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修養七講之讀史明智

李東方

2014年11月21日14: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西漢昭帝、宣帝時的大將軍霍光,想廢掉荒淫無道的皇帝劉賀,卻怕擔上惡名,他想援引古例,卻不知有“伊尹廢太甲以安宗廟,后世稱其忠”的典故,於是問了一句“於古嘗有此否”,這一下露出了馬腳,使人發現“光不涉學”,也就是不懂歷史了。東漢班固在其所著《漢書•霍光傳》中對霍光作了“不學無術,暗於大理”的評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歷史是前人的實踐和智慧之書。領導干部讀點歷史,多學習一些歷史知識、多了解一些歷史事件、多掌握一些歷史經驗,有助於提高文化素養和思想政治修養,有助於提高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歷史記述了前人積累的各種科學文化知識,記述了他們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思想與智慧,記述了他們經歷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學習和了解這些歷史上的文化知識、思想智慧、經驗教訓,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結合領導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實際,或者吸取應用,或者作為借鑒,或者引為警戒,這對於提高我們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強我們的歷史文化修養、改進我們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學習歷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的修養,增長人的智慧。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這些知識、經驗和智慧,為我們認識和解決問題提供有益啟示。

通過記錄歷史來總結前人的智慧,后人通過學習歷史來發現並繼承前人的智慧。西漢昭帝、宣帝時的大將軍霍光,想廢掉荒淫無道的皇帝劉賀,卻怕擔上惡名,他想援引古例,卻不知有“伊尹廢太甲以安宗廟,后世稱其忠”的典故,於是問了一句“於古嘗有此否”,這一下露出了馬腳,使人發現“光不涉學”,也就是不懂歷史了。東漢班固在其所著《漢書•霍光傳》中對霍光作了“不學無術,暗於大理”的評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北宋時,大臣張詠“與寇准最善,每面折准過,雖貴不改。准知陝,詠適自成都罷還,將別,准問曰:‘何以教准?’詠曰:‘霍光傳不可不讀。’准歸取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張公謂吾矣!’”正是張詠在成都時,“聞准入相”,私下對寇准有一個評價:“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但這個評價不好公開說,面對寇准誠心請教,卻又不得不提,隻好借古喻今,拿《霍光傳》說事,建議提得如此委婉,以至於寇准當時還不解其意,回家取書來讀,才知其所指,這一故事被史書記載,傳為佳話。

“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中國傳統史學的褒貶善惡,歷代的史家都或多或少地在他們的著述中表露著崇善罰惡的意見。史書中有《循吏傳》,專門記載、褒揚那些為官清廉、政績斐然、所居民富、所去民思、造福一方百姓的地方州縣官員。當然,史書中也記述了那些殘暴不法、盤剝百姓、陷害忠良、賣官鬻爵、貪財索賄的酷吏、貪官、佞臣的斑斑劣跡。循吏留名青史,墨吏遺臭萬年。

《魏書》中記載,北魏宗室元暉,曾任右衛將軍,在擔任吏部尚書時,“納貨用官,皆有定價,大郡二千匹,次郡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職各有差,天下號曰市曹。出為冀州刺史。下州之日,連車載物,發信都至湯陰間,首尾相屬,道路不斷。……聚斂無極,百姓患之。”與侍中盧昶,同時得到皇帝恩寵,被當時人稱為“餓虎將軍,飢鷹侍中”。這便是成語“餓虎飢鷹”的出處。《聲律啟蒙》中有“將軍元暉,莫怪人譏為餓虎﹔侍中盧昶,難逃世號作飢鷹”的句子,更是將這二人賣官鬻爵、貪財好利的丑惡形象廣為流傳。

盡管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早就不用古代史書中那種為循吏作傳的方式,但是,我們書寫歷史,懲惡揚善,鞭笞丑惡,弘揚正氣的傳統依然存在。國有國史,縣有縣志。地方上那些體察民情,實事求是,為民造福、興利的領導干部,必然在當地歷史華章中書寫下濃重的一筆,他們的事跡和作為也將留在百姓的心中,代代相傳﹔而那些個弄虛作假、作風浮夸、大搞政績工程,甚至買官賣官、貪污腐敗的“害群之馬”,除了黨紀國法的懲處外,更難逃身后罵名,在當地志書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像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這樣的黨和人民的好干部,他們親民愛民、艱苦奮斗、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甘為公仆,一生獻給黨和人民的事業,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但也有像劉青山、張子善、胡長清、成克杰這樣喪失信念、腐化墮落的貪官,這些人也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為后世唾棄。

我們學習歷史,正是要心存敬畏,隻有在對歷史的敬畏中,我們才能不迷失方向,不迷失自己。

不讀無用之書,我們讀歷史不是為了消遣時光,我們是在通過學習歷史來塑造自己。

通過學習歷史,可以培養器識。所謂器識,就是要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要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証法辦事。也可以理解為具備“觀察事物的敏銳眼光,判斷時事的深刻洞見,處理人際關系的練達胸襟,以及知行合一的行動能力”。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通過學習歷史不斷深化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不斷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為開闊,認識能力和精神境界大為提高,使自己的領導工作水平不斷得以提升。

通過學習歷史,可以陶冶情操,堅定信念。古人歷來講求氣節,提倡養成浩然正氣。在我國歷史長河中,許多先賢和仁人志士都崇尚並踐行著高尚的精神追求。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講“殺身成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聞一多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面粉﹔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魯迅曾講“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古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匡衡“鑿壁借光”﹔司馬光“圓木警枕”﹔今有雷鋒、郭明義公而忘私、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焦裕祿勤政為民,艱苦奮斗﹔牛玉儒廉潔奉公、清正無私﹔等等。歷史上,安貧樂道,清廉為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先賢們矢志不渝、畢生躬行的人生追求,更是為我們提供了滿滿的正能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學習歷史,就要學習和吸取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寶貴思想財富,從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防止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做出自己的貢獻。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歷史與現實之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要不斷向前發展,就不能忘記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發展史﹔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實現獨立富強的革命奮斗史﹔一部中共黨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創業史。回顧黨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運用,善於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和正確道路,這是我們黨90余年來之所以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作為當代中國的領導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國的歷史,特別是中國的近代史、現代史和我們黨的歷史,就不可能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繼承和發揚我們黨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的光榮傳統,也就不能勝任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職責。“隻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

要從歷史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歷史的發展中,前人的成敗興衰、榮辱得失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經驗教訓,同時,也留下了無數的智慧,比如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養成豁達的胸襟和處事風格,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歷史政績觀,等等。這些在當下和將來,對於廣大領導干部來說,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不能讀死書,要同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對所讀之書要做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知古鑒今、古為今用,這樣才能在我們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中發揮歷史知識應有的積極作用,才能使歷史學習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既增強了干部自身的歷史修養,又指導並開拓了工作新局面。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