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聯集成·內江卷》
內江百位老人收集古代對聯,並集結成書發表
2011年,內江市威遠縣詩詞協會會長劉勁秋帶領3名會員來到新場鎮一座大山,這4個平均年齡 70 歲的老人,每人攜帶一把鐮刀,在大山裡一邊割草一邊開路,花費半天時間后,他們在叢林深處找到了一個古墓,古墓上的一副對聯就是他們此行的目的。
除了劉勁秋一行,在內江還有100多位老人在做著類似的事情,他們歷時5年時間,來到內江市各縣區鄉鎮,收集有關內江的對聯,最終編訂成冊。昨日,《中國對聯集成·內江卷》在內江市圖書館舉行了首發儀式,它涵蓋了宋朝至今有關內江的對聯2200余副。
歷時5年收集整理
涵蓋宋朝至今2200余副對聯
昨日上午9點半,《中國對聯集成·內江卷》首發儀式在內江市圖書館學術報告廳正式開始。講台上擺放著幾摞嶄新的《中國對聯集成·內江卷》,黃色的書殼為書籍增添了幾分歷史感。
內江市詩詞楹聯協會副會長羅征全同時也是《中國對聯集成·內江卷》的主編,他說,參與收集對聯的一共有100多人,他們平均年齡為70歲,有的甚至上百歲,主要編纂的一共有13人。
據介紹,這本書將全國各地有關內江的聯語收集成冊,分為情理編、景觀編、節令編等10大編目,有30個分類。老人們在5年時間一共收集了8000多副對聯,最終收錄的有古聯1500多副,今聯(民國元年后出生者所撰的聯)600 多副,共 2200 余副。
接下來,這本書將送往全國各地的詩詞楹聯協會和大專院校。
為文化內江做貢獻
對聯底稿壘到半米高
在羅征全的家裡,光是收集來的對聯底稿就有半米高,回憶起前期尋找對聯的經過,羅征全說:“去找古墓、墳地是最常見的事,而且有時還會白跑。”
因為老家在威遠縣界石鎮,羅征全小時候就聽說朱家坪有狀元墳,於是他徒步近兩小時,走了20裡地趕到該村。到了村子才發現,狀元墳的墓地已經被挖,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材料。但是這樣的事,並不影響他尋找對聯的熱情。
內江市文聯黨組書記、文聯副主席胡紅雨認為楹聯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對聯集成·內江卷》的編訂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於傳統文化的流傳。同時也體現了內江作為“書畫之鄉”的文化底蘊,為打造“大千故裡文化內江”做出了貢獻。
鏡頭一:深山尋古墓 12人走遍威遠20個鎮
5年前,威遠詩詞協會的會長劉勁秋接到中國楹聯協會編委主任的一通電話,“主任說他們要編一本中國古今楹聯集,各地區需要出一本楹聯分卷,他希望我能參與內江卷的收集。”劉勁秋說,這通電話開啟了他的尋找工作。
威遠詩詞協會參與收集對聯的一共有12人,威遠一共有20個鎮,於是劉勁秋將這12人分成3組,3個小組分工合作,一個鄉鎮一個村的尋找,今年62歲的劉勁秋是隊伍裡最年輕的。
當她聽說威遠縣鋪子灣鎮一個村庄裡有古墓群時,她趕緊帶著3名隊員來到當地。古墓群一共有4個古墓,每個古墓上都有一副對聯,但是隻有1個完整可見,其他3個都隻看得見兩三個字,於是,劉勁秋借來鋤頭,挖了半天時間,才讓對聯重見天日。
鏡頭二:懸挂半空抄對聯 82歲老人山上突發心臟病
威遠縣鎮西鎮楊家咀村解放前有一戶楊姓大家族,為了儲存糧食,他們在附近山崖中挖了三個洞,洞頂、洞門和洞裡分別刻有三副對聯。
獲知這一線索后,劉勁秋帶著自己的隊員找到了山洞。她告訴記者,山洞距離地面有3米多高,於是他們將繩索拋向上空,系在樹上。一名隊員拉著繩索慢慢爬上山,然后抄錄洞門的對聯。雖然已經忘了是誰爬的山,但是無論是哪位隊員,年齡都在60歲以上。
還有一次在越溪鎮,82歲的鄧俊材帶著隊員去山上找古墓,可是當他爬上山后,突發心臟病發暈倒了。隊員們立刻拿出隨身攜帶的心臟病藥喂他服下,休息一小時后,鄧俊材才慢慢醒來。
部分對聯摘錄
“五谷豐盛 百姓晏然”——出自《漢安長陳君閣道碑》,記載了古代漢安內江的盛世景象。
“山行依舊合 水去復還來”——出自晉代郭璞《山海經注》,描繪了內江的山川地貌,把沱江河從史家段到白馬鎮這東去南來,迂回穿境55公裡、橫跨約10公裡的內江半島地形做了高度概括。
“洛陽紙貴因兄貴 蜀地紅箋為弟貧”——出自唐代范元凱《寄乃兄崇凱高中》,范元凱為內江人。“戰馬向風嘶 荒雞隔水啼”——出自唐安夷軍在內江的詩碑遺句。(記者 黃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