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國政府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捐贈世界上首個最高分辨率30米全球地表覆蓋遙感數據,這意味著我國遙感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國內,國防科工局近日還發布了由高分二號衛星拍攝的首批亞米級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圖。
近年來,隨著高分一號、高分二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廣泛應用,中國邁向“感知”大國,遙感應用步入了“黃金期”,遙感技術在中國國土監測、環境監測、交通等各行業都有應用,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遙感技術並不遙遠
30米分辨率的遙感數據,被認為是用於描述全球地表覆蓋及其變化的最佳尺度。在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支持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與十幾家單位合作,從2010年初起,開展了全球地表覆蓋遙感制圖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完成2000年和2010年兩個時期30米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蓋數據產品,並構建了全球首個高分辨率地表覆蓋信息服務平台。
此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陳軍介紹:“地表覆蓋遙感數據覆蓋及變化信息作為氣候、資源、環境、生態等諸多領域的基礎數據源,對於認知和監測全球自然資源環境、分析應對全球變化、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等具有重要價值。”
遙感技術應用廣泛,作用明顯。例如在監測生態環境方面,2010年,青海湖遙感衛星面積動態監測技術投入應用,通過對湖區監測影像進行波段組合、正射糾正、影像解譯,並結合水利部門收集的水位特征值,制作出青海湖水涯范圍線,由此得到湖區最新面積。
中國遙感應用協會第四屆理事長欒恩杰院士表示:“遙感並不遙遠,就在人們身邊,在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帶上月球的微波、光譜載荷可以探測月表、月壤的元素。他預測,未來遙感技術有望在地震預報、流行病傳播預測中“一顯身手”。
我國遙感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自1988年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以來,我國應用遙感和遙感應用事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具規模。目前,在軌運行的氣象衛星、海洋衛星、資源衛星等遙感衛星有十幾顆,走在了世界先進行列。如近日發布的由高分二號衛星拍攝的首批亞米級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圖,包括北京市區、上海市區、克拉瑪依市區和昆侖山天池、雲南省魯甸災區、山西省寧武礦區等衛星影像。高分二號拍攝的北京西直門高分圖像紋理清晰,看得清路口斑馬線,辨得出大車小車。
記者日前在成都舉辦的2014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大會上獲悉,目前我國遙感應用等國產地理信息裝備已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很多技術都獲得重大突破。例如飛行高度5000米,續航30小時的無人機不久前在內蒙古庫倫平穩落地,這標志著我國超長航時無人機遙感系統研制成功。此外,國產遙感信息系統軟件技術水平已與國外同類軟件相當,國內市場佔有率已超過50%。
我國遙感衛星將形成立體網絡
高分專項工程副總指揮王承文介紹,目前,高分一號、高分二號衛星在軌運行情況良好。其中,高分一號已在20余個政府部門和行業以及10個省級區域應用示范中心開展了示范應用。
據悉,我國計劃明后年發射高分三號、高分四號和高分五號衛星,此外,國家將進一步加快推動航空觀測系統、地面系統和應用示范系統建設,形成立體網絡。2020年前,我國將建立起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的對地觀測體系能力。
王承文說:“我國高分系列衛星各有特色,分別重點攻克不同技術難點。例如,高分一號的特點是分辨率幅寬,可達800公裡。高分三號是雷達衛星,不受天氣影響,解決全天候的問題。高分四號衛星是高軌衛星。高分五號是高光譜觀測衛星,光譜分得越細,物質類型揭示得越徹底,比如一張桌子,高光譜觀測可識別它是金屬的還是塑料的。”
未來幾年,我國遙感、導航、通信衛星與高分系列和北斗系列將融合發展,為大眾提供融定位、授時、遙感為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不過,欒恩杰表示,一方面我國遙感應用大有可為﹔另一方面,該領域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空間信息產業市場的商業模式尚需摸索等。(記者 袁於飛)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