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如何縮短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2014年11月25日09:2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如何縮短我們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

編者按

11月中旬,在教育部對某“985工程”高校進行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期間,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劉振天得以與此番受邀以境外專家身份參加評估的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助理吳景深教授進行了深度交流。吳教授本科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后到德國漢堡工業大學、美國密歇根大學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著名高校留學和工作,1996年至今擔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三年前受聘內地某知名大學試點學院外籍院長,是一名中西會通的知名專家。劉振天教授以專家身份對專家進行的“訪談”,有著不同於媒體人採寫的視角與深度,本版特邀他來做一回欄目主持人,並希望這樣的形式能在專家學者中得到認可、推廣與參與。

辦大學需要遠見和智慧

劉振天:內地高校評估,指標體系中的第一項就是辦學思想與目標定位,是建設和發展研究型大學,還是為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應用型高校。請問吳教授,就這一點您的看法是什麼?

吳景深:歐美和香港的高校也十分重視大學的目標與定位,不過,他們更願意把目標和定位稱作大學的使命或願景。不管你是研究型、學術型的,還是教學型、應用型的,也不論是世界一流還是國內一般水平,作為大學,都應該有自己的方向,都應該有超前思維和戰略思維。在適應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社會的引領和導航。大學之大,就在於視野和胸懷寬闊,不局限於一己之見﹔高等教育之高,就在於立意高遠,不拘泥於當下之功。要主動研判社會發展趨勢,分析其利弊得失,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掌控社會發展目標和進程。知識經濟時代,社會既不是被動的存在物,也不是單純的決定者,社會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過程與結果,因此,人們對未來社會,可以預見、可以構建、可以制造。其中,大學憑借其知識、思想、智慧、人才和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充當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歸根到底,大學是要培養有遠見卓識的、有責任感的、富於創新與進取的人才。要圍繞社會發展進行不同層面的研究,以此作為大學學科發展的選題和教學改進的依據。比如,香港科技大學的“信息技術中的應用理論和高性能軟件”“大規模科學計算”以及“環境友好現代混凝土的基礎研究”就屬於超前性的研究,不僅緊跟美國等國的超一流大學的研究動向,也不僅把握其現在研究課題,還更關注可能的研究課題。總之,要反對浮躁虛夸的、過於追求當下那種立竿見影式的政績化教育和研究,要耐得住寂寞、安定住心緒,認准目標孜孜以求,就會結出碩果,否則將在根本上傷及大學自身。

讓教師安心體面地教書做學問

劉振天:你一年之中,一半的時間在香港工作,另一半時間在內地工作。兩邊的大學觀念不同,體制機制不同,工作思路和做法不同,請問在香港工作和內地工作有何區別、有何感受?

吳景深:最大的不同,是在香港自由支配的時間多,比較清靜比較單純,但在內地用於應酬和協調的關節過多,比香港忙、累,所以,我十分理解和同情內地高校領導或教師的境遇,畢竟工作和辦事要克服很多困難。香港高校的教授地位相當高,無論是校長、副校長還是院長,如果他是教授,那一定要把教授的名銜放在最前面,其次才是職務。大學教師、行政與輔助人員,待遇好,收入豐厚,社會保障健全,每一個人都能非常體面地工作和生活,不必為生計所累,也不必為瑣事操心,可以一心一意地、從容不迫地教書和研究。香港人的契約意識非常強,人們都習慣地按照規章辦事,不必事事等待領導過問和督促。在制度設計上,確保目標清晰、責權利分明。比如教授要出國參加學術會議,隻需要給學院辦事員(如教學秘書)發出一個郵件說明情況,辦事員就會按照規定程序把所有的事情辦妥。教授申請課題、報銷、從事研究,涉及服務之事,輔助人員會自覺做好,不需要教授本人忙活。不同部門的配合也非常順暢,很少存在相互推諉、刁難等現象,不僅工作效率高,心情也舒暢。

香港的大學重視教師教學評價和研究評價,而且評價程序十分嚴密,要求非常嚴格。但評價前提是尊重學術規律,評價周期相對較長,通過評價促進教師學術成長與進步。香港科大學術評價,很少強調短平快式的研究,不重數量重質量,不搞計件制和工分制,教學或科研成果一般不與獎金挂鉤(通常頒發獎狀)。研究選題多尊重學者個人興趣與專長,獲得立項資助的課題研究允許失敗,也可以沒有公開發表的著作或論文,前提是理由充分。晉升教授崗位全球競聘,學術成果不論發表級別,但必須獲得相同領域若干名世界頂尖專家學者的認可(匿名評審)和答辯通過。

大數據時代要以學生為中心

劉振天:香港科大的教授如何教學?怎樣才能培養一流人才?這是我非常關心且急於向吳教授討教的問題。

吳景深:重要的是改變教學觀念和模式,變“教師教”為“學生學”,以學生為中心。這必須有制度做保証,措施和行動同步跟進,否則容易停留在口號上。在香港科大,以學生為中心是學校的基本信條,它內化在學校教師、職員、教學、研究、管理等方方面面。比如,有本科生研究計劃,普遍化的導師制,學生學習和生涯發展指導計劃。學生全面深入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作為決策機構的董事會,必須有學生代表,學校目標的確定、課程與培養方案制定、教育教學制度的施行,要聽學生的意見和訴求。教授視教學為天職和義務,及時了解學生和社會需求,以此調整自己的教學,使教學更具適應性、針對性和發展性。

在信息高度發達,知識容易獲得的時代,教授們整體上已經實現了教學重心的轉移,從知識傳授到開發學生能力、從過去以教為中心到以學為中心。可以說,大數據時代對每一位教師既是挑戰,也為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學習進程與狀態,從而改進和優化教學提供了技術手段與方法。例如,香港科大多數教室都安裝了類似於投票表決器一樣的學習與問題解決反饋器,教師在教學中會經常提出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即時回答,隻要學生按下機器按鈕,答案正確與否就會立刻呈現出來,教師也就很快了解和掌握了學生學習動態,並針對性地變換教學策略。香港科大的教師,一般都實行互動式教學,每學期都向學生布置十個左右的作業,由學生分組合作或獨立完成,教師教學中隨時檢查,並讓學生當先生,教師當學生,這就是所謂的“翻轉課堂”,通過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表達和組織才能。師生圍繞學習任務經常開展形成性或過程性評價,以利於及時改進教學。每學期本科生學術委員會也會召開學生座談會,征求學生對學校培養方案、課程安排、教師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並將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送達有關部門和人員。

當然,以學生為中心不是對學生的放任和放鬆,必須對學生發展負責,嚴格要求學生。學生學業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表現成績兩部分組成,前者佔70%,后者佔30%。那些平時努力完成作業、善於探索和提出有質量的問題、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學生,平時成績就高,反之就低。而平時成績的評定,由教授和助教悉數記錄在案,沒有一絲馬虎。期末考試,則注重分析和應用能力測驗,教師所出的試卷要經受本科學術委員會的三位學術同行評審通過,方才有效,且同一課程試卷五年之內不得重復。

主持人結語

釘是釘,鉚是鉚,關注整體更須關注細節

教育行政人員、大學領導或者教育研究者,常常關注高等教育宏大主題與敘事,比如高等教育辦學觀念、制度、體制、布局、結構、改革、發展戰略等等,這些當然非常重要,因為整體和全局上的問題不清晰,辦學就會失去目標和方向。但是,宏觀頂層上的設計和安排一經確定,細節就成為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否則,目標再高遠,缺少細節也很難落實。現實情況是,我們不缺整體設計,但缺細致入微的機制和行動。細節體現觀念,體現制度,體現文化,體現學風和校風。

在進校評估和現場考察中,在專家和學校人員的對話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內地的專家願意談論辦學定位、體制改革以及制度設計問題(可能因為這些大問題我們確實沒有解決好),而境外專家則更多考察關注學校辦學細節問題(在他們那裡可能觀念和體制已不再是問題)。比如,去年某大學審核評估期間,評估組織機構請來的一位日本著名專家就特別注重觀察和收集在我們看來無足輕重的那些細枝末節的問題。比如,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舉的材料是否向學生交代引証出處,學生是否主動回答問題,所選用的教材是否聽取了高年級學生的意見,等等。此次評估中,吳教授參觀了該大學某學院學生的化學實驗課,認為其中存在可怕的安全隱患,如學生操作強酸強鹼時不戴手套,並且移動這些試劑時地面有雜亂的障礙物,而教師卻孰視無睹。另外,工程訓練中心供人們參觀的學生制作的金屬模型已生鏽,他認為會影響學生精益求精的態度。他認為,辦學大道理可以虛化,但大道理下的制度和措施必須實化,釘是釘、鉚是鉚,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應付。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有剛性的、可操作性的、持續性的保証體系,目標清晰、任務明確、責任落實、有完成措施與時間節點、有問責評價機制、有反饋改進。哪一環節都是具體的、細微的,但它們共同構成質量整體。提高教學質量如此,實現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也是如此。(主持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劉振天 嘉賓: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吳景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