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修養七講之真誠無價

王厚明

2014年11月21日14:3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清代李汝珍所著小說《鏡花緣》講述了一個“兩面國”的故事。那裡的人都長著兩張臉,前面是一張笑臉,慈眉善目﹔腦后藏著一張惡臉,青面獠牙。雖然小說裡所說的“兩面人”是虛構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的“兩面人”卻並不鮮見。

真誠,是把真理作為人生信條的高貴品質,是一個人重要的道德修養。不論是黨員干部,還是百姓群眾,都要塑造真誠的品牌,為人處世做官始終胸懷坦蕩,在表裡如一中樹立形象,在言行一致中打造品行。

真誠,做人做事從不虛偽。有篇文章說人生有三碗面不好吃,但往往不少人熱衷去吃。一是撐的門面,二是擺的場面,三是給的情面。這三碗面其實背后都有虛偽的影子,是缺乏真誠做人做事的表現。

虛偽總是和虛榮心相依相伴。如果習慣“打腫臉充胖子”,隻會導致“打落了牙齒咽進肚子裡”,虛偽做人最終是害人害己。蘇越的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世紀80年代,蘇越創作了大量歌曲,包括《黃土高坡》《熱血頌》《月滿西樓》以及董文華唱紅的《血染的風採》等。他還為電視劇《永不放棄》《結婚十年》《大漢天子》等主題歌作曲。同時蘇越也為中國歌壇培養了包括黃格選、朱樺、戴嬈、李慧珍、白雪等在內的大批歌手,有“樂壇伯樂”之稱。2003年開始蘇越創辦了無錫太湖傳媒公司,起初公司運行很好,拍攝的電視劇《武林外傳》《為你燃燒》等都大獲成功。但在2006年,公司遇到了困難,由於電視台拖欠資金,公司佔用的資金高達1億元。出於面子和虛榮心,不願意讓股東知道將有巨額虧損,蘇越隱瞞了事實,而向高利貸借款。蘇越以籌借演出資金為由,並利用其偽造的合同書,共計騙取5746萬元,最終蘇越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如果蘇越真誠做人做事,實事求是不虛偽,憑他的才華不至於淪為罪犯。

清代李汝珍所著小說《鏡花緣》講述了一個“兩面國”的故事。那裡的人都長著兩張臉,前面是一張笑臉,慈眉善目﹔腦后藏著一張惡臉,青面獠牙。雖然小說裡所說的“兩面人”是虛構的,但在現實生活中的“兩面人”卻並不鮮見。當前不少落馬的“老虎”和“蒼蠅”,無一不是“兩面人”。他們人前台上一副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模樣,講政治,講原則,講黨性,講奉獻,儼然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好干部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他們的口頭禪,無時無刻不在標榜自己是人民的勤務員,以人民的公仆自居。背后和骨子裡卻是利欲熏心、腐化墮落,一肚子違法亂紀的花花腸子,他們或以權謀私,收受賄賂,鯨吞巨額不義之財,或道德敗壞,干著貪戀美色、男盜女娼的勾當。

眾所周知,薄熙來在台上時,特別在主政重慶期間,被稱“政壇善舞者”,曾有許多“反腐語錄”:諸如“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貪污腐敗是黨的致命傷,作風蛻化是慢性病”,“不要像那些腐敗分子,不識文化瑰寶,隻認金銀財寶”,凡此種種,薄熙來說的這些話曾被稱為“世說新語”,現在看來似乎也不過時。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他竟是受賄2000多萬元的“巨貪”。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這個昔日高官,在把家裡老人的墳墓從東北遷往都江堰時,居然花費巨款聘請風水先生作道場。湖北省監利縣國土局原局長黃建平曾有誓言,“如果我有一分錢的問題,我坐十年牢﹔有一萬元的問題,就槍斃我”,案發調查結果是受賄507萬元。

美國前總統林肯有一句話說得好,“你可以在某些時間裡欺騙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時間裡欺騙某些人,但你決不能在所有的時間裡欺騙所有的人”。可見,欺騙虛偽要不得,要求我們把真誠作為一種品格,說話辦事不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心裡想的和實際做的一個樣﹔工作生活不結“小圈子”,不打“小算盤”,不耍“小聰明”,不搞“小動作”,做人做事不虛偽,履行職責不踏紀律紅線、不越道德底線、不破人格防線。

真誠,利誘面前從不亂心。真誠的品質還表現在如何對待各種誘惑上,在沒有利益紛爭、物質誘惑時,有的人也許會安然相處、道貌岸然,一旦有外界誘惑橫空出世,就容易露出本色,一顯真容了。我們有的同志利益得失面前心態失衡,懷有個人不可告人目的進行相互詆毀、甚至寫告狀信就是這樣的表現。

春秋時期的晏子可謂是不為利惑、節儉立身的表率。身為齊國重臣的他,乘坐的卻是老馬舊車。齊景公於心不忍,就派人給他送去一輛嶄新的車子和幾匹壯馬,一連送去3次,都被晏子拒收。景公很不高興,故意激他說:“你不接受車馬,我以后也再不坐車了。”晏子說:“您讓我管理全國官吏,我要求他們厲行節儉,以減輕百姓負擔。我們如果都坐這麼好的車馬,導致上行下效,全國奢侈成風,我也就無法禁止了。”晏子率先垂范厲行節儉之風令人敬佩,但晏子不為數次賞賜心動的高尚品質更值得稱道。

拒絕利誘就要忍得了物質上的清貧,經得起酒色利祿的誘惑,頂得住庸俗關系的腐蝕。回看落馬“老虎”的墮落軌跡,也是從不能拒止利誘開始的。從安插包庇縱容家人身邊人借助經商辦企業違法亂紀,乃至自己參與其中,是其涉嫌嚴重違紀的主要原因。正如宋代思想家程頤所說:“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禍流於滔天。”

有個笑話,說的是兩隻狗在一起互相夸獎,要成為最好的朋友,但當主人扔來一根骨頭時,兩隻狗卻爭搶骨頭,立刻翻臉撕咬開了。在利益誘惑面前,往往會讓一個人的品行現了原形。而在英國一個大學實驗室裡,領取貴重金屬如白金、黃金做實驗時竟無人管理,也沒有監視,只是根據個人實驗需要領取,用多少都行,對實驗者的唯一要求,就是這些貴重金屬不能私用。多少年來,沒有一個學生和老師在貴重金屬面前暗地私用,現品行不道德、做人不真實的原形。

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各種誘惑考驗、各種利益困擾,這也是對我們真實品行的實際檢驗。不妨借鑒共產主義戰士王杰的“三不伸手”以自勉:榮譽面前不伸手,待遇面前不伸手,物質面前不伸手。始終具有“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沉靜,始終堅守“縱有萬般誘惑,我自巋然不動”的定力,始終保持“功名如浮雲,我心如止水”的淡然,把質朴本色作為永遠的立身之本。

真誠,慎初慎獨從不越線。“慎獨”出自《禮記•中庸》,其中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由於最隱蔽的地方也最能看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事情也能顯示出人的靈魂。所以,當君子單人獨處、無人監督的時候,總是小心謹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而“慎初”,語出唐代政治家陸贄的《興元論解姜公輔狀》:“夫小者大之漸,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聖人存戒。”意思是要戒慎於事情發生之初。慎獨也好,慎初也好,都是一種道德修養,更是真實做人做事的重要環節。

明代張瀚在《鬆窗夢語》中說,他初任御史時,曾去拜見都台王廷相。王廷相給他講了一個“轎夫濕鞋”的故事:有一天下雨后,一個轎夫穿著新鞋抬轎,剛開始時這個轎夫抬腿邁步十分小心,專揀干的地方走,生怕水多的地方打濕了新鞋。可走著走著,他一不小心一腳踏進了泥水裡。於是,轎夫便一步步“無所顧惜”。王廷相十分感慨地說:“為官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樣啊,欲善終,當慎始。”

古人常說,“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貴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屋漏”是指居室內西北角,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也相當於所說的“暗室”。即人在獨居斗室,別人看不到的情況下,也能潔身自好,問心無愧。可以看出,真正的慎獨慎初是生命的自覺,是衡量一個人道德覺悟和思想品質的試金石。

慎獨慎初重在慎欲慎微。不慎獨慎初緣於縱欲輕小,常會以“難辭情面”、“無礙大節”為借口坦然納之,心存僥幸心理后有了“下不為例”。在“笑納”不成敬意的小恩小惠之時,也不知不覺地成了“溫水煮青蛙”的犧牲品。

要管住自己的欲望之馬,警惕心懷不軌者從小處攻關。要防微杜漸,恪守小節,從點滴做起,從細節預防,筑牢思想防線,絕不越雷池一步、放縱自己,為自己找下水的堂皇借口。

慎獨慎初貴在習慣自律。真正的慎獨慎初是思想的自律,行動的自覺。它遠離利欲誘惑、拒絕不拘小節,為官守得住道德紀律底線,不為酒色財權所動﹔為民守得住清貧寂寞,不因人微言輕位卑而不檢。

如抽天價煙的周久耕,被色誘的雷政富,構陷舉報自己妻子土地違法建設工程的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蘇榮,都在持權不自律上跌了跟頭。

我們也應該反省一下自己,能不能在“獨處”的時候,也做得到“慎獨”呢?在沒人注目的時候是否曾亂丟過垃圾﹔在沒有監考的課堂是否打過小抄﹔面對撿到的錢物,是不是佔為己有﹔有沒有把沒關緊的水龍頭擰緊﹔有沒有人去樓空時把樓道裡的燈熄滅﹔有沒有在沒警察把守的路口不闖紅燈……

曾在報上讀過一篇文章,一位英國老人在中國旅游,她因找不到回收廢電池的地方,竟然把廢電池帶回了英國,交給專門回收廢電池的部門。這應該給我們以借鑒鞭策。

在物欲橫流、浮躁功利的時代,不論從政為官還是身為草根,真誠的個人修養顯得尤為重要,高度自覺的自律理應進入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字典裡。因為,這樣你才是真實的。

真誠,這個我們可以有。

《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