我意識到,吳亞琴的不一般就在這一點一滴的付出裡,她不僅對待群眾有愛心,對待工作有熱心,而且遇到問題有辦法,解決難題能創新。

  平凡孕育著偉大,吳亞琴的崇高就在這7000多個日夜裡,她把自己的愛、自己的心,融入進長山花園社區每戶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那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在蒲公英少年之家體會到的溫暖和關愛﹔

  那是孤寡老人在每個夜晚都能幸福安眠的踏實﹔

  那是中年人下崗后,再次去就業創業的勇氣﹔那更是每個居民遇到難事時不再孤單的陪伴﹔

  ……

  她把20年的光陰、20年的心血都澆灌在了這裡。

  作為一名記者,每次採訪她,我都會發現有新的故事,產生新的感動,很難在一篇文章中再現她這20年的辛苦與付出,面對這名時代楷模,文字顯得那樣無力,再多的描寫也涵蓋不了她對居民的愛與奉獻。

  作為一名黨員,我覺得,她就像是一面鮮紅的旗幟,飄揚在最基層,用自己的熱情點燃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用吃苦在前、奉獻在前讓群眾有發自內心的對黨的感情。

  20年如一日,吳亞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把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和錚錚誓言寫在了社區,寫到了居民心裡。(報告人系吉林日報記者孫春艷)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學習動態·體會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