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2014年9月國際形勢大事述評

2014年10月14日08:1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一、巴以達成停火協議 加沙地帶風險猶存

8月26日,在埃及方面的斡旋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達成長期停火協議,結束了自以軍上月發動“護刃行動”以來長達五十余天的軍事沖突。“護刃行動”是以色列以猶太青年遇害為由發動針對巴勒斯坦哈馬斯的軍事行動,該行動是六年來以色列對加沙地帶發起的持續時間最長、造成損失最為嚴重的一次軍事打擊。雖然以軍以數十名軍人傷亡的代價重創哈馬斯武裝力量,完成了此前既定的作戰目標,但其在加沙地帶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使以色列經濟和國際形象亦受重創。兩敗俱傷的困局促使巴以止戈息武,共同接受了埃及方面提出的全面永久性停火協議。

然而,加沙上空,烏雲依舊密布﹔炮口槍下,百姓仍為魚肉。一方面,巴以停火協議雖已達成,但雙方在涉及實質性問題上互不相讓。以色列要求哈馬斯歸還以方士兵遺體,並解除武裝﹔而哈馬斯則要求重建並開放加沙地帶的海港與機場,雙方談判步履維艱。另一方面,巴以內部黷武傾向嚴重,囿於現實政治博弈。以色列國內政治右翼勢力反對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協議,誓言將其徹底消滅,卻又希望利用哈馬斯在加沙地區的武裝力量,排擠其他伊斯蘭極端組織﹔而哈馬斯高層內部亦有分歧,若其領導的軍事組織在停火期內再生事端,恐難逃以色列新一輪打擊報復﹔同時,為博取國內政治資本,哈馬斯仍需繼續高舉反以大旗。因此,一紙協議難掩歷史積怨,巴以和平進程前路漫漫。

二、國際舞台唱響中國之聲 多邊外交引發全球關注

9月5—6日,以“能源、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西雅圖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舉行,這是博鰲亞洲論壇首次在北美地區舉辦專題性會議。9月10—12日,以“推動創新,創造價值”為主題的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開幕式並發表特別致辭。9月11—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出席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與會元首共同簽署並發表了《杜尚別宣言》。

秋實之季,國際舞台掀起中國多邊外交的旋風。從能源有效利用到資源合理配置,從地區安全合作到全球經濟對話,中國主導的區域性高層論壇,立足亞太,放眼全球。習近平主席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李克強總理的“改革創新”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與積極響應。經貿聚共識,世界各國在驚嘆中國發展速度和改革魄力的同時,熱烈討論中國議題,主動參與中國方案,期望能夠搭乘中國快速發展的列車﹔安全促發展,印巴等國全力謀求上合組織一席之地,打造地緣政治合作新格局。聚焦中國,共謀發展,成為一國追求強國夢的絕佳選擇﹔而中國夢的實現同樣離不開全球化的舞台。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獨行快,眾行遠”,中國願意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同行,共創未來。

三、聯合多國打擊“伊斯蘭國” 美國反恐戰略再調整

9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全面闡述了打擊“伊斯蘭國”的戰略部署,宣布將對“伊斯蘭國”極端分子實施系統性空襲,組建打擊“伊斯蘭國”的國際聯盟﹔同時一再表示,美軍不會派遣地面部隊赴伊作戰。12日,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均正式宣布,美國與“伊斯蘭國”處於“戰爭狀態”。15日,美軍戰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附近首次發動空襲。同日,由法國倡議召開的伊拉克和平與安全國際會議在巴黎發表聲明,包括歐盟、北約以及阿盟在內的五十余國和國際組織承諾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打擊“伊斯蘭國”, 澳大利亞和法國已明確表示將提供軍事支持。放棄單打獨斗,依靠國際聯合陣線,成為奧巴馬反恐戰略的新思路。

不過,內外掣肘的局面恐使奧巴馬的反恐戰略大打折扣。國內方面,恰逢中期選舉的關鍵時刻,奧巴馬不得不忌憚民眾高漲的反戰情緒﹔同時軍方高層對總統僅僅通過空襲而不派遣地面部隊的做法表示強烈質疑。國際方面,由於擔心引起海灣阿拉伯國家的不滿以及受到“民主國家”價值觀的綁架,奧巴馬將伊朗和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排除在聯合陣線之外﹔而俄羅斯對美或將空襲范圍擴大至敘利亞境內的警告也使得奧巴馬瞻前顧后、左右為難。對於試圖抽身中東、離岸操盤的奧巴馬政府而言,其反恐的決心和意願仍有待觀察。

四、習近平主席首訪印度 兩國關系邁上新台階

9月17—19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印度總理莫迪邀請,首次對印度進行了國事訪問,雙方達成一系列重要經貿協議,並確立了今后5—10年兩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方向。習近平此次印度之行的首站便是莫迪的故鄉古吉拉特邦,並在當地送上對莫迪64歲生日的祝福,“習莫之交”一時間成為全球媒體關注的焦點。習近平主席在印度訪問期間受到了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讓人不禁聯想到60年前周恩來總理到訪印度時的盛況。求同存異,互利共贏再次成為中印關系的主旋律。

作為“一見如故”的老朋友,習近平同莫迪的“友情外交”改變了中印以往傳統的交往模式,傳遞出新時期中印兩國務實合作的真心誠意。“亞洲世紀”的到來離不開“世界工廠”和“世界辦公室”的強強聯合,中印雙方此次共簽署了包括核能合作、深化鐵路合作及上海和孟買建立友好城市等12項協議,兩國的共同繁榮帶來的將是25億人口的福祉。不過,能否妥善處理好中印邊界問題的老賬,破除“日印聯合制華”的塵囂,關系到兩大文明古國在新階段的合作成效。隻有以信相交,以利相融,以誼相親,以誠相待,中印兩國才能共同譜寫出龍象共舞的新篇章。

五、蘇格蘭獨立公投失敗 歐洲分離主義備受關注

9月19日,蘇格蘭獨立公投計票結果公布,55%的選民對獨立投出了否決票,蘇格蘭將繼續留在英國。隨后,獨立陣營領導人蘇格蘭政府首席部長、蘇格蘭民族黨黨魁薩蒙德承認在公投中失敗,並宣布辭去政府和黨內的領導職務。英國首相卡梅倫則在演講中表達了對蘇格蘭公投結果的欣喜之情,同時保証將兌現三大政黨領袖做出的給予蘇格蘭在包括稅收和開支等方面更多權力的承諾。

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大戲終於落下帷幕,但由其引發的民族分離主義浪潮仍在歐洲大陸乃至世界范圍內不斷蔓延。從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到法國的科西嘉島,再到加拿大的魁北克,蘇格蘭以獨立公投而要挾中央政府的策略使得這些長期壓抑的民族分離勢力看到了破黑前行的“曙光”。民族認同超越國家認同的新趨勢反映了當前民族主義對主權國家的新挑戰,而這種對國家政治合法性和國際秩序的沖擊也激發了當代國家治理觀念和方式的轉變。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團結,不僅需要釋放善意和誠意,更應該以本國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正確認識自治權和獨立傾向的利害關系,方能有效防范民族分離主義的侵襲。

六、烏克蘭東部達成停火協議 美歐與俄繼續角力

9月19日,在俄羅斯與歐安組織代表的斡旋下,烏克蘭政府與烏反對派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簽署備忘錄,內容包括雙方全面停火、設置30公裡緩沖區等九項要求。這是烏克蘭政府軍與烏民間武裝爆發沖突的五個月以來,雙方首次在東部地區實現和平。其實在9月5日,烏克蘭沖突雙方已簽署過停火協議,然而烏克蘭東部的戰火卻一直持續不斷。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烏克蘭沖突雙方重啟談判,期望真正實現停火狀態。停火協議究竟是邁向和平的前奏,還是美歐的緩兵之計,仍有待觀察。

烏克蘭反對派自8月以來掀起了強烈的反攻勢頭,迫使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一改此前強硬立場,主動致電普京商討烏克蘭東部停火事宜。此次停火使得烏克蘭沖突雙方獲得喘息之機,也契合美歐俄戰略調整的期望。雖然美歐加緊對俄制裁,但力不從心。一方面,美國謀求俄羅斯對中東反恐的支持,有意緩和兩國關系﹔歐洲則受俄羅斯反制裁威脅,內部矛盾不斷﹔另一方面,俄羅斯也需暫緩烏克蘭局勢以擺脫輿論被動與制裁壓力。不過,對烏克蘭而言,北約“盟友”的搖旗吶喊難阻正面戰場的節節失利,歐盟“伙伴”的經濟援助難敵“缺油斷氣”的冷酷嚴冬。面對現實,積極對話,或許是基輔擺脫危機的唯一出路。

七、聯合國氣候峰會召開 齊聲容易齊心難

9月23日,201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包括120多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領導人在內的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民間組織代表與會發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本次聯合國氣候峰會,並做主旨發言,全面闡述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和舉措。本次峰會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專門討論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會議,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召集舉行,希望借此動員全世界採取氣候行動,為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全球氣候協議調動政治意願。

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頻發、異常氣候導致死亡和疾病,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災難愈演愈烈,從哥本哈根到紐約,聯合國氣候峰會時隔五年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會場外,包括各國政要和名流在內的數十萬民眾展開史上規模最大的游行活動,敦促國際社會加緊應對氣候變化。會場內,大國表態謹慎,小國人人自危。美歐等國再次戴上有色眼鏡,對中印等發展中大國百般施壓。同舟共濟方能轉危為安,各盡其職以促合作共贏。在節能減排問題上,各國應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加強全球氣候治理,保衛人類居住空間,不僅是每個國家義不容辭的國際責任,同時也是一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如何凝聚各方共識,聯合國任重道遠。

(執筆:蘇童)

《當代世界》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王金雪、秦華)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