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矢志不渝育種情 花到深處別樣紅——記陝西省長武縣退休干部梁增基

2014年11月27日09: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梁增基,男,1933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咸陽市長武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退休干部術推廣中心退休干部。他出生於廣東省高州市,1961年從西北農學院畢業后,扎根長武鑽研小麥育種。53年如一日,執著堅守在小麥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前沿,突破和創新“高強抗鏽、抗旱高產、多抗優質、高產優質、用調解播期避開病毒病並提高抗凍性”等五大難題,培育了國審“秦麥四號”、“長武134”、“長旱58”、省審的“7125”、“702”、“長武131”等優良品種,在陝甘旱區和河南、山東部分旱區推廣累計過億畝,增產25億公斤、增收40億元以上。梁增基所有品系還被用做科研“親本資源”,被陝、甘、魯、京等6個育種單位用作親本育成21個品種推廣。培育的小麥品種獲國家農業部、陝西省政府二等獎等多項榮譽,先后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市特別貢獻人才等殊榮。

提起梁增基,在陝西乃至全國農業科技界,真是蜚聲在外,同行皆悉。在人們的印象中,他總是白襯衣黑褲子,手提公文包,肩挎老水壺,騎著一輛老式自行車,穿梭於田間地頭。沒有工作日和禮拜天之分,沒有白晝和黑夜之分,沒有在職和退休之分,不管風吹雨打,他都堅守工作崗位,被群眾贊譽為農業科技界的“不老鬆”。

深情耕耘,他把小麥條鏽病擋在西北。1961年,梁增基從西北農學院(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正值三年困難時期,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義無反顧地來到西部偏遠貧困縣——長武。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艱苦的生活條件,簡陋的實驗設施,他想方設法,細學深鑽,把自己的住房當工作室,把自己的工資當做辦公經費,育種實驗過程,他都親力親為。他曾經為了“兩雜”北繁南育,先后三次上北京、下海南,沒有材料自己找,沒有勞力自己干。他在“無技術基礎”、“無育種場地”的條件下,先后培育了國審的“秦麥四號”、“長武134”、“長旱58”,省審的“7125”、“702”、“長武131”等小麥良種,“7125”、“702”隨后作為主栽品種在咸陽北部、平涼地區和黃陵、天水等地推廣累計600萬畝以上,長武小麥畝產從此跨越了100公斤,該品種還被全國鏽病會議確認為全國抗鏽品種之一。“是梁增基把小麥鏽病擋在了西北,在推廣區阻斷了小麥鏽病南北傳播的道路。”楊凌小麥專家對此十分感慨。

72歲退休以后,梁增基沒有停下科研的步伐,他依然天天在試驗田裡奔忙。他參加了咸陽市老科協長武縣分會,充分利用自身專長,幫助解決群眾遇到的實際困難。2013年10月,他推廣小麥良種“長旱58”,種植戶有23戶面積90畝,有一戶群眾反映出苗率較低,他得知情況后,和助手緊急趕往種植戶地頭,分析造成出苗率低的原因,制定補救方案。梁增基對農戶承諾,明年畝產少於900斤,他個人按市場價予以補償,今年夏收“長旱58”獲到了豐收,得到大家贊揚。

篤行勤儉,他以為群眾播撒愛心而享受。梁增基的一生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小麥育種上取得的成就讓無數人敬仰,但他卻視名利為身外之物。1971年,歷經10年潛心研究,梁增基培育的“7125”“702”成功面世,累計推廣種植面積600萬畝以上。對於這樣一項可以揚名於世的巨大科研成果,梁增基沒有進行任何申報,而是贈送給農民群眾自行繁育推廣,將多年的心血無私地回報給了渭北人民。1986年,“長武131”剛面世不久,種源短缺,黑市每公斤賣到3元錢,有人勸他趁機撈點“外塊”,但他嚴辭拒絕,所有賣種子的錢全部歸公,用於試驗和生產。

在咸陽市第一屆優秀人才表彰大會上獲得的“特別貢獻人才”獎,獎金50000元,他全部捐獻給貧困學生﹔今年他又把長武縣獎勵的10萬元捐給十裡鋪村搞基礎建設。他還曾為十裡鋪村小學遷建捐資1000元,為十裡鋪村鋪水泥路捐資3000元。全國一些知名科學院所先后發來商函,許以優厚條件請他去工作,他都婉言謝絕。他說,我的人生在陝西,我的事業在育種,培育優質良種是我一輩子的追求。梁增基對待群眾是慷慨的,對待自己卻是苛刻的。直到今天,他住的還是50多平米的廉租房。50多年間,一頂草帽、一輛自行車、一個老水壺、一個黑皮包,是梁增基隨身的“四件寶”,這一幕也永遠定格在了群眾的記憶中。

五十年一個輪回,他為社會創造財富超過40億元。1997年,梁增基又獻上了一份厚禮——“長武134”問世,其半矮稈、抗倒高產、抗條鏽、葉鏽等實屬國內少有的品種。

2001年,68歲的梁增基又推出了“長旱58”,這是把水地品種的抗性和油脂性植入旱地品種,是個優質高產多抗性的小麥品種,隨后被列入了農業部“863”計劃和科技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行開發,梁增基再一次向世人証實了旱地裡也能產出金粒粒!尤其值得點贊的是,梁增基年過八旬之際,依然耕耘不止,培育出了適應性更強的“長航一號”,今年6月,已通過省級審定,其高產性不亞於“長旱58”,抗旱抗凍抗青干則遠優於“長旱58”,也遠超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晉麥47”,這將成為旱地更穩產高產的優良品種。

“老梁是陝西農民的功臣,他把旱地收幾斗麥提高到600多公斤,而且還能磨出好面,是名符其實的‘土地公’!”渭北旱塬的群眾從心裡把他當神一樣敬。目前,他正全力培養並指導一名農科研究生,希望其能夠傳承自己的事業,繼續為培育旱塬強筋高產抗逆綜合性一流的優質小麥新品種而不懈努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喬業瓊、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