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修養七講之交友宜慎

董志新

2014年11月21日14:4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論語•季氏》記載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識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諂媚逢迎之人交友,同偽裝友善之人交友,同花言巧語之人交友,是有害的。”

交朋靠友,人之常情。在世上生活,沒有仨朋倆友幫忙,恐怕一事無成。要想干一番事業,有所作為,更是如此。

大聖人孔子就喜歡交朋友。他說:“益者三樂。”其中一樂就是“樂多賢友。”(《論語•季氏》)他又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賢能的朋友多了,是令人快樂的事情﹔朋友從遠方來了,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古人講究倫理,號稱“五倫”,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這五種關系。從孔子開始,古代聖賢們就把朋友列入“五倫”之一,可說它是人生常項。

孔子喜歡交朋友,《論語》一書記載不少他與朋友間發生的故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更是記載孔子在各諸侯國交下不少朋友。據司馬遷介紹:孔子所禮敬佩服並與之交好的人,在天下共主周國是哲學家、思想家老子,就是道家的創始人李聃﹔在衛國,是出名的賢臣蘧伯玉﹔在齊國,是大名鼎鼎的外交官晏嬰(晏平仲)﹔在楚國,是大孝子、道德家老萊子﹔在鄭國,是老百姓很佩服的政治家子產﹔在他的家鄉魯國,是沒有私欲的朝中大夫孟公綽。孔子常常稱許的還有魯國的臧文仲、柳下惠和晉國的銅伯華、介山子然,多次引証他們的言行事跡。后面這幾個人,孔子生得比他們晚,並不是同時的人。孔子結交、禮敬和稱許的這些人,可說都是那個時代和前朝的人杰精英。

孔子交朋友多,可他也不是什麼朋友都交。他認識到有惡德的人,政治上、倫理上、行為上丑陋的人,即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就拒絕結交。他與魯國人原壤的接觸,就說明了這一點。原壤可能是孔子的鄉親鄰裡。有一次,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候孔子,想和他結交。可孔子見了他就批評說:“你年幼之時,不講孝悌﹔成年之后,又一事無成,沒有什麼值得稱贊的﹔如今老了,還拖著不死,真是禍害之人啊。”說著,用拐杖敲打他的小腿。(“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憲問》)原壤坐等孔子,有交往之意。孔子溫文爾雅,很少動怒訓人,可對這個鄉鄰原壤,卻是個例外,不但說了狠話,還以拐杖擊打其腿。按古代禮儀,叉腿等人為不恭。原壤又少年不講孝悌,壯年一事無成,令修養程度很高的孔子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不能容忍,更不要說交朋友了。孔子拒絕原壤,根本在於對方不孝長輩,不悌兄弟,不立事功,是“賊”人。道德水准和人生理想不在一個水准線上。

孔子與陽貨的交往更能體現他的擇友原則。陽貨又作“陽虎”,是魯國執政季孫氏的家臣,一度曾以“陪臣”的身份“執國命”,實際上掌握魯國的大權。陽貨看到孔子通古今之變,知上下之事,又有弟子三千,口碑好,聲望高,頗有勢力和影響,各諸侯國都想聘用,便有意欲與孔子結交。陽貨想讓孔子去見他,孔子不去見,他便送給孔子一隻蒸熟的小豬。按當時的禮節,地位高的人贈送禮物給地位低的人,受贈者如果不是當面接受,就應回拜。陽貨送給孔子一隻小豬,是逼孔子去回拜他。孔子打聽到他不在家,才去回拜他。兩人在半路上碰見了。陽貨叫住孔子說:“來,我有話跟你說。”孔子走過去,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作仁嗎?”孔子說:“不可以。”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可以叫作聰明嗎?”孔子說:“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論語•陽貨》)孔子在魯哀公時期當過幾天魯國的大司寇(相當於縣司法科長),但他始終未與陽貨交友合作。孔子還指斥他是“陪臣執國命”的叛逆。據《左傳》一書記載,陽貨曾攻打過魯昭公避難的鄆城。公元前505年魯國執政季平子死時,陽貨主張以隻有國君才能佩戴的玉器璠璃陪葬季平子,當時這是越禮犯上的行為,遭到季桓子的寵臣仲梁懷的反對,由此他同季氏發生了矛盾。他和公山弗擾共謀囚禁過季桓子。公元前502年,他又和公山弗擾等五人合謀殺害季桓子,沒有成功,便逃到齊國。后來又逃到晉國投靠大貴族趙簡子,被趙簡子收為家臣。孔子觀往知來,判斷說:“趙簡子收了這樣一個好作亂的人,晉國必然世世有亂。”(《左傳•魯定公七年》)可見,孔子對陽貨政治上持對立態度,把他當成了“過街老鼠”。“道不同不相為謀也。”(《論語•衛靈公》)盡管陽貨以“執國命”之尊,又殷勤送來乳豬,並苦口婆心地動員孔子出仕當官,孔子始終不與這個亂臣賊子做朋友。

在長期交友中,在好壞對比中,孔子有了智慧的擇友經驗。他把朋友分為兩種:益友與損友。《論語•季氏》記載:“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損矣。’”孔子的意思是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識廣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諂媚逢迎之人交友,同偽裝友善之人交友,同花言巧語之人交友,是有害的。”人品有高低,朋友有好差,作用有損益。交友要有選擇。“益友”引人向善向上,“損友”導人向惡向下。這是人生大節,不可不察。這有利於自己進德立業。

晉朝的陶潛,就是作《桃花源記》的大文學家陶淵明,他在《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記載:“(孟府君)在朝然(柔順的樣子——引者注),仗正順而已,門無雜賓。”孟府君交友慎重,家裡沒有雜七雜八的客人。后人往往用“不妄交接,門無雜賓”來描述交友的成功。

古人擇友,確立了高品位的標准以后,幾乎到了苛刻的程度。較為流行的“管寧割席斷交”的故事就能看出古人擇友之嚴,意志之堅。管寧和華歆都是漢朝人,年輕時是一起讀書的同窗學友。《世說新語•德行》記載:有一次,管寧和華歆坐在席子上讀書,這時有位乘坐軒轎、戴著官帽的官員走過門去。管寧就像沒看見一樣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觀看。管寧看出華歆對當官做宰相很羨慕,與自己的追求不一樣,就用刀割斷席子與華歆分開座位,並且決絕地說:“你不是我的朋友!”這就是著名的“割席斷交”故事。用現在的話說,華歆的行為表露出“官本位”觀念,為管寧不取,所以他斷然絕交。

志存高遠者,趣味高雅者,擇友亦必不濫。古人之行誠然可欽,今人之為更令人肅然起敬。僅以青年毛澤東擇友為例。他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是全校公認的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崇尚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懷著救國之心,希冀聯絡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結社聚友,共圖救世大業。他認為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決不能單憑一個人或幾個人摸索,必須有一大批具有獻身精神的人團結起來,才能有所作為。於是1915年秋,他在長沙部分學校散發張貼《征友啟事》,署名是“二十八畫生”(即“毛澤東”三個繁體字共28畫)。

《征友啟事》約二三百字。主要內容是結交和團結決心救國、能吃苦耐勞、為國家利益不怕犧牲的青年。“求友之心甚熾……乃作一啟事張之各校。”這是毛澤東對自己心態的概括。結尾引用了《詩經》上“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詩句。

《征友啟事》由毛澤東自己刻蠟版油印,信封上寫著一行小字:“請張貼在大家看得見的地方。” 長沙略有名氣的學校都收到了這份啟事。然而,社會上對《征友啟事》並不理解,一些思想守舊的校長覺得這個“二十八畫生”是個狂人,不准張貼。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的馬校長,竟認為這個啟事是“不懷好意”、是“找女學生談戀愛”等。為了調查清楚,她找到第一師范的校長,才弄清原委,了解到這個“二十八畫生”毛澤東是一個極優秀的學生。

兩年時間,毛澤東征得五六個人回信。其中,羅章龍與毛澤東會面后,來往較多,經常交換讀書筆記。而李立三與毛澤東面談后,沒表態就走了。毛澤東后來說,李立三對應征只是“半個回答”。有了明確的征友目的,“求友之心甚熾”的毛澤東繼續在青年學生中尋覓知音。后來,他終於團結了幾十名潛心研究學問、探索救國之道的熱血青年。他們經常聚會在一起,商談救國圖存大計。這些人后來都成了“新民學會”的骨干和中堅力量,成了湖南早期共青團員和共產黨員。蔡和森、向警予、羅章龍、李立三等人后來都成了中國革命的要人和名人。從中國革命的大方向大潮流來說,他們是毛澤東的朋友,也是毛澤東的戰友。

這正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交益友者得益,交損友者受損。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