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發展新型黨際交往 打造綠色生態前沿

——中國共產黨與德國社民黨第二次可持續對話會側記

記者 徐海娜

2014年10月14日08: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年8月27—28日,中國共產黨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可持續發展對話會在粵東古邑揭陽隆重舉行。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李進軍,廣東省副省長陳雲賢,德國社民黨副主席托斯騰•舍費爾—君貝爾等出席對話會並發表主旨講話﹔揭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綠平致歡迎辭。本次對話會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德國艾伯特基金會主辦,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和揭陽市委、市政府承辦。德國聯邦議員馬蒂亞斯•米爾施,妮娜•舍爾,中國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院長吳舜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揭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東等做主題發言﹔來自中德兩黨有關代表、專家和企業家共五十多人參加了對話會。對話會期間,與會者圍繞“可持續的城鎮化”主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達成了廣泛共識。

從朋友到老朋友:

中德兩黨交往“上頂層、接地氣”

8月27日上午對話會開幕式上,廣東省副省長陳雲賢在致辭中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城鎮化的發展現狀及在此過程中為廣東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他同時表示,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爬坡越坎的關鍵階段,廣東省決心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注重以人為本,推進“產城融合、生態宜居、綠色低碳、文化傳承、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市化進程。他高度贊揚了這次中德兩黨的“可持續的城鎮化”主題對話會,指出“中德金屬生態城不僅是廣東與德國合作的重要平台,而且是新時期探索兩國和兩黨務實合作新形式的試驗田”。

對中德關系而言,2014年是特殊的一年。從2014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成功訪德、雙方宣布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以來,雙方高層互訪不斷。同時,2014年也是中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民黨建立黨際關系30周年。德國社民黨是德國和歐洲政壇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是最早和中國共產黨建立正式關系的西歐國家政黨之一。中聯部副部長李進軍在致辭中回顧了德國社民黨長期以來為發展中德關系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對於德國社民黨在中德兩國關系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給予了高度贊揚,稱“中德關系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這樣令人鼓舞的成績,離不開德國各主要政黨尤其是社民黨幾十年來始終如一的積極努力”。

德國社民黨副主席托斯騰•舍費爾—君貝爾在致開幕詞時也表達了在中德兩黨第二次對話會之際與中國朋友共慶兩黨建立黨際關系30周年的欣喜之情。他說:“中國人說,第一次相遇的時候是朋友,第二次就是好朋友,第三次相聚的時候已經變成了老朋友。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不單單是老朋友,而且是非常好的老朋友了。”他對李進軍副部長的發言表示高度贊同,認為中德關系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水平。

2013年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中德雙方決定落實城鎮化伙伴關系,並將城鎮化列為兩國未來合作的四大重點領域之一。中國在大規模城鎮化進程中,城鎮化率以年均1%的速度增長,意味著每年有1300多萬人口從農村轉入城鎮,這對日用消費品、住房汽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都會形成巨大投資和消費需求。中國城鎮化要達到歐洲的水平,至少還需要20年。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潛力所在。可以說,在同中國開展城鎮化合作方面,中德都面臨著空前的機遇。而德國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城鎮化進程的國家之一,有著獨樹一幟的先進理念和豐富多樣的成功經驗,中德雙方合作空間廣闊。在外部條件完備,雙方意願契合的情況下,中聯部本著黨際交往既要“上頂層”又能“接地氣”的理念,與德國社民黨一起舉辦了此次對話會,推動兩黨關系不斷深化發展。

產城融合:

打造以人為本的綠色生態前沿

圍繞“可持續的城鎮化”這一主題,本次對話會分別就“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生態先行”的城鎮化、“產城融合”的城鎮化和中德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及務實合作四個專題進行了深入討論。與會的專家、政要圍繞各議題踴躍發言、積極討論,交流了思想,凝聚了共識。

第一,中德兩國與會代表均強調城鎮化必須以人為本。雙方都認為城鎮化的過程是國家經濟和城市經濟的發展過程,也是提高普通人生活水平的過程。城鎮化是農村向城市轉變的特殊歷史過程,新型城鎮化,核心就是以人為本。中國的城鎮化有自身的歷史背景,中國從1979年開始逐步加快城鎮化,以此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鑰匙,以及建立和拉動內需的關鍵,其本質是農民進城。國家發改委國土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說,201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未來20年有許多工作要做,同時也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現代化帶來了機會。

德國萊法州議員馬歇雷特談到了他所理解的城鎮化過程中的以人為本。他說,雖然德國的城鎮化已經基本結束,但是德國也有自身的問題。例如像法蘭克福、漢堡這樣的大城市可能成為貧困人口的聚居地,屆時就要考慮房價上漲、教育機會減少、生活條件惡化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德國提出了“社會城市”的概念,就是通過改善城市的經濟基礎,通過產能聚集和產業發展,來提高城市宜居度和人的生活舒適度,包括為外來人口和貧困人口提供更多就業和受教育的機會。社會城市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提高人在城市中的凝聚度,促進更多的公正。

第二,生態先行是城鎮化過程中必須予以貫徹的理念,而政府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德國聯邦議院社民黨黨團經濟與能源委員會委員、議員妮娜•舍爾指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注意生態保護,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節能,比如建筑材料的選擇就要考慮節能性和生態性。二是垃圾的再生利用。三是城市的交通設計要考慮到城市的長遠發展規劃。四是城市能源供應盡量減少化石類和核能的利用,而更多使用太陽能、風能等綠色環保能源。五是城市的建設還要考慮環城市地區的健康和諧發展。城市周邊的農業用地具有自愈能力,要加以保護。

國家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指出,生態保護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前提、核心內容和應有之義。他談了四個觀點,一是城鎮化的推進必須考慮到生態的承載力,不能搞破壞生態的蔓延擴張﹔二是注重開發優質的生態產品。為了避免生態破壞的蔓延,政府必須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確保基本的環境質量。三是推進生態優先的城鎮化需要政府創新環境管理政策,劃定和堅守土地、河流、海洋等空間紅線、環境資源發展利用紅線和環境質量健康安全紅線。

第三,產城融合是城鎮化的基礎和本質,也是工業化發展的需要和結果,二者良性發展相互促進,反之,則互為掣肘。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提出的上述觀點得到與會者的一致認同。他同時指出,根據現實情況分析,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往往是產城融合做得比較好,而產城融合的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產城融合的發展道路必須符合國情和地區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同時借鑒國外經驗。

在城鎮化的主導理念和政策得以保証的前提下,細節方面的要素也會對城市的整個布局和舒適度產生重要影響。德方代表團成員、畢馬威會計事務所高級經理克裡格則談到了產城融合的具體方面,例如城市醫療的供應和保障、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引領智能型城市風潮。同時伴隨這些新事物而來的挑戰也會帶來經濟發展和就業良機。

第四,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中德應進一步加強務實合作。揭陽市委副書記、市長陳東介紹了中德合作在揭陽打造中德金屬生態城的過程和經驗。中德是亞歐大陸的兩大主要經濟增長極,中德合作已經成為大國關系的典范,中國的城鎮化需要學習和借鑒德國相關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德國制造”需要“中國市場”,中德雙方的合作空間極其廣闊,中德強強聯手將創造新的經濟奇跡。

談到中德城鎮化的進一步合作,君貝爾表示,中德在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推動下開展了眾多合作項目,在揭陽建設的中德金屬生態城就是其中的典范。通過這個重要平台,讓兩黨對話會走進揭陽變成了現實。他對會議的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指出來自中國各個領域的與會代表,從不同角度討論了中國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並提供了相關建議,為雙方未來在該領域的進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李進軍副部長最后對本次對話會達成的共識進行了總結,指出對話進一步增進了中德兩國和兩黨的相互了解,不僅是對城鎮化項目的了解,也是對相互之間發展理念的了解。雙方今后應當加強在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綠色、低碳、智慧”的城市,在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中,實現中德的互利共贏,把中德城鎮化伙伴關系不斷推向前進,為中德關系長遠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與會代表們高度評價了揭陽市中德金屬生態城的探索實踐,支持將其作為中德合作新型城鎮化的試驗區,打造成為承載先進經驗和前瞻探索的中德可持續城鎮化合作典范,創立承載產城融合、服務人本、生態優化、系統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願望的可復制、可推廣樣本。值得一提的是,與會代表們多次提到會議開始時觀看的由中聯部西歐局與揭陽市共同策劃制作的 “可持續的城鎮化” 揭陽宣傳片。君貝爾說,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從中可以看到中德的合作和努力成果。德國馬蒂亞斯•米爾施議員表示2014年年底參加在秘魯利馬舉行的201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時,要把宣傳片在會上推廣。最后,雙方商定今后將在中德兩國輪流舉辦兩黨可持續發展對話會,以進一步擴大影響,大力推動兩黨、兩國的務實合作。

本次對話會獲得了新華網、《當代世界》、《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國內多家媒體的到場採訪報道,南方網團隊進行了現場圖文直播,進一步擴大了對話會的影響。

種下友誼之樹 培育希望之林

對話會結束后,27日下午,出席中德兩黨第二次可持續發展對話會的領導和嘉賓,前往中德金屬生態城和揭東區錫場鎮軍埔電子商務村進行參觀考察。

在軍埔電子商務村,與會代表參觀了個體電商實體店、電商培訓中心、軍埔東樂電商城和華爾美網批第一城等。代表們熱情地與當地電商青年們交流互動。在隨后接受採訪時,君貝爾對軍埔村的電商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軍埔村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在這裡大家把買賣做到家裡,這是和德國不太一樣的地方。通過參觀我覺得這裡能讓很多人獲得就業的機會,對揭陽來說,這是一種很好的發展模式。”

在中德金屬生態城,與會代表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園區內的配套設施建設,聽取了項目概況介紹,詳細了解了園區的規劃、建設、招商等情況。中德金屬生態城是採取產業協會辦園這一新型模式的產業園區,德國阿德勒斯霍夫園區管理機構維斯塔公司全面介入園區運營管理。目前已有德國歐綠保、戴維特余熱發電機制造、艾薩醫療器械等18家歐洲企業正式落戶。德國弗朗恩霍夫研究所、德國工商大會、德國家族企業基金會等也將進駐園區並設立中國基地。

隨后,開園儀式在中德金屬生態城萬畝森林公園舉行,君貝爾與李進軍、陳東等一起開啟了公園大門,中德雙方的與會嘉賓代表揮動鐵鍬,培土澆水,共同種下象征中德友誼的鳳凰樹,這棵象征著友誼和希望的樹苗將隨著中德金屬生態城和中德的務實合作項目一起茁壯成長。

雖然會期緊湊,但是代表們從各項活動安排中收獲良多。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為中德合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中國積極借鑒德國在城鎮化方面的建設經驗,堅持以人為本,突出生態環保,促進產城融合,打造嶄新的合作平台,創新合作模式,踐行著中德兩國合作共贏的合作理念。與會代表親眼見証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城鎮化道路的典型范例的生成。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