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中宣部在央視向全社會公開發布了“時代楷模”馬善祥的先進事跡。今年58歲的馬善祥,是重慶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辦事處的首席調解員,群眾都習慣叫他“老馬”。
老馬是個有故事的人。26年來,他爬坡上坎、走街串巷,調解了各類矛盾糾紛2000余起,這裡面的家長裡短、鄰裡糾葛、人間百態、矛盾沖突,都成了老馬心裡的故事。現在,老馬得到“時代楷模”的榮譽,他自己的故事,也成為一個重慶經典,成為一個值得敘述的中國故事。
老馬的故事,有真誠,有智慧,對調解基層群眾矛盾,做好基層思想政治工作,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產生極大的時代價值。
說起基層,不少人會有“基層真苦,基層真累,基層真難”的慨嘆。問題是,做起基層工作來,干部不應該抱怨“真苦、真累、真難”,否則,以這種心態來為群眾辦事,結果肯定不樂觀。對此,老馬說,“對群眾感情不真不深,做起來肯定難,用心用情去做就不難。”群眾眼睛是雪亮的,一個干部對待群眾是不是真誠的,一眼就能看得出。就像一個歌手在舞台上唱歌,如果不真誠,觀眾很容易就能聽得出,看得清,感受得到。那樣的話,就算聲音吼得再高,姿勢擺得再酷,也打動不了人。
老馬的真誠,體現在平等地對待群眾,將心比心,用心換心,同悲同喜。比如,他總是耐心傾聽每一位來訪群眾,經常陪來訪群眾一起落淚,一起歡樂。來訪者離開時,他都要送到樓下大門口。曾有一對再婚老兩口和他們各自子女在繼承房產問題上產生矛盾,老馬調解時,既講道理依法“斷案”,又推心置腹,聊家庭,聊親情,最后,這一大家子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一起笑著離開了。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基層工作最需要的,也還是一顆對群眾真誠的“心”。隻有這樣,才能消除干部與群眾的“思想性隔膜”,讓黨心和民意產生共鳴。
調解基層群眾的矛盾,不僅要真誠,還應該有智慧,講辦法。老馬之所以能成為群眾的“情緒調節師”和“明星和事佬”,就在於對基層的工作方式方法有創新,有突破。老馬有148本、520多萬字的工作筆記,那裡面寫的多是“方法論”。老馬也設計出一套思路、語言、動作,都是用來為解決問題服務的。諸如“群眾可以情緒化,干部不能情緒化”、“謙卑融入群眾,解決問題要自信”之類的心得體會,既是態度,又是辦法。作為“老馬工作室”負責人,老馬還帶著一個從事基層調解工作和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的專業團隊,創造出“老馬工作法”,形成“基層工作經”。
解決基層工作難題,就需要這種水滴石穿的精神,需要這種精雕細作的功夫,需要這種經驗資源的共享,需要這種創新思維的突破。反觀現在有的干部,在做基層工作的時候,有畏難情緒,有時還會把問題往外部推,給自己找理由,而沒有意識到,基層群眾之間的矛盾,本身就有著一個重要的緩沖地帶,需要通過發揮情感和智慧的力量來進行調解。干部也隻有真正沉下心,做到以情動人,不斷創新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才能不辜負民意期待。
老馬的故事啟示我們,與基層群眾打交道,不應該做“遙控器”,而應心貼著心,去傾聽那些“沉沒的聲音”,來緩釋一些群眾內心被壓抑、待紓解的情緒。同時,還應該利用好日益豐富的時代資源,來真正提高自身對待群眾的回應能力,切實解決好群眾的實際問題。隻有這樣,才能使干群關系不會出現“民意赤字”現象,才能避免社會心態的淤塞和板結,使基層這個微循環系統更加健康,更有活力。
老馬是基層群眾工作的楷模,是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進典型。現在,老馬那些非常溫暖人心的故事,就是應該向廣大干部群眾講好的中國故事;老馬那些很有啟發意義的話語,就是在向全社會傳遞有價值的好聲音。願老馬的故事能給基層帶來更多有價值的啟示。(單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