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書店的沖擊和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傳統書店接連遭遇“閉門潮”。但與此同時,一些特色書店正走近我們,它們一改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讀者可以在那裡買書、讀書,也可以泡上咖啡安靜地寫作,還可以約幾個好友聽音樂會,參加文化沙龍。
特色書店為何有市場?經營上有啥門道?能取代傳統書店成為城市文化新地標嗎?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經營者:喜歡才能堅守
在新華書店等“國字號”書店步履維艱之時,為什麼還有人開書店呢?十多家特色書店的老板給出了答案:喜歡書。 “我相信所有做書店的人,首先是因為喜歡書,我想大家都一樣活在夢想裡,無論書店賺不賺錢。 ”沈陽三聯書店老板崔志梅說。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大連回聲書店老板韓琳琳,“其實所有做特色書店的人都是喜歡讀書的,否則很難堅持下去。 ”
有人評價,大連最有特色的書店是位於友好廣場附近的木文堂。在木文堂,重點、賣點、亮點都是書。書店以社科、人文類書籍為主,而這種書是最難賣的。老板汪賓是一位略帶書卷氣的外地人,他喜歡給別人推薦書,“如果讀者喜歡我推薦的書,我會很開心,很有成就感。我通過書還結交了很多朋友,大家經常在一起交流談書。 ”
提供不一樣的買書空間
開業已經5年的吶喊書店,毫無疑問已成為沈陽的文化新地標。店長劉陽說,這裡是給有獨立思想的青年團體提供一個發出自己聲音的平台。吶喊書店的樓梯間被老工廠、舊房子、廢棄火車道等老照片包圍,試圖找回這座城市的文化氣息。除了賣書,這裡還是獨立電影聯盟的加盟院線和地下原創音樂組織的演出現場,很多大學生社會實踐和創業組織都把這裡選為活動基地。
同樣,在大連也有一個新文化地標,那就是位於15庫的回聲書店。這裡不僅有書籍、咖啡、簡餐賣,還可以聽講座、看電影、聽音樂會、看藝術展。韓琳琳說,“回聲書店已經擁有一批固定讀者,甚至有外地讀者特意來大連到這裡挑書、買書。”為了實現“想讓大連人每年多讀一本書”的夢想,韓琳琳還在大連理工大學北門附近開了一家回聲圖書館。
位於沈陽北站的氧氣書吧主打環境牌,設有綠植、免費WIFI、懶人沙發等。店主莫鈞介紹,他不想做單純的書店,更願意給書友們創造一個“讀書體驗”的環境。而杏林7號咖啡書吧是沈城第一家營業到午夜12點的書吧,店主人張佟表示,她想在寧靜的夜晚,給讀者提供一個有暖燈、有咖啡、有音樂、有圖書的環境。
每家特色書店都有各自獨到的經營理念,但整體風格基本都是做延伸服務,給讀者提供不一樣的買書空間。“其實,逛書店不但是買賣行為,更主要的是體驗,隻有相應的氛圍才能讓人愉悅。”經常在吶喊書店淘書的周可行的話,代表了很多常去特色書店人的心聲。
多元經營是首選
從沈陽、大連乃至全國特色書店的經營方式來看,多元經營是首選,書店把圖書售賣作為主業,並輔以各種手段,增強書店的生命力。
問及經營狀況,有的特色書店不太樂觀。席殊書屋店主曹麗娟說,房租在漲,書的進貨價也在漲。除了拓展業務,她還把成本降到最低:員工都是親戚,自己騎車去取貨。氧氣書吧店主莫鈞介紹,賣書收入隻佔到總收入的10%至20%,單純靠賣書是生存不下去的。這種情況在大連同樣存在。 “目前店裡主要靠飲品掙錢,也做一些簡餐,但很難做到收支平衡”,回聲書店的韓琳琳說。
但有些特色書店的經營則讓人充滿希望。吶喊書店的劉陽介紹,他們書店雖然現在也賠錢,但是賠錢額正在逐年減少。而貓的天空之城則讓人振奮,“我們的書店已經盈利了,不但是圖書盈利,而且各種衍生產品也都成為利潤增長點。”其東北地區總負責人辛怡介紹。
順應市場轉變經營方式
特色書店該如何實現盈利呢?
氧氣書吧店主莫鈞的觀點是:“一定要順應市場轉變經營方式,否則書店倒閉是必然的。”面對很多特色書店陷入經營窘境,甚至有人預言其也會被網絡書店代替,他說:“我從來不擔心會沒人喜歡實體書店,恰恰相反,我認為這個行業很有前景。我也不擔心盜版書、網商和電子書的打擊,隻要把服務做好,我們給的是讀者想要的,就一定不會被市場淘汰。 ”
位於大連高爾基路上的尚書苑是一家以文學、歷史、哲學圖書為主,還有一些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舊圖書的書店。店主張錫坤說:“我個人認為,書店應該有兩種,一種是規模效應的地區航母級書店,另外一種就是那些規模不大,但是極具特色的書店,如北京的單向街等。在網絡和電子書沖擊的背景下,今后書店的生存和發展,特色和不可替代性是一個發展趨勢。 ”(記者/周立德 劉爽 胡宜男)
相關專題 |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