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正義(右一)率揚州黨政領導和各界群眾在體育公園參加“跑步迎新年”活動。資料照片
長三角城市政要訪談 揚州篇
當仁不讓做轉型標兵
記者:新起點上,中央要求積極推進新一輪長三角合作,您覺得新意何在?
謝正義:我理解中央這個要求有著深遠戰略考慮,是“兩個百年”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歷史背景下的戰略構思。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城市群,在國內看,要當好轉型發展的標兵與主力——放眼全國主要幾個經濟板塊,要打破唯GDP論,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首先看誰?長三角當仁不讓。在創新驅動的發展導向上,上海是主要的動力源泉。從世界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靠什麼體現?靠哪裡體現?上海及長三角,應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世界上的顯要標志,無論經濟、文化,還是社會管理,長三角都要走在最前面。這其中,上海是龍頭。所謂龍頭,一是牽頭,二是帶頭。牽頭是有組織的,上海要在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中當仁不讓當好老大,這不是謙虛不謙虛的問題,而是主動擔當的問題。所謂帶頭,就是上海所為,在全國要樹樣子、做典范、立標杆,這不一定是有組織的,但是上海做出了樣子,大家就會向上海看齊,上海就會帶動長三角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
政府規劃要定“不干什麼”
記者:當下推進新一輪長三角合作,最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謝正義:當務之急有兩條。首先是基礎設施的一體化發展。隻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無縫對接,整個長三角才可能一體化。長三角應該構建區域內暢通的通勤化軌道交通,並做到互聯互通。第二是減少經濟發展的壁壘,讓市場配置資源在經濟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說白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不要規劃你干什麼我干什麼,而是要“不阻礙它干什麼”。這兩條最重要,我概括為“交通無縫、交易無障”。唯有如此,長三角一體化才可實現。現在上海有不少企業把生產制造基地放到了江蘇、揚州,江蘇、揚州也有不少企業把總部和研發中心放到了上海,這是企業按照市場規律做出的選擇,完全符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要求。我以為,政府牽頭搞規劃,不僅要規劃干什麼,而且要規劃不干什麼。
每個城市科學定位才不過度競爭
記者:在您看來,長三角區域內各城市如何處理錯位發展與合作?揚州是如何處理的?
謝正義:這個問題很尖銳很迫切。一個城市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所謂一體化,不是你干什麼我干什麼,而是你干了什麼,我不一定干什麼。隻有每個城市有自己科學的定位和角色,才不至於過度競爭﹔隻有特色,才能被需要﹔隻有特色,才能促進多元﹔隻有特色,才能提高整個城市群的競爭力。一個城市和一個人一樣,被需要是最主要的存在價值。有特色才有價值,也才會被需要。
說到揚州,主要是一個定位、兩個坐標、三個優勢。我們的總定位是跨江發展,融入蘇南、融入上海。兩維坐標:一是在長三角城市群中找到揚州定位,包括在寧鎮揚同城化中我們怎麼定位,在長三角核心區16城中我們怎麼定位,在長三角的定位也就是我們在全國的定位﹔二是在世界同類城市中找到我們定位。我們不可能像上海、紐約一樣構建國際化大都市,但我們覺得可以學習借鑒歐洲一些雖然小卻極富特色的城市,比如意大利威尼斯,努力建設世界名城。
揚州有三大核心優勢。首推歷史文化優勢,揚州的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可以說是東部沿海地區最好的。我們沒有搞千城一面的高樓大廈,而是從總體上保護了古城的歷史風貌。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讓揚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城市,揚州作為大運河最早開鑿地,不僅在中國有價值,在全世界也得到承認。這一條,我們在長三角各城市中是最有特色、最有魅力、最有底氣的,也是我們最被需要的地方。二是區位交通優勢,承東啟西,是長三角北翼中心城市,長江與運河的交匯點,加上高速交集、即將建設的淮揚鎮高鐵等,將成國家三大主要交通方式的交匯樞紐。三是生態環境優勢,樹多、水淨、氣朗、風清,外國人第一感受是“green (綠色)”和“clean(干淨)”。
記者:我們看到過一句旅游推介口號——“揚州最中國”,挺震撼,據說也是來自於外國游客?
謝正義:這句話有些大,可能是外國人常講“Find China in Yangzhou(在揚州發現中國)”直譯的緣故吧。不過揚州是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典范,外國人確實非常鐘愛。巴拿馬一位在中國生活5年的攝影師回去寄了一本影集給我,扉頁寫“I find China in Yangzhou”。揚州過去20年發展最為稱道的地方是很好保護傳承了歷史文化。我們要將瘦西湖打造為代表中國最高園林水准、能提供國際標准化服務的世界級公園,我們有這個基礎。瘦西湖核心景區內看不到一座高樓大廈,這在全國城市旅游景區獨一無二。
隻有聯通上海才能走向世界
記者:微軟創新中心這樣的世界級高端項目落戶揚州。上海正創建“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您覺得今天的長三角如何構建新型合作關系?
謝正義:審視城市有三個維度。本地人民要求宜居,外來游客要求宜游。揚州著名的東關街,節假日一天有十幾萬游客,又生活著居民,電瓶車游人爭路權,政府要找好平衡點。三是經濟發展,人們來到一個城市首先是為了工作,城市需要宜居宜游還需要宜“創”,創造就業,這樣才能吸引年輕人!城市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潛力在於年輕人。IT服務業,不以城市大小定論。美國硅谷不在紐約不在華盛頓而在聖何塞,印度的硅谷也不在孟買不在新德裡而在班加羅爾。軟件業的研發,面對一台電腦即可。但總體上看,揚州必須依靠上海、依托上海走向世界。許多外國人隻有來到上海才可能來到揚州。揚州隻有聯通上海才能走向世界,這是揚州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下一步重中之重是推進淮揚鎮鐵路建設,進入上海1小時通勤圈。當下推進揚州融入上海主要有三:一是旅游,二是產業合作,三是城市社會治理,上海的國際化背后是專業化、精細化,國際化是視野,專業化是能力,精細化是作風。大家旅游要去不一樣的城市,但需要標准水准一樣的服務,長三角不同的城市要有一樣的管理。
最基本民生是最重要民生
記者: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怎麼把握平衡點?
謝正義:核心在於推進工作的理念和認識,揚州恪守“最基本民生是最重要民生”。城市管理者要從老百姓最基本的服務做起,提供好他們的基本需求和生活保障。我們從老百姓呼吸新鮮空氣、喝上干淨水、吃上放心菜、有穩定就業四點力推,人人都需要、天天不可少,政府保障這些不是對人民的恩賜,而是必須履行的職責。我們投入44.65億元回購關閉了484座小水廠、鋪設了1438公裡主干網和15016公裡支干網,全鋪地下,看不到“政績”,但可以自豪講揚州飲用水非常好。我們實施“1161菜籃子工程”,城區100萬人口每人每天1斤蔬菜,60%產自本地,新增1萬畝蔬菜基地。揚州在全國少有地從土地出讓金提取5%搞綠化。我們主張不僅僅是“城市會客廳”,應是市民日常活動的公共空間。就像你們看到那個宋夾城生態體育休閑公園,在城市核心區和瘦西湖畔,有1000多畝土地,有水有樹,老百姓在那裡有跑步的,有聊天的,有休憩呼吸新鮮空氣的,有游泳的,其樂融融。
人物簡介 謝正義
1968年8月生,江蘇泰興人,先后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和南京大學,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高級工程師。1992年7月參加工作,2000年前一直在徐州礦務局工作﹔2006年1月起任江蘇省信息產業廳廳長、黨組書記﹔2009年8月調任揚州擔任市長,現任揚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文字採寫:記者 李茂君 融媒體採集:記者 孔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