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准確定位:
東盟是山東重要的合作伙伴
從雙方近二十年的交往歷史來看,山東與東盟在政治、經濟、友城、人文交流等各個領域開展了廣泛交流,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推動山東與東盟加深交流合作,首先應對東盟在山東省對外開放中所佔的位置有一個准確的定位。
政治交往層面,東盟高層來訪頻繁標志著雙方政治關系日益密切。這也是增進相互了解、推動合作、服務國家外交大局的重要契機。近年來,已有八個東盟國家的領導人來魯訪問。通過接待高層來訪,不僅增進了友誼,宣傳了山東,更為雙方經貿及企業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
經貿合作方面,雙方貿易及投資增長較快,合作力度不斷加大。近五年來,山東省與東盟的進出口額穩步遞增,由2009年的125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309.6億美元,增幅高達150%。2013年,東盟已成為山東第二大貿易伙伴、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從雙方今后合作潛力來看,東盟人口眾多,消費水平漸升,產業結構與山東省具有一定互補性,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雙方開展合作提供重要機遇,具有良好的合作前景﹔從雙方合作的進展來看,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后,雙方在經貿領域的合作飛速發展,山東四分之一的境外投資集中在東盟。東盟已成為山東的重要合作伙伴。
順勢而為:
提升山東與東盟合作水平
順應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積極參與區域合作。區域合作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區域自貿區的建設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期,這對世界經濟發展和貿易格局將產生重大影響,也將為山東省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帶來重要機遇和挑戰。李克強總理2013年10月提出,中國與東盟自貿區要在過去“黃金十年”的基礎上,向“鑽石十年”邁進,這為今后山東對東盟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機。
把握中國綜合實力上升的“大趨勢”,主動融入國家戰略。自2007年起,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2013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進出口國。中國正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對外經貿合作正由“貿易型”向“貿易+投資型”過渡。2013年,中央召開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突出“周邊是首要”,把東盟作為周邊外交的優先方向。東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站”,也是中國由“世界大國”走向“世界強國”的重要支點。今后應更加主動地融入國家戰略,提升山東省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
把握產業升級的“大趨勢”,提前做好境外投資應對。東盟經濟近年來一直保持較快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擺脫“商品傾銷地”、“原材料供應地”的被動地位,對外國投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東盟當地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的不斷升級,其向發達國家出口享受的各種優惠必定會不斷減少,當地的勞動力和土地成本也將會逐漸上升。對東盟的投資已開始進入轉型期,山東省對東盟的投資要適應這種大趨勢,提前做好應對。
適應風險沖突常態化的“大趨勢”,爭取“融進”當地社會。據統計,中國在境外投資的企業已達兩萬多家,每天領保案件達百余起。南海沖突短期內難以平息,且呈現長期化的趨勢,正漸漸成為中國與東盟有關國家合作的障礙。因此,有必要樹立防范風險意識,企業要學會自我保護,逐漸適應在沖突中開展合作。東盟不少地方正在建設“中國工業園”、“中國商城”,這種聚集式投資雖然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將來一旦遭遇政治風波,極易成為打砸搶的目標。山東企業“走出去”,應更好地“分散開”、“融進去”。
全球視角:
與東盟合作應關注第三方因素
國內的一些戰略 “向內看”居多,“向外看”較少,可謂重“知己”,輕“知彼”。當前,山東省與東盟合作正面臨“立體競爭”:合作過程中,除了可能涉及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利益之外,資源開發、開拓市場或向第三國出口等活動,往往容易動了“別人的蛋糕”,觸動已經在當地開展業務的日、美企業等第三方的利益,也會遇到與中國國內其他省市企業等第三方的競爭。因此在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分別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周邊國家的“上擠下壓”,即在向產業鏈上端移動時,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壓力﹔在傳統產業領域內,面臨周邊國家產品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山東省與東盟開展合作,應立足全球視角,充分考慮第三方因素,換位思考,統籌謀劃,同時積極借鑒日美等國與東盟合作的豐富經驗。
自1977年起,日本改進對東盟的“經濟外交”,援助主要集中於民生項目。日本對東盟投資規模大、產業層次高,日本對東盟的投資額也遠遠超過中國。與中國集中投資於經濟欠發達的緬甸、柬埔寨、老撾相比,日本對東盟的投資主要集中於經濟相對發達的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日本投資的產業層次已從資源開發提升到提煉加工、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服務業投資以金融保險和通訊為主。截至2012年底,日本在東盟的投資存量為1222.7億美元﹔中國在東盟的投資存量為282.4億美元,僅為日本的四分之一。
近年來,美國對東盟合作從以前的“忽略”轉為“積極重返”。在經濟上,美國2012年底拋出“美國—東盟擴大經濟合作(E3)計劃”﹔在政治上,美國提出“善治、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及安全伙伴關系計劃”﹔在人員交流上,美國啟動“富布賴特美國—東盟行動計劃”,每年向東盟提供735項獎學金,用於學習、研究和教學。有觀點認為,中國與東盟合作打出的是經濟合作“升級牌”,美國打出的是“青年牌”﹔在對東盟的大國博弈中,中國將贏得發展,美國想贏得“未來”。
長遠謀劃:
獲得尊重比經濟利益更重要
克服與東盟的“近而不親”。中國的投資和進口帶動了東盟各國產業的發展和出口,日益增多的游客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但從泰國清邁等地排斥中國游客等事例來看,我們現在缺的不是“錢”,而是別人的“尊重”。從長遠角度看,開展經濟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我們的勤奮勞動和誠實自律來贏得別人的尊重,獲得別人對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真心敬佩和認可。
關鍵在於獲取“精英之心”。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等“精英”階層對一個國家的輿論導向具有重要作用。我們“走出去”的企業普遍重視“上層路線”,善於與政府高層的關鍵人物建立關系,與當地有實力的客商開展合作。但與此同時,與東盟國家交流合作,要加大與政治、經濟、技術等各領域精英階層的交流和溝通。增進中國的形象親和力、感召力和政治影響力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要更有耐心和長遠目光,更加重視在人才培訓、新聞媒體等領域的交流。
企業要自覺維護國家對外形象。中國企業的足跡現已遍及世界各地,到達的地理范圍、建立的交往渠道和人脈關系、與基層打交道的深度遠超過政府。這些企業在當地人眼中,不僅代表個人和企業,也代表國家形象。企業在合作中,要學會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並在增加慈善之舉的同時留下“中國元素”。一些企業不願與境外新聞媒體打交道,缺乏與媒體溝通的意願和能力。今后應加強對“走出去”企業在應對境外媒體等方面的培訓,增強企業利用境外媒體來宣傳自己的能力。
欲速則不達,不宜單方面施予過多優惠。作為地方政府,山東推動與東盟經貿合作,應不同於國家層面,要明確區分“經濟合作”與“援助”的不同,“多予少取”、“隻予不取”的做法帶有援助性質,經濟合作講究的是“互利”,這樣企業才有動力,才能長遠持續發展。參與東盟“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應慎重,實施合作項目要充分做好前期論証。
(作者系山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亞洲處處長)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