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老馬不停蹄 夕陽創佳績——記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第六黨支部

2014年11月27日09: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第六黨支部由30名離退休科技人員組成,他們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報國為民上奉獻余熱,在晚年美景中書寫壯麗。他們年過古稀,平均年齡超過78歲,其中最大88歲。他們歷經考驗,80%以上是有20年以上黨齡的老黨員。他們筆耕不輟,主持或參與撰寫了11部科技專著、科普書籍,合計600余萬字。他們壯心不已,超過50%的成員仍活躍在農業第一線,積極致力於我國蔬菜科技進步和農民脫貧致富,默默發揮余熱。他們榮譽滿載,有7人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其中6人獲得二等獎,1人獲得三等獎﹔1人還獲得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9人次獲得各類協會和北京市海澱區政府頒發的優秀專家、先進個人、先進工作者稱號。

退休不退學 支部活動求創新

多年來,第六黨支部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把堅持學習作為常抓不懈的一項重要工作。支部書記王素常說,退休后我們要繼續保持黨員先進性,學習、組織生活都要做好,做出成績。從成立那天起,黨支部就多了一個記錄本,專門作學習活動記錄。從會議記錄、討論內容、黨員發言,參觀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電影博物館,到黨員們參加農業部、農科院的培訓,每次學習活動的體會收獲,都一一記錄在案。到現在為止,已經密密麻麻地記錄了整整4大本。黨員們說,記錄本一直伴隨著支部的成長,翻開它,就能看到我們的成長進步,就能回憶我們共同度過的美好時光。

支部堅持雷打不動的學習制度,從實際出發,不斷豐富學習內容,創新學習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前兩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支部邀請農經所的一位留法的研究人員授課,通過在國外所見所聞所想,生動而全面地講述金融危機的背景由來,堅定了黨員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自信。十八大以來,圍繞反腐倡廉、構建小康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話題,黨員們及時收看新聞,查閱報紙書刊,結合習總書記講話以及身邊的生動案例,一起暢談所思所想。在理論學習之余,大家積極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在支部學習活動時,穿插才藝表演,書法,繪畫、攝影、電子琴、口琴、舞蹈……大家相互切磋技藝,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升華感悟。

支部別具匠心的學習機制讓黨員們自得其樂。黨員們說,支部抓工作、抓學習抓得緊,大伙的心特別齊,有事干,有文章學,有話說,有才藝看,學得開心,過得痛快。84歲的吳德玲由於腿腳有傷病,行走困難,經常由老伴陪同參加活動﹔眼睛看不見的宋伯符不能參加室外活動,由老伴攙扶著一次不落地參加室內活動,並踴躍發言。住在香山等較遠的同志,即使冒著風雪也要來參加支部的學習和活動。

退休不退崗 心系“三農”忙奉獻

支部黨員雖然退休了,但貢獻力量的熱情絲毫未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未改變。大家始終堅持老有所為,為我國蔬菜事業的持續發展默默地奉獻。

黨員王耀林,是我國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先行者、研究員。甘肅雪災時,他不顧70多歲的高齡,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害最嚴重的地區,手把手地教菜農補救措施。中央電視台特別制作了現場錄像片在1套和7套播出,為災后恢復蔬菜生產、減少損失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他雖然2010年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現仍用全年三分之一的時間跑大棚和溫室,承擔了14個省25個地方的蔬菜產業園建設、區域農業發展規劃等項目申報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他協助起草《海軍艦艇芽苗菜生產技術》項目及“948項目”申報書等,為海軍、北京武警總隊提高部隊農副業生產與供應水平做出突出貢獻。番茄育種專家高振華退休后,參與撰寫《中國番茄》等4部科技專著的撰寫,培育的保護地番茄新品種“中雜9號”和“中雜8號”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積極為“海澱區專家建議”建言獻策,其中7篇建議被海澱區政府直接錄用。黨員李樹德、王德梹、祝旅等10余人退休后,分別承擔了中國農業出版社、江蘇科技出版社、金盾出版社等出版的《中國蔬菜栽培學》、《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蔬菜作物卷)》等書籍的編撰工作,……10多本書,600多萬字,為成千上萬農業科技工作者及農民提供科學篇章。支部一半以上黨員積極參加科技部、中宣部等有關部委組織實施的科技列車老區行、西部行、龍江行、井岡行和延安行科技服務、咨詢、培訓活動﹔經常深入全國各地農村、基層單位講課並現場指導,為北京市、海澱區蔬菜產業發展撰寫建議數十個被採納,受到高度重視。這些老黨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為推動我國蔬菜科技進步、農民脫貧致富、保障老百姓菜籃子工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不計報酬、淡泊名利、認真細致、一絲不苟、盡心盡力、發揮余熱,這是社會各界對支部黨員們的評價,面對各種贊揚、褒獎,他們總是臉上笑笑,心卻早已飛向心愛的蔬菜事業。

退休不褪色 服務社會獻愛心

不管你在不在位,當不當官,當一天黨員,就要奉獻一天,這是支部黨員們的心裡話。在社會、在社區、在家庭,他們秉承與人為善、互幫互助的中華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盡心盡力、助人為樂,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傳播好聲音,傳遞正能量。

汶川地震時,黨員金波已臥病在床十年,生活不能自理,但聽說國家有難時,毫不猶豫地捐出2000塊錢,囑咐同事把自己的愛心傳遞到災區。支部書記王素以身作則,業余時間撰寫收集廢電池、垃圾分類等材料,呼吁大家正確對待生活垃圾,保護環境,受到了院領導的贊許。黨員吳德玲、高振華受農科院退科協委托,和5名老專家一起,放棄休息時間,不顧年邁身體,逐一勘察農科院內的80多個植物科屬,弄清楚觀賞樹木花卉的中文與拉丁語名,並義務為數百棵樹木挂牌,到現在銘牌已更新了兩次,為社區群眾提供了生動的科普教堂。黨員姚永慧擔任所在樓的樓長,深受樓裡街坊鄰居的喜愛,家裡發生口角,鄰裡出了糾紛,大家都是第一時間想到她,她也不負眾望,一次次地解決了難題,被大家昵稱為“知心大姐”。

在外面,黨員們熱心公益﹔在支部,大家親如一家,相互關照。逢年過節,支委們去看望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不能自理的同志,為他們送去黨的溫暖和大家的關愛。他們不顧年事已高,發揚艱苦朴素的優良傳統,每次到遠處看望病號都是擠公共汽車,就連黨員家裡的人有病,他們也前去看望,黨員們把支部譽為溫暖的大家庭。

蔬菜所第六黨支部的黨員們,雖然年過古稀,卻心態年輕﹔雖然老驥伏櫪,卻壯心不已﹔雖然離開崗位,卻退而不休。他們一直踐行著馬克思的“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於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的教導,用實際行動証明,黨支部是堅固的戰斗堡壘和溫暖的大家庭,傳遞著愛和正能量,引領大家快樂前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喬業瓊、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