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倉不是跳下去了嗎?堂塔也跳下去了,現在輪到你了,所以請你也跳下去吧。你倒是跳呀!”1978年,由佐藤純彌執導的日本電影《追捕》在中國上映,一度萬人空巷,成為那個年代的標志性文化事件,也使這句台詞成為鐫刻在一代人心中的烙印。說出這句台詞的男主人公、檢察官杜丘臉上始終挂著冷峻的表情,卻有著炙熱豐富的內心世界,憑一己之力反抗迫害,這種前所未見的形象深受當時中國觀眾的喜愛,進而使他們的審美取向和精神生活發生變化。11月10日凌晨,這位與中國有著深厚淵源的日本藝術家離我們而去,享年83歲,使人們陷入了沉思和回憶中,思考他帶給我們的那個時代,以及對中國電影發展和社會文化的深遠影響。
他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人
《追捕》上映后,杜丘的鴨舌帽在中國大街上隨處可見,同款風衣在一個服裝廠生產十萬件,半個月就賣完了。還有上海女大學生寫信寄到高倉健的家鄉,說如果你是一位獵手,我願意讓你穿透我的心靈。然而,高倉健對中國的影響不只是當時的流行文化。
“他是我最敬佩的演員,而且從很早開始,他一直就是我心中的偶像,是一個神。”導演張藝謀對這位摯友如是評價。兩人從相識到相知,十余年光陰,尤其是2005年合作拍攝電影《千裡走單騎》更是眾所周知。但實際上,高倉健對張藝謀的影響還要長久得多。1978年觀看《追捕》時,張藝謀還是陝西一家紡織廠的一名普通工人,杜丘這個銀幕形象喚起了他心中埋藏已久的電影夢。也許正是在這樣的激勵下,張藝謀同年考入了北京電影學院。姜文對高倉健的評價很簡單:“我和我媽這代都看他的電影、喜歡他的電影。”但能讓兩代中國人同時著迷,並不簡單。更難得的是,現在的姜文在銀幕上也以硬漢著稱,被譽為“中國的高倉健”,多少也是受高倉健的影響所致。
太原師范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薛晉文說:“高倉健的出現不僅讓一批青年電影愛好者立志從事電影創作,也讓中國電影人深刻認識到,電影不只是宣傳工具,還可以反映個體生命的情感困惑。此后,很多電影創作者開始尋找和堅守個體生命的精神家園,將電影的使命從‘天上’拉回到‘人間’,讓電影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他的意義不僅在演電影
不屈於命運的不僅是高倉健飾演的角色,現實中的他也為電影事業拼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直到80歲高齡時,他還在參與自己的第205部電影《致親愛的你》的拍攝。去世前夕,他所操心的仍是他的“下一部作品”。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說,高倉健的個人魅力不僅在於他的銀幕形象,他本人在公共視野中也一直保持良好健康的形象。現在演員的問題是,在銀幕上呈現一種狀態,在生活中卻是另外一種狀態。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演員一旦在做人上出問題,他塑造的形象也容易跑偏。從這個背景下,我們緬懷藝術家高倉健,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在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楊洪濤看來,高倉健在中國的巨大影響還應對電影人產生一種啟示——我們的電影文化、角色塑造如何打動世界人民的心。“在跨過歷史的陣痛和多年的摸爬滾打之后,中國的電影文化和角色塑造已和三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語。然而,能夠為世界所熟悉的中國電影人仍然為數不多。高倉健打動了我們,那麼我們的電影人如何走出去,塑造出讓其他國家觀眾記得住、留得下的人物形象,是現在仍應深度思考的問題。”
好的藝術形象是超越國界的
“高倉健當年的走紅,不僅有演員的個人魅力,更是一種時代的選擇。”薛晉文認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正處於“文革”苦難結束和改革開放啟幕的歷史過渡時期,中國人需要依托堅強力量去愈合傷痛。在這樣一種復雜時代情緒的疊加期,高倉健被廣泛接納,與其說是一種偶像的力量,不如說是時代的選擇。他堅毅淡定的銀幕形象給受傷者帶來了堅強前行的希望和寄托,成為時代氛圍、社會情緒和未來希望的一種綜合結晶體。他的存在再次証明,好的藝術形象是超越國界的,藝術形象對於民族關系的交流和融洽,對於家國形象的重構和傳播,具有不可替代的軟實力作用。
楊洪濤也指出,當年中日關系破冰,以高倉健主演的《追捕》為代表的日本電影作品進入中國,讓老百姓看到了一個具有人情味的日本現實社會,這在政治層面具有重要意義。此后,高倉健始終致力於中日文化交流事業,除了出演一批引入中國的電影作品,他還與很多中國電影人保持持久深厚的友誼,使他所代表的日本人民的正面形象慢慢深入中國觀眾心中,為促進中日友好關系作出了貢獻。因此,在現在的國際關系背景下,我們對高倉健的緬懷不能止步於對他藝術層面的懷念,更應有對兩國人民如何真正走向心靈交流問題的思考。(記者 李蕾 魯博林)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