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鑫 杜勝平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科技事業迅猛發展並取得巨大成就,中國科技“走出去”戰略也取得了較大進展,引起國際社會廣泛、持續的關注。近十余年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關注主要表現出兩方面的特點:一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關評論、報告、報道數量逐年增長,且視角越來越寬、分析越來越深﹔二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國周邊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關注度各有差異,國際科技界、西方主流媒體、世界知名智庫、各國政府政要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態度也有顯著不同。在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下,中國科技事業正在逐漸形成多維立體、總體正面的國際形象。與此同時,近年來國際上“中國科技威脅論”和“中國科技懷疑論”甚囂塵上,對中國科技事業的國際形象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因此,客觀評估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並深入分析其成因,研究借鑒其他國家在與中國當前所處相似發展階段的成功經驗,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改善中國科技發展國際形象的政策建議,具有十分重要和緊迫的現實意義。
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的主要評價
第一,中國科技發展近年取得巨大成就,多種因素合力推動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科技大國。外界普遍認為,過去十年,中國在不少領域取得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科技論文數量、專利申請大幅增加,特別是在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中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與發達國家差距進一步縮小。中國科技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有力的政策引導,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發展和創新,制定了切實有效的科技發展規劃,為中國科技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政策環境。二是強大的市場驅動,中國企業迅速將科技創新轉化為商業應用,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了旺盛的市場需求。三是充足的人才儲備,中國培養了數量龐大、素質較高的科技人員隊伍,且近年越來越多的“海歸”高科技人才回國,為中國科技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四是積極的技術引進,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向中方進行了大量的技術轉讓,為中國科技發展提供了便捷的趕超路徑。
第二,中國科技發展推動了世界科技進步,但“中國科技威脅論”在國際上也頗有市場。中國科技的迅速發展對世界科技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在承認中國科技發展對世界科技進步具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一些國家也把中國科技發展與本國的情況相對比,一方面呼吁本國要加大投入,鞏固優勢或是奮起直追﹔另一方面也提出要與中國加強科技合作,謀求互利雙贏、共同進步。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科技發展心存疑慮,不少人擔心中國成為“技術超級大國”對西方的領先地位形成挑戰,在國際上制造並散布“中國科技威脅論”:一是擔心中國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規模龐大的科技隊伍消解西方的人才和智力優勢﹔二是擔心中國高科技企業加速發展導致其對華貿易逆差上升並造成高技能就業崗位流失﹔三是擔心中國自主創新的科技政策迫使西方企業轉讓技術進而削弱西方的科技競爭力﹔四是擔心中國軍事技術發展威脅美國及其盟國的國家安全。“中國科技威脅論”惡意夸大並渲染中國科技發展對西方的“競爭性”和“挑戰性”,西方國家以此作為對華實施科技孤立和高科技產品出口限制政策的依據,試圖遏制中國科技迅速發展的勢頭並維持西方在科技領域的“獨大”地位。
第三,中國科技發展仍面臨諸多制約和挑戰,“中國科技質疑論”在國際上被借機渲染。外界認為,中國科技論文總量巨大但人均產出仍然相對較低,科研經費總額巨大但經濟效益仍然相對較低,工業品產量和出口量巨大但科技附加值較低,因此雖然近些年中國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中國雖已成為世界科技大國但遠未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這除了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科技發展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等歷史原因外,與當前中國科技事業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也密不可分,如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科技評審機制機械、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等,導致了中國科技發展的創新環境還不成熟,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中國科技可持續發展的步伐。此外,也有一些人過分低估中國的科技實力和發展成就、夸大中國科技管理體制的弊病和對外國技術的依賴、渲染中國科技界學術道德普遍敗壞以及中國科技成果存在大量剽竊等,在國際上產生了對中國科研的不信任之聲,“中國科技質疑論”逐漸形成,對中國科技事業和科研人員的國際聲譽造成負面影響。
中國科技發展國際形象的主要特點
第一,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表現出附生性的特點。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是在中國經濟發展和國力提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外界對中國科技發展國際形象的認知往往寓於對中國國際形象的整體認知之中,很多學術專著和媒體報道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分析評論往往混雜於關於中國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的著作和報道中。“中國科技威脅論”和“中國科技質疑論”就其本質而言其實是“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在科技領域的特殊表現。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常常會被“政治化”,與政治、經濟利益挂鉤,特別是在西方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
第二,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表現出復雜性的特點。一是在對中國科技發展水平和競爭力的總體評價上,國際社會的主流看法越來越客觀、持中,但“中國科技威脅論”和“中國科技質疑論”仍然同時並存。二是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在不同國家也有所不同。總體而言,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負面印象多於正面評價,發展中國家則相反。三是即使在同一國家內部,不同群體、不同個人對中國科技發展國際形象的認知也並非鐵板一塊,仍然具有一定的多樣性。
第三,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表現出成長性的特點。近十余年來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已逐步從比較模糊發展到基本成型,但基本成型並不意味著就此定型,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始終處於動態發展的過程中。從外界對中國科技發展的總體評價來看,以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出台為標志可劃分為兩個階段:2000—2005年,外界認為中國科技雖然發展較快,但研究經費不足、技術能力距離世界先進水平很遠,還處於科技崛起的早期階段﹔2006年至今,外界對中國研發投入、科技論文數量、專利申請等大幅增長感到震驚,認為中國成為“技術飢渴型”國家,近幾年來,國外智庫學者高度關注中國科技綜合實力的持續提升,認為中國將會發展成為“技術超級大國”。
第四,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表現出自發性的特點。到目前為止,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主要是在中國的外部世界自發形成的,一些外部勢力出於各自不同的目的,對中國科技發展做出一些不完全切合實際的評價。但就中國自身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充分發揮引導外界客觀認識中國科技發展的作用,對外界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歪曲、敗壞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未能做出及時、有效地回應,也是重要原因。
提升中國科技發展國際形象的對策
中國應切實提高對樹立良好國際科技形象重要性的認識,科學謀劃布局、採取有力措施,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科技領域的話語權,努力消解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的認識偏差,通過自覺樹立良好國際形象為中國科技進步和經濟建設提供助力。
第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提升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競爭力。一要建立科學的科技成果評審和獎勵機制。二要建立順暢的科技成果市場轉化機制。三要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積極參加各種雙邊和多邊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合作,推動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與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接軌。四要進一步提高中國科技管理機制的開放度和透明度。按照國際慣例對有關科技決策、統計數據和科技活動進行公開,積極引進海外科技人力資源以多種形式參與科技決策與科技活動,搭建國內外科技界相互了解和溝通的橋梁。五要客觀認識和宣傳中國科技發展成果。在對外宣傳中國科技發展成就時,既要防止低估、更要防止高估自身成就,更好地引導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發展作出客觀評價。
第二,切實加強統籌規劃,進一步構建樹立科技形象的國家系統工程。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的看法和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其對華總體看法和政策的一部分,要改變西方對中國科技發展的防范遏制心態,必須首先要改變西方對中國雖然發展的總體防范遏制心態。隻有不斷化解外界一些人鼓吹的“中國威脅論”,才能不斷消除“中國科技威脅論”。因此有必要把樹立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納入樹立中國國家形象的整體戰略規劃。一要制定中國科技外交的總體戰略和樹立國際科技形象的工作規劃,確定中國國際科技形象的定位和工作分工,扎實推進樹立良好科技形象的國家系統工程。二要努力消除西方一些人炒作的“中國科技威脅論”和“中國科技質疑論”等負面論調,積極應對西方國家對中國不時採取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濫用知識產權保護、打壓中國技術標准等重大現實問題。三要推動中國科技進一步“走出去”。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共同應對科技難題將使外界感受到中國科技進步對其產生的利益。四要進一步增強中國科技外交人力資源開發,擴大科技外交人員隊伍,鼓勵科技外交人員在多邊科技組織擔任職務,不斷提高中國在科技外交舞台的能見度和話語權。
第三,有效利用多元主體,進一步開發樹立科技形象的對外宣傳渠道。一是國內科技界要勇當先鋒。要鼓勵國內科學家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關於中國科技發展的綜述性文章,培養和激勵科技傳播工作者善於利用國際宣傳陣地塑造中國的國家科技形象﹔要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傳播能力培訓,推進本土科技期刊國際化進程,通過加強人力資源和宣傳平台的建設提高話語權和影響力﹔要依托有關研究機構或科技期刊成立獨立的研究平台,定期跟蹤分析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二是“走出去”的國內企業要做好“窗口”。中國在海外的高科技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承載著中國科技發展在當地的科技形象,要鼓勵更多的中國高科技企業“走出去”並在當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促進當地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使海外企業成為展現中國良好科技形象的一個窗口。三是國內媒體要主動發聲。國內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要進行全方位科技宣傳,更主動地向國際社會描述中國科技發展的真實情況,要主動設置相關議題,努力避開一些西方媒體預設的議題陷阱,同時對突發科技事件和敏感性問題不回避,力爭佔據輿論主導權,引導國外媒體對中國科技發展進行正面報道。四是國內民間組織要積極配合。鼓勵中國民間科技組織積極、有序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活動,一方面通過民間組織把中國科技發展的信息傳遞給國際社會,另一方面通過民間組織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非政府組織開展互惠互利的科技交流與合作。五是國際科技友人發揮助力。中國科技事業和國際合作的發展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科技人員建立友好關系提供了很多機會,中國應在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中善用這種資源,使國際科技友人成為樹立中國科技形象的有益補充。
第四,合理分類工作對象,進一步增強樹立科技形象的效率和針對性。一要充分利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科技發展的不同態度以及不同發達國家在對華科技合作上的利益差異。發達國家多以疑慮戒備心態來看待中國科技發展,發展中國家多以羨慕和學習的心態來看待中國科技發展,要通過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和技術轉讓,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科技水平和經濟發展能力,通過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合作推動中國科技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在發達國家內部各國對華科技發展態度也有所區別,一些國家在對華科技政策上表現出遏制與借重的兩面性,正確認識這些區別並有相對性地開展與相關國家的合作,不僅有利於改變西方對中國科技的偏見,還有利於從整體上推動西方加強與中國科技交流。二要對研究中國科技發展的外國學者“主動喂料”,積極引導其對中國科技發展的客觀判斷。三要對西方媒體區別對待。對西方媒體的涉華科技報道和傾向要作精細化研究,對惡意中傷中國科技發展的西方媒體必須作出有力回擊,同時也應虛心聽取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科技發展提出的合理化建議。
第五,靈活運用多種手段,進一步創新樹立科技形象的工作方式方法。一要轉變科技宣傳的基本策略。要從宣傳中國科技發展迅速、科技實力壯大為主,轉變為宣傳中國科技發展對世界發展進步的貢獻為主。大力宣傳中國依靠科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消除貧困、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以及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科技援助等領域的成績,以樹立中國負責任的科技大國形象。二要積極利用重大國際活動樹立中國科技形象。要把樹立科技形象納入舉辦大型國際活動的計劃之中,更充分地發揮大型國際活動對中國科技形象的展示作用。三要積極參與各類國際科技組織,利用國際科技組織為中國樹立科技形象服務,爭取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在中國建立總部或設立分部。
第六,積極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的科技形象塑造之路。二戰結束以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在樹立良好的國際科技形象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中國在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漸遇到這些國家在類似發展階段遇到的一些問題。深入分析和借鑒這些國家的應對之策,有助於降低中國科技發展可能面對的國際負面影響,為中國科技發展實現成功跨越創造有利條件。
(本文是中國科協課題“中國科技發展的國際形象研究”的最終成果)
(第一作者單位: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第二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辦公廳)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