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我們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在西部缺水的地方為他們打井,為留守兒童送去溫暖,帶孩子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曹琳:我在美國做婦聯會長

記者 董穎

2014年11月21日07:5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年9月30日,在北京市僑辦慶祝建國65周年,“百名僑胞回國”的送別晚宴上,來自洛杉磯美國婦女聯合會的曹琳以一曲《洪湖水浪打浪》打動全場,眾人皆呼專業。

“現在的我是最幸福的,飯店生意步上正軌,丈夫很健康,兩個兒子過得很快樂,沒有什麼不如意的事情,我現在最大的任務就是做好婦聯的工作,幫助那些國內需要我們幫助的人,給越來越多的人送去溫暖,傳遞幸福。”曹琳說。

“餐廳也需要傳承歷史”

美國洛杉磯著名的聖馬利諾市,有一座著名的、充滿傳奇色彩的西餐廳——Colonial Kitchen Restaurant(移民餐廳),餐廳面積不算很大,坐落在聖瑪利諾主干道邊。但這個餐館享有盛譽已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裡面融入了許許多多當地的發展歷史與故事,也是當地的地標性建筑。而更加傳奇的是這座久負盛名的西餐廳的經營者是一對華人夫婦。

“在洛杉磯的最后一頓晚餐,為了讓即將走進美國家庭的學生感受西餐文化,領隊特意安排我們去了Colonial Kitchen Restaurant,這頓飯的最大感受就是賓至如歸,餐館的女主人親自給我們服務,還給同學們講解西餐的禮儀。京腔京韻,娓娓道來,倍感親切。這頓晚飯成為我在洛杉磯最美好的記憶之一。”網友“核桃園人”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道。

而他說的這個女主人就是曹琳。

1983年,曹琳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和丈夫團聚。而在此前的三年,她一直在西班牙打拼。因為有過歐洲生活的經歷,她之前在咖啡館、西餐廳都工作過,雖然很辛苦,但她從不感覺累,用她的話說,“因為不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做,只是做得非常開心,就一直堅持了下來”。

但是沒過多長時間,曹琳就決定自己創業做老板。她的第一間鋪子頗為簡單,是那種在商業中心或者辦公樓旁擺幾張小桌子,提供快餐的小餐館。成功經營一段時間以后,她又買了第二家小餐館、第三家小餐館,因為味道不錯,生意都很好。這或許是很多中國人在國外的發家途徑——開中國餐館,倘若一直堅持下去,或許曹琳也能在當地有一家屬於自己的中餐館,但是當餐館生意還算紅火的時候,她決定“變身”了。

“中餐館生意起步簡單,要做大很難,因為很難打進主流市場。再加上可能洛杉磯華人很多,所以中餐館扎堆,最后往往就是價格戰,甚至可以見到很多3.99美元左右的簡單便宜中餐,這意味著已經到了成本與利潤的臨界點,價格低了,食品的質量難免會有變化。”曹琳說,“為了中餐文化的內涵和聲譽,在這種情形下我想是時候變變了,而我老公的想法更直接更簡單,那就是逆向思維,華人經營中餐理所應當,很正常﹔而華人經營西餐,則是一種逆向的做法,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更富於挑戰,同時也帶來更大的成功機會。”

2004年,這是曹琳來美國的第21個年頭,他們很有氣魄,斥資數百萬美元買下了在漢廷頓大道上的聖馬利諾市唯一的大型西餐廳Colonial Kitchen Restaurant。要知道這個擁有近百年歷史的餐廳不僅經營著可口美味的傳統正宗西餐,同時也記錄著這個城市的發展歷程與傳奇故事。曾經在聖馬利諾居住的漢廷頓家族與巴頓家族在美國歷史上地位顯赫,二戰時期聞名的巴頓將軍也出生在聖馬利諾市。

餐館的創始人是一對英國母女,曹琳和丈夫買下了餐館,重新修繕后,繼續經營。盡管主人換了,也重新裝修了,但餐館的名字、風格完全保留,透露著深邃的歷史感。裡面的牆壁上挂著許多美國歌手貓王的照片和一組倒懸的阿拉伯數字的服務員號牌。曹琳說因為之前的主人是貓王的粉絲,所以會挂上偶像的照片,至於號牌為何倒懸,她也不太清楚,而她希望保留前任主人的痕跡,而對於這一些,客人們早已習慣。

在這裡的食客中,有和貓王一起唱過歌的人,還有曾經在加州理工學院就讀的錢學森的房東,雖然已經90高齡,但依然喜歡來這裡品嘗家的味道。這裡的食客幾乎清一色為美國人,尤以中老年人居多,他們視餐廳為自家的廚房,幾乎每日光顧,很多人甚至是吃著這家餐廳的飯長大的,現在他們的兒孫們也跟著他們繼續這裡的“廚房”故事。

“我所要做的就是傳承,這裡的菜單幾十年不變,員工也很少流動,我就是要它的原汁原味,美國的歷史不長,有一家經營百年的餐館實屬不易,這裡面融入了很多人的情感,他們懷舊,他們感恩,他們在吃飯的同時還在品味和回憶自己的往昔,可以說我們做的不僅僅是餐飲,更是一種文化,這是需要責任感的。”曹琳說。

“促進中國和美國婦女及人民間的了解”

Colonial Kitchen Restaurant不僅僅是當地居民們的“廚房”,更是歷史悠久的聖馬利諾市地標,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曹琳也因此更深入地走進了美國的主流社會。就像她先生陳帆說的,“華人與美國人打交道並不是很容易,由於文化與生活經歷的不同,很難真正與他們溝通並走進他們的生活,但當你跟他們吃著同樣的飲食,談著他們熱衷的美式足球、NBA、棒球的時候,那種‘一家人’的感覺才會油然而生。”

由於曹琳與陳帆的華裔身份,使得許多華人社區社團的領袖也將此地視為重要活動場所之一,品嘗Colonial Kitchen甚至成為讓來訪的中國客人體驗美國正宗傳統西餐的必須經歷。Colonial Kitchen移民餐廳在增進中美兩國文化交流,促進中美友好關系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開朗、愛笑的曹琳在成功經營西餐館,走進美國主流社會的同時,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熱心公益事業,她有著絕好的人緣與出色的社會活動能力,成功參與發起和組織了為奧運會游泳館大規模捐款活動、為汶川大地震伸出援助之手公益活動……

1994年,在美各界華人婦女為了促進互相間的團結和友誼,為了提升華人婦女的地位和維護華人婦女的合法權益,發展和繁榮美國經濟,弘揚中華民族文化,促進中美兩國婦女和人民間的了解和友誼,從而成立了美國華人婦女聯合會。黃惠珍出任第一任會長。

2013年5月17日,洛杉磯美國華人婦女聯合會舉行隆重的19周年成立慶典,曹琳接過黃惠珍的接力棒,成為新一任會長。曹琳表示對於接任會長一職,感到肩膀的壓力很重,但會盡最大努力將工作做好,繼承並發揚洛杉磯美國華人婦女聯合會的優良傳統。

果不其然,這幾年美國華人婦女聯合會堅持參加了一些中國國內建設的活動,這其中包括“春蕾計劃”活動、內蒙古防風林建設、西藏兒童牛奶粉計劃等。如今,“春蕾計劃”活動中贊助的失學女童早已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在內蒙古種下的防風樹苗已經長成參天大樹,為西藏還在捐贈的300箱奶粉也早就到位……

“我們想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在西部缺水的地方為他們打井,為留守兒童送去溫暖,帶孩子們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能因為我是媽媽的緣故,有著婦聯的便宜,我更希望給需要幫助的婦女和兒童送去關愛。我們現在做的還很不足,真的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這些僑胞可以為祖國貢獻更多。”曹琳說。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