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座談會現場。 孫志兵攝
由省文聯、省作協組織召開的文藝家座談會,21日在南京舉行。我省老中青文藝家代表齊聚一堂,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家認為,總書記的講話闡述了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確提出了文藝弘揚“中國精神”的歷史使命,立意高遠、思想深刻、振聾發聵,是新時期文藝工作者的基本遵循和價值航標。
72年前,延安文藝座談會開啟了人民文藝的嶄新紀元﹔今天,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必將引領文藝工作在新起點上實現新跨越。
文藝不能辜負時代和人民
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我們的創作‘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大地、就是人民,就是我們鮮活真實的社會生活,它們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省作協主席、黨組書記范小青深有感慨,“作家一定要腳踩堅實的大地,身處沸騰的生活之中,而不是做時代的旁觀者。必須沉下心,沉下身,摒棄浮躁,零距離觀察生活、真切深刻地體驗生活。作家隻有接地氣,作品才有‘生氣’、有‘靈氣’、有‘人氣’,才顯得‘大氣’。真正做到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所說的‘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文藝家應該呼應時代精神,堅守品格、勇於擔當。中國書協副主席、省文聯副主席言恭達認為,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期,作為一位文藝工作者,首要具備的應是家國情懷和社會擔當。在大數據時代的全球化語境下,作為一個書畫家,最重要的追求應該是人文品格與人文關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一點一滴的自覺行動,來淨化靈魂、提升境界、引導社會。“無法想象,一個不具備對現實關懷的作家、藝術家能留下傳世經典!”言恭達說。
受過三代領導人接見的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黃孝慈,談起當下的文藝現狀,有憂慮也有欣慰。她說,習總書記對文藝界看得很深很透,了解到文藝界問題的嚴重性,他的講話太及時太有必要了!我們文藝家要努力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要主動承擔起文藝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作為一名戲劇演員,我要擺正在名利圈中的位置,演好戲,先做人,在集體團隊中起表率作用,要德藝雙馨,體現自己在集體中的核心價值。我既是繼承者、傳承者,更是創新者、守護者。在奉獻中體味人生價值,享受人生快樂,感悟社會和諧。”
“煤炭詩人”孫友田已寫了60年的詩,他的筆下聚焦的都是煤礦工人,他說,“中國詩歌的傳統就是關心國家命運,同情人民疾苦。想象的翅膀飛得再高,也不能離開堅實的大地。”在他看來,“為人民大眾寫詩的人,才能稱其為詩人。好的詩歌,就是天上的日月星、地上的鬆竹梅、人間的真善美。”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
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銅臭氣。”座談會上,文藝家們對習總書記提出的文藝界存在的問題感同身受,認為應該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南京藝術學院原院長、著名畫家馮健親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列舉了文藝界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於我們這幾年的狀況,掌握得很精准,也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我個人感觸最深的,是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能沾滿銅臭味。畫作變成商品、無限度地炒作之后,會產生什麼變化?評價標准不一樣了,好壞用錢的高低去評價。結果很多弄虛作假,弄得烏煙瘴氣,誠信喪失殆盡,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
省國畫院原副院長、著名花鳥畫家喻繼高提醒,當下藝壇一些不良現象值得重視。藝術完全商品化,誰的畫作拍得高,誰的藝術價值就高,經常會有人找上門來,說我來給你操作操作、包裝包裝,畫家比的是誰的身價高,多少人想過藝術為人民服務?比如,搞個展覽,開幕式邀請專家、同道捧場,熱鬧半天,一到下午展廳就門可羅雀。這幾年辦展覽我把請專家們吃飯的錢省下來,印制3萬張作品,發票給群眾,每個來看展覽的人就送幅畫,這樣就有3萬個老百姓來看我的展覽,“老百姓的藝術素養慢慢地自然提高了,這才叫藝術的繁榮,其實我們最希望人民群眾來捧我們的場。”
對此,言恭達非常贊同,“中國書畫應有它的社會尊嚴與精神高度。我們要像保護天空和河流不受污染一樣,書畫界更需要的是心靈的建設。書法藝術不應為市場經濟的現實所解構,不能做市場的奴隸,讓無序的熱度替代藝術的高度。我們要義無反顧地追尋中國書法文化應有的人文品位、藝術格調與審美高度。”
談到目前藝術市場的銅臭氣,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黨組書記章劍華說,習總書記的講話一再強調,文藝要為人民服務,但我們也看到,當今的一些藝術家隻顧迎合市場、迎合低級趣味,甚至有位書畫家原本開價10萬元的作品,因為買家隻帶了8萬元,結果將畫作切割了一部分留下再賣給人家。如此浮躁的鬧劇,都因為“一切向錢看”。為此,他發出呼吁,藝術家不能僅僅“為人民幣而創作”,更要“為人民而創作”﹔不能僅僅“為展廳而創作”,更要“為客廳而創作”﹔不能僅僅“為評獎而創作”,更要“為百姓而創作”。
文藝不僅僅是精英的事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在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
“人民也是文藝的創作者。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社會中應是主人翁,不能僅僅把文藝創作看做是精英階層的事兒。”省作協副巡視員、創研室主任汪政說,作為一名文藝評論工作者,感到非常慚愧,因為以前很少關心基層文藝創作者。他說,江蘇現在所有的縣區都有作協或者文聯,都有文學刊物,現在文學創作者的主體,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作家,而是擴展到工人、農民、打工者,他們的文學生活,也應該進入我們的視野。與這些基層寫作者密切交流,文藝才能生態健康、蓬勃發展。
作為專業作家,范小青說,文藝創作不應該是作家的顧影自憐、自戀式的創作,不去了解民生疾苦,作家永遠不可能反映這個偉大的時代。“這些年,我寫了大量農民工的生活,這個龐大群體,他們和你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你無法逃避。”眼下,她將目光更多關注到城市新移民群體——80后、90后農民工,她說,她要寫出這群離開土地的年輕人,他們對城市的向往與隔膜。
隻有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才能創造真正有價值的藝術作品。省演藝集團錫劇團團長周東亮說,省錫劇團下鄉演出非常繁忙,像宜興、江陰、張家港這些錫劇的傳統“根據地”,去演出時,老百姓歡喜得像過年一樣。約省錫劇團去演戲的邀請,單子排得滿滿的。省錫劇團為此定制了方便拆卸的活動舞台,“農民朋友走十裡地來看戲,這是對我們的最高褒獎,我們也要盡可能把戲送到他們家門口。”在周東亮看來,戲劇能用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傳播傳統中華精神,但“正能量”不是“高大全”,文藝應塑造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比如錫劇團最近排演的現代劇《玫瑰村》,講述的就是蘇南鄉村裡發生的故事,主角全都是普通村民。
省國畫院副院長薛亮說,老百姓需要什麼樣的文藝作品?現在有不少藝術家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文學作品,有不少老百姓表示看不懂,業內人士卻吹噓為“有內涵”。其實那只是“皇帝的新衣”,我們不能跟在后面一通贊美。希望我們的文藝工作者要有判斷,對那些不良現象要多加抨擊,同時多創作符合人民需要、具有時代審美意義的作品。
章劍華總結說,習總書記的講話,有高度、有深度、有熱度,凝聚了時代的熱度、生活的熱度和藝術的熱度。藝術應該吹響時代號角、引領時代風氣。習總書記說過,文藝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作為文化大省,江蘇要夯實文藝高原的基礎,構建文藝高峰,推出一批代表時代、代表江蘇、影響全國的精品力作。(記者 顧星欣 薛穎旦)
相關專題 |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 · 地方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