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修養七講之無欲則剛

董志新

2014年11月21日14:3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周保中將軍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老戰士。1945年7月,他在《行為備忘錄》中寫道:“小心酒肉錢財引誘你,小心美麗色相沉迷你。小心甜言蜜語欺騙你,小心華衣華屋拘住你。小心日寇遺毒沾染你,小心走狗叛徒暗算你。小心法西斯蒂殺害你,小心偷安懶惰坑了你。”

“無欲則剛”這個話題,據說出自晚清大名人林則徐。那時,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戒毒查禁鴉片大煙,為警惕自己,告誡他人,曾經撰寫一副對聯,並貼到衙署裡: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副對聯有形象,富寓意,生動深刻,警策勵人。上聯提醒自己,要像大海容納百川眾水那樣,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總督政務辦好。這說的是盡職。下聯告誡自己,官宦要像巋然不動高聳壁立的山峰那樣,杜絕私欲,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才能做仁人清官。這說的是修身。

此處我們要說的是下聯。按理,欲即欲望,泛指人的物質利益和精神追求。欲望是人的生理本能。人都是有欲望的,所謂“人都有七情六欲”。那麼,林則徐為什麼要求自己“無欲”呢?這豈不是提倡禁欲主義。我們反對縱欲,可也不主張禁欲啊。

對林則徐的“無欲”之說,不能做絕對死板的理解。人是有種種欲望的,但是凡事都有個限度,“度”的把握至關重要。正當的欲望,正常地滿足欲望,不僅無害,而且是生活和執業的動力。可是“過猶不及”,欲望多了、高了、大了,就要滋生貪鄙之心,就走向了反面,被欲羈絆,被欲拖住,被欲迷惑,被欲淹沒。這就要節制欲望、限制欲望,甚至是清除欲望,目的是戒欲以自保,保証正當欲望的正常實現。這種精神境界通常被稱之為“無欲”。

林則徐不僅主張“無欲”,他又以數十年的官場經歷,得出“無欲則剛”即無欲則剛正不阿的寶訓。這也是他的官箴。林大人這個話頭,也是對前人優秀思想的繼承弘揚,大約最先注意到“欲”與“剛”二者的關系,還是春秋時期的大聖人孔夫子。

孔子的學生申棖,魯國人,在孔子七十二賢能弟子之列。他性格剛強果敢而多有欲望。有一次,孔子曾慨嘆:“意志剛強的人太難得。”有人說:“申棖不是很剛強嗎?”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欲望太多,哪裡能算是剛強呢?”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論語•公冶長》) 孔子因申棖多欲而否定他剛強,換句話說就是少欲或無欲才能剛強。這大概就是“無欲則剛”思想的源頭。

錢穆先生是研究《論語》的專家,他在《論語新解》中揭示孔子此段話的要義說:“人之德性,以剛為難能而可貴,故孔子嘆其未見。……人多嗜欲,則屈意徇物,不得果烈。此章見孔子極重剛德。剛德之人,能伸乎事物之上,而無所屈撓。富貴貧賤,威武患難,乃及利害毀譽之變,皆不足以攝其氣,動其心。凡儒家所重之道義,皆賴有剛德以達成之。若其人而多欲,則世情系戀,心存求乞,剛大之氣餒矣。但此章僅言多欲不得為剛,非謂無欲即是剛。”

另一個研究《論語》的專家是南懷瑾先生,他在《論語別裁》中舉例說明“多欲”就“剛”不起來:一個人有欲望是剛強不起來的,碰到你愛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到“無欲”則剛,譬如說,這個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點毛病,愛錢。既然他愛錢,你拿錢給他,他的了不起就變成起不了。你說這個人品德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個毛病愛讀書,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麼都不和他談,專談書,他就中計了。……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欲望的——無欲則剛。有一個學生要我寫一副對子,我送他八個字。上聯是佛家的思想,下聯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無欲則剛。”如果你說什麼都不求,隻想成聖人、成佛、成仙,也蠻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欲才真能剛正,才可以做頂天立地的人。

孔子對人生欲望並不一概否定,而且有真理性的認識。如他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是把食欲、情欲看成是人類正當的兩項“大欲”。孔子認為向往富貴,是人的普遍願望。《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對人生的欲望採取不承認主義是不實際的,所以他主張用正當的手段去實現欲望,獲得利益。如他曾說:“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靈公》)他還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從勤奮學習中和干“執鞭之士”的賤役中而獲得俸祿和富貴,孔子是提倡的﹔對以正當手段獲得富貴的行為,他並無非議。

可孔子的思想也不走極端,他承認欲望,但又認為為人不可多欲或縱欲。欲,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多指貪心,而這種貪心又往往和對物質享受的過分追求聯系在一起。例如:“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欲而不貪”是孔子所論的“為政五德”之一。意為有其欲望而無須貪求。《論語•堯曰》又說:“欲而不貪……。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孔子認為,君子的最大欲求並非錢財而是仁德,而“為仁由己”(《論語•顏淵》)。隻要誠心修養即可得仁,用不著貪求。孔子視此為治國從政的一種美德。再如:“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公綽”即孟公綽,魯國的大夫,是孔子敬重並嚴事的賢者。孔子還說過:“孟公綽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才華綽綽有余,卻做不了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論語•憲問》)為什麼孟公綽能做大國諸侯的家臣而不可做小國國君的大夫呢?就是因為孟公綽“不欲”。孔子對君子“欲而不貪”的要求,對孟公綽“不欲”的首肯,流露出他對利欲熏心的反感。

孔子反對貪欲,主張節制。怎樣節制呢?首先是節之以義。如他說:“見得思義。”(《論語•季氏》)又如他提倡:“義然后取。”(《論語•憲問》)他還自白:“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其次是節之以禮。如:“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季氏》)在孔子看來,“樂佚游”、“樂宴樂”都是和物質享受相關的行為,且與“禮”格格不入,因此他對之採取了排斥的態度。再次是節之以度。他要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論語•學而》)這就是說,隻有勤奮敏捷,慎於言辭,讓有道者匡正自己,才是人生的正確指歸,而衣食住行並不重要。孔子還這樣描述他的人生理想:“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所以,他認為“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他對學生顏淵的安貧樂道的精神推崇備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對子路貧不失態的人格也大為贊賞:“衣敝溫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論語•子罕》)孔子用義、禮、度節“欲”,即把對物質、精神的欲望掌控在一定的限度之內,使人沒有非分之想,沒有非義非禮之獲。

孔子注意到欲望消極作用的一面,通過對極端的功利主義的否定,把人格精神境界高揚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這是他觀察社會生活的經驗之談。孔子這一思想對后世儒家影響很大。孟子祖述孔子,提出“寡欲”論。他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盡心下》)“寡欲”就是少欲、不欲、無欲。與孔子相類,荀子則認為欲乃人之天性,所謂“人生而有欲”(《荀子•禮論》)。故滅絕不得。然而聽任欲之自然發展則勢必引起紛爭動亂,唯有制定“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以求”(《荀子•禮論》)。主張將“欲”置於“禮”下,即封建等級名分約束之下,給予節制。

欲望不可以不節不制。因為欲望有貪求無限的特性。人們常說的成語“欲壑難填”就表述了這個特性。壑是深川大谷。這條成語形容貪得的欲望太大,難以滿足。語本《國語•晉語八》:“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鳶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叔魚生的母親看面相體型就判斷兒子貪得無厭,欲壑難填,有迷信之嫌。但封建世家大族在財產與權力再分配中,爭權奪利,勾心斗角,屢見不鮮,一個個“似烏眼雞似的”。母子血緣親情早已化為烏有。至於官場中,這種現象更比比皆是,司空見慣。清代頤瑣的小說《黃繡球》第四回說:“衙門口人欲壑難填,也不好太懦弱了,盡著他們的口胃,他們得著口胃,就咽不滿的饞涎了。”衙門口的官吏們見著錢物,哪個不是獅子大張口?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頭腦清醒的有識之士拒絕做官,寫詩作文勸世。明末皇室鄭恭王的兒子朱載堉,在父親死后拒絕承襲爵位,因為他知道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為此,他寫有一首叫《十不足》的散曲,這道散曲是這樣寫的:

終日奔忙隻為飢,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又少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沒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后少跟隨。家人招下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南天還嫌低。

從食、衣、住開始,中經色、行、佣,再到小官、大官、皇位……再再索求,沒有止境。貪求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欲等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期到“大限”。

雖然欲無底止,但是欲可防止。有操守、有定力的官員,都能自覺把握嗜好,控制興趣,排除私欲,清正廉潔,謀民福祉。

《清朝野史大觀》記載: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志圻酷愛碑帖書畫,但他從不在人前提及此好,赴外地巡視更是三緘其口,不吐露絲毫嗜好心跡,以防宵小之徒投其所好。一次有位下屬獻給他一本宋拓碑帖,馮原封不動退回,有人勸他打開看看無妨。馮志圻說,這種古物乃稀世珍寶,我一旦打開,就可能愛不釋手,不打開,還可想象它是贗品。“封其心眼,斷其誘惑,怎奈我何? ”官員的嗜好,往往成為被人拉攏腐蝕的突破口,不可不慎,慎即能防。

周保中將軍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老戰士。1945年7月,他在《行為備忘錄》中寫道:“小心酒肉錢財引誘你,小心美麗色相沉迷你。小心甜言蜜語欺騙你,小心華衣華屋拘住你。小心日寇遺毒沾染你,小心走狗叛徒暗算你。小心法西斯蒂殺害你,小心偷安懶惰坑了你。”(《周保中抗日救國文集(下)》第653—654頁)這八個“小心”,其基本作用,都在於節欲防貪。從最艱苦最危險的抗日戰場走出來的戰士,於抗戰勝利在望之際,告誡自己“行為”謹慎“小心”,自覺制欲,這是精英者的遠見卓識。

陳毅元帥在1954年2月,以《感事書懷》為題,一連寫了四首詩詞,主題都是“謙虛自束”,“以勵晚節”。其中第四首《七古•手莫伸》,尤其醒世警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汝言懼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覺,其實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縮。豈不愛權位,權位高高聳山岳。豈不愛粉黛,愛河飲盡猶飢渴。豈不愛推戴,頌歌盈耳神仙樂。第一想到不忘本,來自人民莫作惡。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所作?笫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吁嗟乎,九牛一毫莫自夸,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陳毅此際,“感觸紛來,慨然命筆”。他在《感事書懷》小序中說:“觀宇宙之無窮,念人生之須臾,反復其言,以勵晚節。”這就是自省,是對權力欲、情愛欲、領袖欲的反省自查。擺正自己的位置,警示自己“手莫伸”,因為“伸手必被捉”,因為“自滿必翻車”。

人能制欲品自高。把私欲控制在適當的限度內,使其發揮積極作用,品格自然高尚清雅,不被塵濁。有了“無欲則剛”的操守,做到寡欲清心淡泊守志,也就能剛正不阿,定力永固﹔剛鋒永在,正氣巍然。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